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对林地生态系统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
次仁彭错
得荣县林业和草原局 627950
引言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重要的绿色经济体。长期以来,我国林业发展面临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用之间的矛盾。传统的“砍树致富”模式不仅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也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林下经济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林业经营模式应运而生。它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空间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在不影响林木正常生长的前提下,进行作物种植、动物养殖等生产经营活动,构建了“上中下、短中长”相结合的立体林业产业格局。
一、林下经济作物种植对林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林下经济作物种植通过改变林下的微环境、土壤条件和生物群落,对林地生态系统产生深刻而复杂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正面效应,也存在潜在的负面风险。
(一)积极影响
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土壤肥力。林下种植,特别是种植豆科作物(如黄芪、草木樨)或深根系药用植物,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能显著增加土壤氮素含量;而作物的残茬、根系分泌物和归还的有机物,则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和透气性。与裸露的林地相比,有植被覆盖的林下能有效减少雨水对地表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从而起到培肥地力的作用。
增加生物多样性,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单一的纯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较低,稳定性差。林下经济作物的引入,增加了林下植被的层次和物种丰富度,为昆虫、鸟类、土壤微生物等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食物来源和栖息环境,从而提高了整个林地的生物多样性。例如,林下种植蜜源植物,可以吸引蜜蜂等授粉昆虫,不仅有助于作物和林木的结实,也丰富了当地的昆虫群落。
促进林木生长,维护森林健康。适当的林下经济活动,如除草、松土、施肥等,客观上为林木的生长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林下植被的覆盖能够调节林下温湿度,抑制恶性杂草的生长,减少其与林木的养分竞争。同时,通过人工管护,可以更早地发现林木的病虫害问题,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起到“以耕代抚”的效果,促进林木健康生长。
(二)潜在负面影响
土壤扰动与压实。在林下经济作物的整地、播种、施肥、采收等环节,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人工作业或机械作业。频繁的土壤扰动会破坏土壤的团聚体结构,导致土壤板结、透气性下降。特别是在坡度较大的林地,不当的耕作方式极易引发水土流失,造成表层肥沃土壤的流失,反而损害了地力。
生物入侵与病虫害风险。如果引种的林下经济作物是外来物种,且缺乏科学评估,可能会因适应性强、繁殖快而成为入侵物种,排挤本地原生植物,破坏本地生态平衡。此外,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作物,容易打破原有的病虫害平衡,可能导致该作物或林木的病虫害大规模爆发。
化肥农药的污染风险。为追求经济作物的高产,部分经营者可能会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这些化学物质会随雨水淋溶进入土壤和水体,造成土壤板结、酸化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污染问题。农药的滥用还会杀死有益的昆虫和微生物,破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对林地生态系统造成长期且难以逆转的损害。
二、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的经济效益分析
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它为破解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的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一)增加农民收入,拓宽致富渠道
林下经济最直接的经济效益体现在农民收入的增加上。它将传统的“林地”资源转变为“资产”和“资本”,使农民在不砍伐林木的情况下,通过出售林下作物产品获得短期、持续的经济回报。这种“以短养长”的模式,极大地缓解了林木生长周期内农民的经济压力,激发了他们经营和管护林地的积极性。例如,在林下套种天麻、茯苓、白芨等名贵中药材,或香菇、木耳等食用菌,其亩均年收益可达数千甚至上万元,远高于传统农业种植,成为林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升综合效益
林下经济改变了林业“独木支撑”的单一产业结构,推动林业从单一的木材生产向“木材、非林非木产品、生态服务”多元并举的复合型产业转变。它延长了林业产业链,将第一产业的种植与第二产业的加工(如中药材切片、食用菌干制)、第三产业的销售、旅游(如林下采摘体验、森林康养)有机结合,形成了“林-农-工-贸-旅”一体化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这不仅提升了林地的单位面积产出率和综合经济效益,也增强了林业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促进农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林下经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种植、管理到采收、加工,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中老年人和妇女提供了就地就近的就业岗位,有效缓解了农村“空心化”问题。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既能获得收入,又能照顾家庭,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发展特色林下经济,可以形成“一村一品”或“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内生动力。
三、促进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最大化林下经济的正面效益,规避其潜在风险,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必须采取科学、审慎的发展策略。
(一)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规划布局
发展林下经济必须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严格遵守“生态红线”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在项目启动前,应进行详细的立地条件调查和生态影响评估,明确不同林分类型(如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不同林龄(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的适宜种植模式。坚持“适地适树、适地适种”的原则,选择对生态环境友好、与林木共生互利、市场前景好的作物品种,避免盲目跟风和“一刀切”。
(二)强化科技支撑,推广标准化生产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针对不同区域的林下经济模式,开展配套技术研究,包括优良品种选育、生态种植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制定和推广林下经济作物种植的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引导经营者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通过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等方式,将先进实用的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提高从业者的科学素养和生产技能。
(三)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三产融合
着力打造林下经济全产业链,向上游延伸至优质种苗繁育,向中游聚焦于产品精深加工,向下游拓展至品牌营销、电子商务和文化旅游。开发高附加值的林下产品,如中药饮片、保健食品、化妆品等,提升产品价值。结合森林旅游和康养产业,开发林下采摘、科普教育、食疗养生等体验项目,实现“林上赏景、林中种植、林下休闲”的深度融合,创造更大的综合效益。
结论
林下经济作物种植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有效模式,是践行“两山”理念、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它对林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能在改良土壤、增加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可能因不当经营带来土壤扰动、生物入侵等生态风险。因此,推动林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摒弃“重经济、轻生态”的短视行为,走一条生态优先、科学规划、科技引领、产业融合的绿色发展之路。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科技支撑和农民主体相结合,将林下经济打造成一个生态良好、产品优质、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绿色富民产业,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陆佩兰.福建省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结果分析与思考[J].中国种业,2025,(07):69-76.
[2]杨永义,宋微微,辛富刚,等.山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种业,2025,(07):128-13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