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煤炭液压支架高强度钢焊接接头组织性能优化研究

作者

张健强 黄钱雷 孟轲

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000

引言:

煤炭液压支架作为井下作业的重要装备,其结构安全高度依赖于高强度钢焊接接头的性能表现。然而,焊接过程中热输入不当易引发组织缺陷,降低接头的强度与韧性,威胁设备运行可靠性。如何有效控制焊接接头组织演变、提升其综合性能,已成为提高液压支架服役寿命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探索合理焊接工艺参数对组织与性能的协同优化,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与应用价值。

一、高强度钢焊接接头的组织特征与性能需求分析

煤炭液压支架作为井下作业支护系统的核心,其在复杂应力环境下长期服役,对结构材料的强度、韧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极高要求。高强度钢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液压支架制造中。然而,在实际应用中,高强度钢的焊接接头成为结构薄弱环节,常因组织不均、热影响区硬化或脆化等问题而引发裂纹、失效等现象,严重影响整体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因此,深入分析高强度钢焊接接头的组织特征与性能需求,对于提升液压支架的工作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从组织结构角度来看,高强度钢焊接过程中会经历剧烈的热循环,导致焊缝金属与热影响区出现复杂的组织转变。焊缝区常由粗大的柱状晶和非均匀的多相组织组成,易产生组织疏松与残余应力;而热影响区则可能出现马氏体、贝氏体或魏氏组织等,表现出高硬度、低韧性的特征,成为裂纹源的潜在位置。特别是在高热输入条件下,粗晶区范围扩大、组织趋于脆化,接头综合性能下降显著。因此,对焊接接头各区域的组织演变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是实现焊接质量控制与性能优化的基础。

在煤矿井下高载荷、冲击频繁的服役环境中,焊接接头不仅要具备足够的静态强度,更应具备优良的韧性与抗裂性能,以适应突变载荷与环境变化带来的复杂应力状态。此外,焊接接头应具有良好的耐疲劳性与断裂韧性,以延缓损伤扩展,保证结构的长效稳定运行。因此,合理控制焊接工艺参数,优化焊接接头的组织构成,使其在强度、韧性和断裂行为之间达到平衡,是高强度钢焊接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满足这些性能需求,不仅关系到液压支架自身的服役寿命,也直接影响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与经济效益。

二、焊接工艺参数对接头组织演变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焊接工艺参数作为影响高强度钢接头组织演变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了热输入、冷却速率及熔合特征等热过程变量的分布,从而影响焊缝区与热影响区的显微组织形态与性能表现。热输入过高会导致晶粒长大,特别是在热影响区产生粗大马氏体或魏氏组织,显著降低接头的冲击韧性和抗裂性能;相反,热输入过低则可能引起焊缝不完全熔合、接头强度不足,或因冷却过快生成脆性组织,增加裂纹敏感性。因此,科学控制热输入是实现焊接接头组织细化与性能优化的首要前提。

具体而言,焊接电流、电压、焊接速度等参数对接头组织转变过程具有重要调控作用。适中的焊接电流和电压有助于形成致密、均匀的熔池结构,减少偏析与气孔等缺陷的产生。同时,调控焊接速度可以有效控制热影响区的宽度及其组织演化路径。例如,适当提高焊速可缩短高温停留时间,抑制粗晶区扩大,促进细晶组织形成,增强接头的韧性;而焊速过低则使热影响区范围加宽,组织粗化严重,降低结构性能。此外,采用多道多层焊或引入合理的预热与后热处理工艺,也可有效缓解焊接残余应力,提高接头抗裂能力,增强结构整体稳定性。

从力学性能角度来看,焊接工艺的变化不仅改变接头的强度指标,还显著影响其冲击韧性、硬度分布及疲劳寿命。实验研究表明,在优化的热输入范围内,焊接接头可获得以细小贝氏体和回火马氏体为主的组织结构,表现出良好的强韧性匹配关系,满足液压支架在高载荷下的服役要求。此外,适当的焊后热处理可使应力释放、组织稳定,有效提高接头断裂韧性与抗疲劳性能。由此可见,焊接工艺参数的合理选择与精细调控,是实现高强度钢焊接接头组织调控与力学性能提升的核心途径,对于推动液压支架关键部件制造水平具有重要的技术意义。

三、优化焊接工艺提升液压支架接头性能的实施路径与效果评估

在高强度钢焊接接头性能提升过程中,优化焊接工艺是关键环节,其实施路径需以组织调控为核心,以性能需求为导向,系统考虑焊接参数、热过程管理及辅助技术手段的协同作用。首先,通过调研焊接接头常见缺陷及其与组织演变之间的关联,明确影响接头性能的主要因素,为工艺优化提供理论基础。结合材料特性和液压支架使用环境,制定以控制热输入、细化组织、降低残余应力为目标的优化策略。例如,选择适宜的焊接方法(如气保焊、埋弧焊或激光焊接),并结合精细化参数设计,形成稳定可控的热循环过程,减少不利组织的生成,增强结构韧性。

在工艺实施过程中,应通过焊接热模拟及接头性能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优化路径验证。利用热-力耦合模拟技术对不同工艺参数下的温度场与应力场分布进行预测,可提前识别潜在应力集中区域及组织敏感区,为焊接顺序与层间温度控制提供数据支撑。焊接完成后,需对接头进行系统的显微组织分析、硬度分布测试与冲击韧性评估,以检验优化效果。研究发现,采用中等热输入、较高焊速并辅以适当的预热和回火工艺,可获得细化的贝氏体或回火马氏体组织,同时降低热影响区硬化程度,有效提升接头的抗裂能力和抗冲击性能。针对实际工况的接头疲劳寿命试验也表明,经优化后的工艺方案能显著延缓裂纹萌生与扩展,提高服役安全性。

最终通过工艺评估体系对优化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为后续推广应用提供依据。评估指标应涵盖组织均匀性、强韧性匹配程度、残余应力水平以及接头在模拟载荷下的失效模式等方面。同时结合生产效率、操作可行性与成本控制等工程因素,形成一套兼具技术先进性与实际可行性的优化工艺方案。在液压支架制造中推广该方案,不仅可显著提升关键焊接部位的结构可靠性,还将有效延长整机服役周期,降低维护成本。随着智能制造与过程监控技术的不断发展,焊接过程实时控制与质量追溯手段的引入,将进一步推动高强度钢焊接接头性能优化向高效化、精准化方向迈进。

结语:

通过对高强度钢焊接接头的组织特征、工艺参数影响及优化路径的系统分析,明确了焊接热输入、冷却速度等因素对组织演变与力学性能的关键作用。合理调控焊接工艺,可有效提升接头的强韧性与结构稳定性,满足煤炭液压支架在复杂工况下的性能需求。结合热模拟与性能评估,提出的优化方案具有良好的工程实用性与推广价值。该研究为高强度钢焊接技术的持续改进和液压支架结构的可靠运行提供了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杨中建,刘露陆,张燕.液压支架高强度钢板 Q890 焊接工艺研究[J].煤矿机械,2016,37(11):83-86.DOI:10.13436/j.mkjx.201611032.

[2]杨萍.矿井液压支架高强度结构钢焊接工艺试验研究[J].煤炭技术,2018,37(04):248-250.DOI:10.13301/j.cnki.ct.2018.04.095.

[3]麻衡,徐凯,孙乾.我国煤机液压支架用高强钢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J].轧钢,2020,37(06):71-76.DOI:10.13228/j.boyuan.issn1003-9996.2019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