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青少年游泳训练中体能训练方法探究

作者

唐鸣

引言

青少年体能训练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受到重视,旨在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心理健康。青少年游泳训练是推广游泳运动的重要途径,众多游泳冠军通过体能训练培养,旨在为教练提供科学的训练方案,从而促进青少年游泳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青少年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关键阶段,此阶段身体各器官和系统都处于快速生长发育过程中。在生理层面,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迅速增长,骨骼、肌肉逐渐发育成熟;在心理层面,他们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社会交往能力不断发展,自我意识逐渐增强。青少年时期的生长发育特点对体能训练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训练计划需要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合理设计。

1.2 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是通过各类有计划、有目的的身体练习,以提高人体体能水平的过程。其具体内容包括力量训练、耐力训练、速度训练、柔韧性训练和灵敏性训练等。体能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身体素质,提升运动表现,预防运动损伤,进而促进身体健康发展。针对青少年的体能训练,必须充分考量其生长发育规律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宜的训练方法和强度,以确保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青少年体能训练的价值

2.1 促进身体发育

青少年正处于骨骼生长和肌肉发育的关键阶段,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能够有效刺激骨骺生长板,以促进骨骼纵向生长,提升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同时,运动可加快血液循环,为身体各器官和组织输送充足的营养,从而促进身体各系统协调发展。

2.2 增强心理素质

体能训练往往伴随着各种挑战。青少年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当他们成功突破体能极限,完成原本看似不可能完成的训练任务时,自信心将得到极大提升。此外,运动能够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进而有效改善情绪状态,可帮助青少年缓解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与焦虑,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容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类挫折。

2.3 提升运动技能

体能是青少年掌握和提升运动技能的基础。良好的力量、速度、柔韧性和耐力,能让青少年在参与各类体育项目时更加得心应手。通过系统的体能训练,青少年能够更快掌握复杂的运动技巧,提高运动表现,进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2.4 培养社会适应能力

许多体能训练活动以团队形式开展,如团队体育比赛、集体健身课程等。在这些活动中,青少年需要与同伴进行合作、沟通和协调,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面对不同的训练环境和对手,可以提升青少年的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从而为未来的人际交往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 青少年游泳训练中体能训练方法

3.1 力量素质训练

水中力量训练应聚焦抗阻技术的精准提升。运动员需要在距离池壁五米处,对抗弹力带的阻力,连续完成 10—12 次高肘划水动作。在训练过程中,全程监控肩胛骨位置的变化,确保前臂垂直于水面,以形成有效推进面。阻力进阶采取三阶段发展路径:初始阶段,使用低阻力弹力带,着重培养技术定型;中期,过渡到高弹力带,增强肌肉适应能力;最终阶段,采用阻力泳衣,优化力量输出效率。此外,在组间休息的 90 秒内,可加入肩关节钟摆活动,以缓解软组织压力。陆上力量训练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在入门阶段,采用坐姿弹力带水平后拉动作,在此过程中,强调肩胛后缩幅度要达到 19 厘米以上。在能力强化期,转入站姿单臂划船训练,教练通过监测运动员的腰椎曲度变化,以维持脊柱的生理中立位。在力量提升阶段,实施单腿箱式深蹲,箱高从40 厘米以梯度方式降至20 厘米,膝屈角度控制在 30—90 度,重点培养臀腿协同发力模式。在整合阶段,利用瑞士球进行三维稳定训练,交替完成推肩与划船的组合动作,每组动作需要配合腹式呼吸,以保持核心张力。

3.2 速度素质训练

速度素质训练应建立在神经肌肉协同激活的基础之上。对于短距离冲刺,可以采用神经优先训练法,安排 4 组 15 米全力冲刺,组间歇从120 秒逐渐递减至45 秒,迫使运动员在疲劳状态下保持输出功率。每次冲刺要求步频达到每秒 5步以上,起跑阶段强调前倾角度控制在 45 度以内,借助高速影像分析优化蹬地发力顺序。跳跃训练实行高质量双控标准,应将跳箱高度设置为能实现标准缓冲落地的最大高度,每组仅进行3—5 次跳跃,但每次都要求腾空高度接近极限值。在落地缓冲阶段,强调踝、膝、髋三点呈直线排列,且足底压力均匀分布。训练地面需配置测力台,以监测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反应力量训练限定于技术成熟且年龄16 岁以上的组别。在进行40 厘米跳深练习时,要求接触时间低于0.25 秒,二次起跳高度需达到首次的 90% 以上,运动员在下落阶段要保持身体重心垂直轨迹,避免前后晃动。此外,每日晨训前实施 10 分钟的神经激活程序,该程序包含绳梯步法、反应球抓接和动态拉伸三个环节,使神经系统达到最佳准备状态。

3.3 耐力素质训练

首先,在有氧基础建设方面,采用持续性低强度训练方式。教练可以借助心率带监测,将训练强度精准控制在目标区间。每周安排 3 次有氧训练,每次持续时间不少于 40 分钟,且要求运动员全程保持匀速节奏。其次,无氧能力训练运用负分段配速方案。进行4 组100 米间歇游,每组速度递增 3% ,组间休息固定为90 秒,使血乳酸值控制在 8—0 毫摩尔每升。训练结束后,实施积极性恢复措施,包括 10 分钟的放松游及肢体摆动活动。最后,设计金字塔组合来提升混氧能力。可以采用200—400 米再到200 米的波浪式距离配置,使强度保持在无氧阈值附近,着重增强速度保持能力。每组间隙可以采用动态恢复方式,如水中踩水,以此保持肌肉活性。需要注意的是,负荷安排要充分考量年龄差异。对处于青春期初期的运动员,需降低 30% 的训练量,重点培养动作经济性与呼吸节奏控制能力。训练负荷分布宜采用波浪式周期安排,即三周递增负荷后,插入一周减量恢复期,以促进超量恢复效应。在减量期内,运动员的有氧训练占比提升至80% 。

3.4 协调性训练

基础训练采用镜像双人配合模式。两名运动员保持 2 米间距,跟随者闭眼,精确复现领游者的动作节奏,划频偏差每分钟不超过 2 次。在进阶阶段设计复合动作整合训练。要求运动员呈仰卧位,进行左手自由泳划臂与右腿蛙泳蹬夹同步动作,同时躯干维持20 度以内的扭转角度,以确保在水面形成稳定的前进轨迹。高阶训练采用泳姿交替组合方式。运动员需先进行 25 米自由泳高频划臂,接着衔接25 米仰泳低频动作,再连接 25 米蛙泳蹬腿,迫使神经系统快速切换动作模式。

结束语

展望未来,随着对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训练监控技术的持续进步,这套训练体系将不断优化完善,为我国青少年游泳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为强大有力的科学支撑。

参考文献

[1]黄淑英.初探福建省少儿游泳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J].福建体育科技,2004,23(4):16-19.

[2]严蓓.我国青少年业余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体育科学,2004,24(6):60 一 63

[3]刘大庆,张莉清,王 H 保等.运动训练学的研巧热点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

[4]李宝泉,李少丹.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困惑与选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39-144.

[5]陈宇,化宁丽.成都市青少年游泳培训现状调査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9):64

[6]丁文聪,凌建英.杭州市江干区少儿业余游泳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2014,6,(36):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