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速公路施工中软土地基处理关键技术要点分析

作者

郭洋 佟昊 许春阳 徐源 唐天胜 张浩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东北分公司 辽宁 大连 116000

中图分类号: U41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高速公路作为重要交通命脉,对其路基稳定性、平整性和长期运营性能要求极高。若软土地基处理不当,极易导致路基不均匀沉降、路面开裂甚至路段坍塌,造成重大的交通安全隐患与经济损失。因此,开展软土地基加固技术研究,并结合地质实际选择合理施工方案,是确保高速公路建设质量的核心任务。

1 常用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及关键要点

1.1 预压与排水固结法

该方法主要通过堆载或临时荷载施压,并结合塑料排水板、砂井等竖向排水设施,加快孔隙水排出,促使土体固结,从而提升地基强度。适用于淤泥质土或粉质黏土层较厚的地区。在施工中,关键在于排水板布设应均匀、垂直、深入软土层;堆载应分级加载,避免超载破坏;施工期间需实时监测沉降与孔压,确保达到设计固结度(一般不少于 90% )后方可卸载。优点是工艺成熟、成本较低,适应性强;但工期较长,需较大施工场地,适合工期充裕的工程项目。

1.2 真空预压法

真空预压通过密封地基表面并抽取空气,形成负压以模拟外部荷载,从而促使孔隙水向竖向排水通道排出,加快软土地基的固结过程,广泛用于地下水位高、软土厚且堆载困难的区域。真空度一般维持在 70~90kPa ,期间系统必须保持良好密封,防止漏气;与排水板配合使用可进一步增强处理效果。施工期间须进行系统性维护,确保负压连续有效。其主要优势在于不需大量堆载、沉降均匀、环保性好,但施工技术复杂、设备要求高,且对密封管理有较高要求。

1.3 碎石桩法

碎石桩法是通过振动或冲击设备将碎石打入软土,形成排水性好、承载力强的桩体,同时桩体可加速软土中的孔隙水排出,有利于地基固结。常用于浅层软基或对加固工期有较高要求的地段。施工关键在于合理设计桩径与桩距,确保桩土复合承载力;施工过程中应避免扰动周边土体;结合砂垫层使用可进一步提升排水与承载性能。其优点是施工速度快、适用范围广、造价适中,但在城市区域使用时需注意对周边地下设施和结构的影响。

1.4 CFG桩(粉煤灰水泥碎石桩)

CFG桩通过钻孔或挤密方式,将由水泥、粉煤灰和碎石混合的材料填入软土中,形成高强度桩体,构成复合地基体系。该方法适合承载力要求较高的区域,如桥头搭板、互通立交、收费站等。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原材料配比,确保桩体均匀成型;桩长应穿透软弱层并进入持力层,桩间土还需复压处理,形成稳定的桩土组合结构。其优势在于强度高、沉降小、适应重载荷,但施工成本较高、对设备和施工技术要求较高,常用于关键部位处理。

1.5 高压喷射注浆法

该方法采用高压喷射设备,将水泥或水泥浆液注入软弱土层,通过喷射和搅拌作用形成强固的加固体,提升地基强度与稳定性。适用于局部软弱区域加固、桥头病害处理、抢险加固或施工空间受限场地。关键控制点包括注浆压力、浆液配比、喷射深度与范围,施工后应进行检测,确认加固体的完整性与强度。该法灵活性强、加固精度高,尤其适用于不规则地段,但单位造价高,施工要求高,常作为局部补强或应急措施使用。

2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1 现场勘察精细化

软土地基处理工程的首要前提是全面、准确地掌握场地的地质信息。通过高密度布点的钻探、原位测试(如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以及土样室内试验,能够明确软土层的厚度、分布特性、地下水位变化以及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尤其在软土层分布不均、夹杂淤泥或砂层的区域,更需加密勘察、提高数据解析精度,确保后续设计和处理方案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地质数据基础上。此外,还应特别关注场地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施工扰动风险及周边构筑物基础情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案提供详实依据。除了静态资料获取之外,现场应结合动态观察手段,如试验段施工或预加载响应监测,以验证地质参数的准确性和代表性,进一步提高工程可控性和加固效果的预测精度,从而为高质量的软土地基处理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

2.2 工艺参数标准化

施工工艺参数的合理性直接决定地基处理的成败。针对不同加固方式,需根据勘察成果精确设计如桩径、桩距、桩长、材料配比等核心参数。例如,碎石桩需根据承载力计算与排水效率控制桩距,而CFG桩则需严格控制水泥掺量和粉煤灰比例以满足强度要求。施工过程中还需参照规范设置技术容许偏差,防止因参数波动影响整体加固效果。同时,标准化施工流程、设备调试参数以及操作工艺,有助于保障施工质量的均衡性和重复性,也便于后期质量检验与问题溯源,为工程质量控制提供有力支撑。

2.3 施工监测制度化

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建立全程施工监测体系至关重要。应在关键位置布设沉降板、孔压计、测斜仪等监测装置,实时记录地基沉降量、孔隙水压力变化和水平位移数据。这些数据不仅可用于掌控加固效果的发展趋势,也能帮助判断预压是否达到设计固结度,是否存在过载或应力集中风险,避免因沉降预测误差导致结构受损。此外,监测数据还可用于施工过程中适时调整堆载速率、桩施工节奏或浆液注入量,实现动态施工控制。监测制度化也是实现工程信息化、智慧化管理的基础。特别是在工期紧张或软土厚度变化较大的区域,通过高频率、连续性的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沉降或边坡失稳征兆,提升安全预警能力,并为工程后期维护提供可靠依据。施工单位还应建立数据管理和分析系统,形成完整的监测档案,确保信息可追溯、分析可量化,推动项目管理向数字化、精细化迈进。

2.4 后期观测持续化

地基加固完成后,仍需进行长时间的沉降观测和变形分析,特别是在软土沉降具有滞后性的情况下。通过设立长期沉降观测点并定期读数,可以掌握地基后期的沉降速率和残余沉降量,为道路铺设层施工或桥涵结构运营提供重要参考。如在桥头或路堤连接段发现差异沉降发展异常,可及早采取补强或纠偏措施,降低后期养护成本。持续观测还有助于对比验证原设计预测与实际沉降曲线的偏差程度,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宝贵的经验数据与技术储备,进一步完善软基处理设计理论。

结束语

软土地基处理作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其技术选择与实施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安全性、耐久性与经济性。随着软土地区高速公路项目的日益增多,技术的多样化与系统化趋势愈发明显。通过科学选型、精细施工与全过程监测,不仅能够有效克服软土地基带来的不利影响,还能推动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未来,应加强软基处理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与推广,提升绿色、智能、高效的施工管理水平,为交通强国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付鉊銓. 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快速施工处理技术对比研究[J].价值工程,2024,43(10):158-161.

[2]徐楚南. 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施工技术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4,(01):34-36.

[3] 邰 勇 . 高 速 公 路 软 土 地 基 处 理 施 工 技 术 研 究 [J]. 交 通 世界,.2022.3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