生本课堂下小学数学小组共学的评价策略
陈新鸣
泉州市鲤城区第三中心小学 362000
引言:当前素质教育深化推进,小学数学教学已从“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育”,小组共学作为践行生本理念、激发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方式,在课堂中广泛应用。但传统评价模式仍存在局限:多以教师单一评价为主,聚焦个体知识掌握,忽视小组合作的过程互动、差异发展及团队协作价值,难以适配生本课堂“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构建贴合小组共学特点、彰显生本本质的评价策略,成为提升课堂实效、落实育人目标的关键。
一、聚焦素养分层,构建适配性评价标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聚焦素养分层构建适配性评价标准,需以数感、运算能力、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为核心框架,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的差异性与单元教学目标的递进性,打破传统评价中“统一标尺”的局限。通过分层设计让不同素养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精准的评价反馈,实现“以评促学”的目标[1]。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认识小数》“水果店”一课教学中,可依据分层评价标准设计完整的小组学习与评价流程。先为不同水平小组分配差异化任务:基础水平小组需收集课上展示的水果价格标签,将小数形式的价格转化为“几元几角”并填写记录表,评价时重点核查转化结果的准确性,如判断“5.8 元”是否正确对应“5 元 8 角”,以此评估数感基础;发展水平小组需对比两种水果的单价,如苹果 5.8 元/千克与香蕉 4.9 元/千克,在小组内阐述比较思路,评价时关注是否能结合“元”“角”的单位层级展开分析,而非单纯给出比较结果;高阶水平小组需以“10 元以内购买两种水果”为要求设计采购方案,不仅要计算总价,还要说明方案的实用性,评价时侧重方案的合理性与小数计算的准确性,如检查是否考虑水果重量与总价的平衡、计算过程中是否出现单位混淆,通过具体任务与对应评价,让每个小组都能在适配的标准中明确自身优势与提升方向。
二、跟踪过程生成,实施动态化评价反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跟踪过程生成实施动态化评价反馈,需摒弃“仅以最终结果判定学习成效”的固化模式,将评价自然嵌入小组学习的全流程,实时捕捉学生在知识理解、方法探究、合作互动等环节的生成性表现。评价反馈需遵循“环节适配”原则,根据教学推进的不同阶段调整评价重点,通过即时性、针对性的反馈,引导小组及时调整学习策略,避免陷入“重结果、轻过程”的学习误区。
在“存零用钱”一课教学中,可通过“小组学习日志+教师随堂观察”的组合方式实现动态评价反馈。课前为各小组发放学习日志,要求记录探究“7.5 元 +2.3 元”计算方法的全过程,包括是否尝试转化为元角分、是否讨论小数点对齐的原因、是否关联整数加减法经验等内容。教师巡视过程中,若发现某小组仅快速得出结果却未记录探究过程,会及时介入反馈:“可以试着用桌上的模拟硬币摆一摆,把 7 元 5 角和 2 元 3 角分别分开摆放,再说说相加时哪部分和哪部分对应,这样就能清楚记录你们的思考啦”。课后教师汇总所有小组的日志,梳理出“部分小组混淆角与分的单位换算”等共性问题,在次日课堂中针对性点评,让评价反馈紧密跟随学习过程动态调整。
三、联动多元主体,开展协同性评价参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联动多元主体开展协同性评价参与,需打破“教师单一主导评价”的传统格局,充分整合学生个人、小组同伴、家庭家长三类不同评价主体,依据各主体对学生学习场景的覆盖差异设定清晰的评价侧重方向,三类评价主体形成互补,构建覆盖“课堂学习-合作互动-生活应用”的完整评价闭环,凸显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2]。
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认识小数》“生活中的小数”课上,小组完成“收集家中小数信息”任务后,先让学生自评记录数据(如冰箱温度、洗衣液容量)的准确性与分享表达的清晰度;再开展组内互评,围绕“倾听态度”“互助行为”点评,如“小轩倾听‘1.8L’解释时未打断,还补充提问毫升换算”;课后家长协助“家庭物品价格调查”,记录孩子能否解释小数含义(如 199.5 元中 0.5 元对应 5 角)。教师整合结果,如针对“学生自评漏记微波炉价格,经同伴提醒补充,家长反馈其能熟练用小数”的情况给出综合评价,让评价更全面。
四、立足团队实效,设计赋能性评价导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立足团队实效设计赋能性评价导向,需将评价的核心从“个体表现竞争”转向“小组整体协作成效”,围绕“任务完成质量、分工合理性、互助协作度”三个关键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弱化个体间的横向比较,强化团队内部的协同共进。评价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小组在知识探究中的协作细节,通过评价引导小组优化协作模式,让每个成员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自身价值,实现“个人成长与团队进步”的同步推进。
整理与复习课上评价时从三方面展开:一看分工是否适配成员优势,如让擅长逻辑梳理的学生负责“小数与元角分/长度单位的关系”,计算能力强的总结“小数加减法算理”,绘画清晰的负责导图排版;二看互助情况,成员遇困惑时是否主动协助,比如用“1.50 元=1.5 元”解释小数末尾 0 的问题,或分享 ⋅⋅0.3 米对应 3 分米”等单位换算易错点;三看任务质量,核查导图是否覆盖单元核心知识点,算理(如小数点对齐即相同计数单位对齐)标注是否清晰。最后评选“最佳协作小组”,展示其导图与分工记录表,反馈时强调“按优势分工且用实例互助,导图完整呈现算理,体现协作价值”,以此激发各小组协作积极性。
结语
生本课堂下小学数学小组共学的评价策略,是衔接教学实践与育人目标的关键纽带。通过素养分层标准、动态过程跟踪、多元主体协同、团队赋能导向的设计,既突破了传统评价的局限,又将生本理念融入评价全流程,保障了小组共学的实效。这些策略的落地,将推动小学数学课堂从“单一评价”向“综合育人”转型,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合作能力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助力生本课堂育人价值的持续彰显。
参考文献:
[1] 芮 守彩. 生 本理 念下 小学 数 学教 学优 化策 略探 究[J]. 数 学学 习与研究,2024,(31):122-125.
[2]罗光政.小组合作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本课堂的构建研究[J].神州,2019,(23):84-84.
本文系鲤城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第二批)《生本课堂下小学数学小组共学策略与评价研究》(课题编号:LCJG1452-08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