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政与德育工作方法的改进与实践新探
尼片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吉雄镇小学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与价值观建立的黄金时期,思政与德育工作肩负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使命。随着社会环境变化与教育理念更新,传统以说教为主的德育方式已难以激发学生共鸣。如今学生接触信息渠道多元,对刻板的德育内容接受度低,只有让德育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形式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
一、小学思政与德育工作方法的现状分析
1.1 德育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贴合度不足
当前小学思政德育内容多围绕抽象道德准则与理论概念展开,和学生日常生活场景存在脱节。例如,“诚信”主题德育中,常聚焦历史典故或宏大叙事,却未结合学生校园生活里“按时提交作业”“不抄袭作答”“如实承认错误”等具体场景;讲解“责任”时,侧重社会层面的责任阐释,忽视“整理书包”“值日清扫”等贴近学生的日常小事。
1.2 德育形式对学生主体性的激发效果有限
小学思政德育形式仍以教师主导的“单向灌输”为主要模式,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与调动。课堂上多是教师讲述德育故事、强调行为规范,学生处于被动聆听状态;主题班会中,教师预设流程与结论,学生很少拥有自主表达与思考的空间。即便开展德育活动,也多采用“集体听讲”“统一宣誓”等形式,未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反思的环节。
1.3 德育载体与数字化时代的适配性欠缺
在数字化时代,学生日常接触短视频、互动游戏等数字内容,但小学思政德育载体仍以教材、黑板报、宣传栏等传统形式为主,与学生信息接收习惯脱节。部分学校虽引入数字设备,却仅用于播放德育视频,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未利用校园公众号、线上德育平台等渠道,开展符合学生喜好的数字化德育活动。载体的滞后性使得德育难以突破时空限制,无法及时回应学生在数字环境中遇到的道德困惑,削弱了德育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二、小学思政与德育工作方法的改进路径
2.1 基于生活场景的德育内容重构路径
从学生校园、家庭、社会生活场景中挖掘德育素材,重构贴近实际的德育内容体系。校园层面,围绕“课堂纪律”“同学交往”“集体活动”设计德育主题,比如通过“课间文明游戏”引导学生掌握尊重与包容的处事原则;家庭层面,结合“家务劳动”“亲子沟通”开展德育活动,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感恩心理;社会层面,聚焦“公共秩序”“环境保护”等场景,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领会道德要求。
2.2 聚焦学生参与的德育形式创新路径
创新以学生为核心的德育形式,调动其主动参与意识。开展“德育小课堂”活动,让学生轮流担任“小老师”,分享身边的道德故事或个人行为感悟;组织角色扮演、道德辩论等互动活动,例如针对“捡到东西怎么办”设计情境模拟,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思考道德选择;推行“德育实践任务”,像“帮同学解决一个小困难”“参与一次校园志愿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道德准则。
2.3 依托数字技术的德育载体拓展路径
借助数字技术丰富德育载体,增强德育的时代性与吸引力。开发互动式德育微课,以动画、漫画形式解读道德知识,设置答题闯关环节提升趣味性;利用校园公众号推送“身边好人好事”“德育小知识”,鼓励学生在线分享个人道德实践经历;搭建线上德育平台,开设“道德困惑树洞”板块,允许学生匿名提问,由教师与家长共同解答,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三、小学思政与德育工作改进的实践保障策略
3.1 教师思政德育专业能力的提升策略
从培训与实践双维度提升教师思政德育专业能力。学校定期组织专题培训,内容包含德育理论更新、生活化教学设计、数字化德育工具运用等,邀请德育专家分享实操经验;开展教师德育教研活动,围绕“如何设计生活场景德育课”“怎样借助数字技术开展德育”等主题研讨,交流实践心得;安排教师参与德育实践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设计与活动组织技巧。
3.2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
搭建家校社联动的德育协同机制,凝聚育人合力。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递德育理念与方法,明确家庭德育的责任与重点,例如指导家长通过日常家务培育孩子责任意识;建立家校沟通平台,如班级微信群、家校 APP,及时共享学生德育表现,同步推进德育活动,如“家庭德育打卡”;联合社区开展德育实践,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清洁、探访养老院等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场景中深化道德认知。
3.3 德育效果动态评价体系的完善策略
构建多维度、过程性的德育效果动态评价体系。评价内容覆盖学生道德认知、行为表现、情感态度等方面,例如通过课堂发言评估道德认知水平,通过校园行为观察记录日常表现;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家长评价”,教师聚焦课堂与校园表现,学生通过日记反思自身行为,家长反馈家庭德育情况;评价结果以“成长档案”形式呈现,记录学生德育进步轨迹,摒弃单一分数评价模式。
四、结论
小学思政与德育工作方法的改进是提升育人实效的核心举措。针对当前内容脱节、形式单一、载体滞后等问题,通过重构生活场景化内容、创新学生参与式形式、拓展数字赋能载体,结合教师能力提升、家校社协同、动态评价等保障策略,可形成科学高效的思政德育体系。这不仅能让德育更贴近学生、吸引学生,真正走进学生内心,更能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品德,树立正确价值观,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婷.大思政背景下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方法[J].甘肃教育,2025,(09):38-41.
[2]吴春燕.浅谈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社会与公益,2024,(11):245-246.
[3]卢乃稳,殷建光,夏琴燕.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N].衡水日报,2021-01-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