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地形复杂区农村公路路面施工质量通病防治技术研究

作者

次仁罗布

得荣县公路段 627950

1.引言

“要想富,先修路”,农村公路作为连接城乡的“毛细血管”,是支撑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的基石。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在我国广大的山区、丘陵等地理环境复杂的区域,农村公路的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区域通常具有地形起伏大、地质构造复杂、水文条件多变、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给公路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养护带来了巨大困难。系统研究地形复杂区农村公路路面质量通病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套科学、经济、可行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对于提升农村公路建设品质、保障其长期稳定运营、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工程价值。

2.地形复杂区农村公路路面主要质量通病及成因分析

地形复杂区的特殊环境是路面质量通病滋生的“温床”。要有效防治,必先精准“诊断”。下面对最常见的裂缝和沉陷两大病害进行成因剖析。

2.1 裂缝

裂缝是路面结构中最常见的损坏形式,根据其走向和形态,可分为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和网状裂缝(龟裂)。

纵向裂缝:裂缝走向与道路中线大致平行,通常发生在车道轮迹带附近或路基填挖交界处。

成因分析:地基不均匀沉降:在半填半挖路段或新旧路基结合部,由于地基承载力差异、填料压实度不均或固结沉降不同,导致路面基层在横向产生不均匀变形,拉应力超过路面材料的抗拉强度而开裂。这是地形复杂区纵向裂缝最主要的原因。

横向裂缝:裂缝走向与道路中线基本垂直,裂缝间距具有一定规律性。

成因分析:温度收缩裂缝(温缩裂缝):沥青混凝土面层具有明显的温度敏感性。在冬季气温骤降时,路面会产生收缩,当收缩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的极限抗拉强度时,便会产生横向裂缝。地形复杂区昼夜温差大,加剧了这种温度应力作用。

干缩裂缝:主要发生在水泥稳定碎石等半刚性基层。基层混合料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蒸发会产生干缩,在约束条件下产生拉应力而导致开裂,并最终反射到沥青面层,形成反射裂缝。

地基沉降缝:在构造物(如涵洞、桥梁)与路基连接处,由于两者刚度差异和地基不均匀沉降,常产生横向裂缝。

网状裂缝(龟裂):

成因分析:整体强度不足:路面结构层厚度不足或材料质量差,导致路面整体承载能力无法满足交通荷载要求,在车辆反复作用下产生疲劳破坏。

2.2 沉陷

沉陷是指路面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永久性变形,破坏了路面的平整度均匀沉陷:路段在较大范围内出现均匀的下沉,纵坡发生变化。

成因分析:高压缩性地基固结:路线穿越软土、湿陷性黄土等高压缩性土地区时,路基填土的自重荷载导致地基产生长期的、缓慢的固结沉降。地形复杂区山谷、河滩地带常有此类不良地质。

不均匀沉陷:路面局部区域出现突然的、差异性的下沉,常伴随裂缝产生,行车颠簸感极强。

成因分析:对暗沟、暗塘、墓穴、旧河道等局部软弱地基未进行彻底清淤换填或加固处理,形成“橡皮土”,导致局部承载力不足,产生不均匀沉陷。在陡坡路段,若排水设施失效,地表径流会冲刷、掏空路基边坡或坡脚,导致路基失稳、滑移,引发路面沉陷甚至塌方。这是地形复杂区极具破坏性的病害形式。

3.地形复杂区农村公路路面质量通病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针对上述病害成因,必须树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构建一个涵盖设计、材料、施工、养护全过程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3.1 设计阶段的源头防治

设计是工程的“灵魂”,科学合理的设计是从源头上预防质量通病的关键。

强化地质勘察与路线优化:采用地质雷达、钻探等多种手段,详细查明沿线的地质构造、不良地质体(软土、滑坡、崩塌等)的分布范围、物理力学性质和地下水文状况,为路线选择和地基处理提供准确依据。

“避重就轻”选线:在满足技术标准和规划要求的前提下,路线方案应尽量绕避大型不良地质地段。无法绕避时,应选择在最窄、最浅、最稳定的位置通过,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优化路基路面结构设计:

特殊路基处理设计:对软土地基,根据其厚度和性质,可选用换填砂砾、抛石挤淤、水泥搅拌桩、强夯等方法进行加固。对湿陷性黄土,可采用冲击碾压、强夯或灰土桩等进行处理,消除或部分消除湿陷性。

完善综合排水系统设计:“防、排、截、疏”相结合:建立从路面、路肩、边坡到坡脚的立体化、多层次排水系统。

路面排水:设置足够的路拱横坡,确保路面水迅速排出。在超高路段或纵坡平缓路段,设置排水顺畅的拦水带和急流槽。

3.2 材料选择与质量控制

材料是构成工程实体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的内在品质。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优先利用沿线合格的砂、石料作为填料或路面集料,降低工程成本。但必须对料源进行严格的试验检测,确保其强度、粒径、级配、含泥量等指标符合规范要求。

优化混合料配合比设计:路面基层、面层混合料必须通过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和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的设计,确保其级配、最佳含水量(或最佳沥青用量)、强度等关键指标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

3.3 施工过程的精细化控制

施工是将设计蓝图变为现实的过程,精细化的施工管理是防治质量通病的核心环节。

彻底清除地表植被、腐殖土,对基底进行碾压,压实度必须达标。对设计要求处理的软弱地基,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并加强过程检测。严格控制分层填筑厚度(通常不超过 30cm ),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法。优先采用重型压实机械,并严格控制碾压遍数、速度和含水率,确保每层压实度均匀且达到规定值。特别要加强“三背”(台背、墙背、涵背)回填的质量控制,选用小型夯实设备,确保压实到位。

3.4 养护管理的全寿命周期理念

“三分建,七分养”,科学的养护是延长道路使用寿命、发挥其最大效益的保障。

推行预防性养护:改变“坏了再修”的传统模式,在路面出现轻微病害(如微小裂缝、轻微车辙)时,及时采取预防性养护措施,如灌缝、雾封层、稀浆封层等,有效阻止病害的进一步发展,以较小的成本换取更长的使用寿命。建立日常巡查与定期检测制度:对道路进行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和记录病害。利用平整度仪、弯沉仪等专业设备对路面使用性能进行定期检测和评价,为科学制定养护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定期清理边沟、排水沟、涵洞、急流槽等排水设施内的淤泥、杂草,确保排水系统常年畅通,这是预防水毁和多种路面病害的根本。

4.结论

地形复杂区农村公路路面质量通病的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单一技术或措施所能解决。它必须贯穿于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全过程。本文通过系统分析裂缝、沉陷等主要病害的成因,构建了一套以“设计源头控制、材料基础保障、施工精细管理、养护预防为主”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设计,严把材料质量关,狠抓施工过程每一个细节的精细化控制,并辅以全寿命周期的预防性养护,才能有效克服地形复杂带来的不利影响,从根本上提升农村公路的建设质量和耐久性,为建设“四好农村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可靠的交通保障。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聚焦于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如长寿命路面、生态防护技术、智能化施工与监测技术等,持续推动农村公路建设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蔺望东.西北地区农村公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及养护决策方法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22.

[2]关宏磊.基于LSTM 与强化学习的农村公路路面性能预测与养护决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