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以实践为导向的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教研有效性研究

作者

胡昌文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第四中学校 663313

引言: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长期处于“高耗低效”的困境:教材内容与乡土生活脱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课堂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多民族聚居山区,其教育现状折射出全国农村地区的共性问题:学生法治意识薄弱、道德判断力不足,教师缺乏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能力。校本教研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亟需突破传统教研模式,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教研机制,通过“问题—设计—实践—反思”的循环改进,推动道德与法治教育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转型。

一、实践导向校本教研的理论重构

实践性教学理论强调“做中学”,主张通过真实情境中的体验与反思,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行为转化。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指出,教育应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而非脱离实际的抽象说教。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需打破“教材中心”的桎梏,将乡土文化、民族习俗、生活事件等转化为教学资源。例如,在教授“法律与秩序”单元时,教师可结合“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习俗,设计“传统节庆中的法律边界”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探讨公共秩序与个人自由的平衡点。

校本教研的核心在于“以校为本”,即基于学校实际需求,整合教师集体智慧,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与教学方法。在教研实践中,教师团队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对比传统讲授与情境教学的效果差异。例如在《集体生活邀请我》一课中,老师以拔河比赛导入,通过分析比赛中的协作与冲突,引导学生理解集体规则的意义;另一名老师则以本校学生参与校园劳动的真实案例为素材,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责任分担的过程。两种设计均体现了实践性教学理念,但后者因更贴近学生生活,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

二、实践导向校本教研的实施路径

1. 情境化教学:从“文本”到“生活”的桥梁

情境化教学通过模拟真实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行为反思。在初中的教研中,教师团队开发了“校园欺凌模拟法庭”活动: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律师、证人等角色,基于真实案例进行辩论与裁决。活动结束后,学生需撰写《我的角色反思日记》,从法律、道德、心理多维度分析事件。一位参与学生写道:“当我作为被告律师为‘施暴者’辩护时,才发现暴力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家庭问题或心理创伤,这让我重新思考如何以更包容的方式处理矛盾。”此类活动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更培养了其共情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2. 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的实践探索

道德与法治教育需与其他学科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学生的价值认知体系。在初中的教研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与语文教师合作设计“红色经典阅读与法治精神”项目:学生阅读《红岩》《青春之歌》等作品后,分组调研本地革命遗址的保护现状,撰写《革命文物保护倡议书》并向政府部门提交。项目融合了文学赏析、历史调研、法律实践等多学科元素,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社会参与者”。一位参与学生表示:“以前觉得法律离我们很远,但通过调研发现,破坏文物可能触犯《文物保护法》,这让我意识到每个公民都有守护历史的责任。”

三、实践导向校本教研的成效与反思

1. 学生层面:从“知”到“行”的转变

在教学研究室的跟踪调查显示,参与实践性教研项目的学生在道德判断力、法治行动力等维度表现优于传统课堂学生。例如,在“校园文明监督岗”活动中,学生自主制定《食堂就餐公约》,并通过海报、短视频等形式宣传公约内容。三个月后,食堂浪费现象减少,学生主动清理餐桌的比例提升。这一变化印证了实践性教学“知行合一”的育人价值。

2. 教师层面:从“经验型”到“研究型”的成长

校本教研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平台。在教研中,教师团队围绕“如何将民族习俗融入法治教育”开展课题研究,开发了《壮族铜鼓纹饰中的法律符号》校本课程。该课程以铜鼓纹饰为切入点,解析其蕴含的契约精神、公平理念等法治元素,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增强了法治教育的趣味性。课程实施后,教师撰写了多篇教学论文,其中《民族地区法治教育的文化路径探索》获一等奖,标志着教师从“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型。

3. 反思与改进:校本教研的持续优化

尽管实践性校本教研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挑战: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束缚,对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不足;农村学校资源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的校外实践。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门采取“区域联动”策略,建立城乡学校教研共同体,通过“城市教师送教下乡”“农村教师跟岗学习”等方式共享资源。

结束语:以实践为导向的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教研,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型。它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价值引领者”,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学习设计者”。实践表明,当教育扎根于乡土生活,当课堂延伸至社会场域,道德与法治教育便能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未来,农村初中需进一步深化校本教研机制,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网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真实情境中成长为有担当、有法治精神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 王千红.道德与法治"入学教育"校本创新与实践[J].安徽教育科研, 2024(31).

[2] 何兰芳."双减"背景下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校本教研有效性的思考[J].考试周刊, 2022(10):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