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林地生态修复技术及植被恢复效果监测研究
阿西龙
得荣县林业和草原局 627950
一、引言
林地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绿色基石”,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维系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人口增长及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全球林地退化问题日益严峻。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新增退化林地面积超 1000 万公顷,我国退化林地总面积已达 1.2 亿公顷,主要分布在西北风沙区、西南喀斯特区及东部丘陵区,表现为植被稀疏、土壤贫瘠、水土流失加剧等特征。退化林地不仅削弱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还威胁到区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退化林地生态修复是通过人工干预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改善生境条件、促进植被重建、恢复生态功能的系统性工程。然而,由于不同区域林地退化的驱动因子(如过度采伐、干旱、盐碱化等)存在显著差异,单一修复技术难以实现长效稳定的修复效果;同时,植被恢复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缺乏科学的监测评估会导致修复方向偏离目标。因此,深入研究退化林地的修复技术与效果监测方法,对提升修复效率、保障生态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退化林地的成因及特征
退化林地的形成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为干扰是主导诱因。人为因素包括过度采伐导致林木蓄积量骤降,林地郁闭度不足;陡坡耕种、超载放牧破坏地表植被,引发水土流失;采矿、修路等工程建设直接侵占林地,造成生境碎片化;工业污染(如酸雨)导致土壤酸化,抑制植物生长。自然因素则涉及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改变水分平衡,导致植被枯萎;松材线虫病、鼠害等病虫害暴发,造成林木大面积死亡;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破坏土壤结构,使林地丧失生产能力;气候变化引发的温度升高、降水格局改变,进一步加剧了林地退化进程。不同区域的退化林地虽成因各异,但核心特征可归纳为“三生境”退化:植被方面,覆盖率低于 30% ,优势树种消失,群落结构单一,多以一年生杂草或先锋灌木为主,生物量仅为健康林地的 1/5–1/3 ,幼苗天然更新困难,生态系统正向演替停滞;土壤方面,有机质含量低于 1% ,氮、磷等养分匮乏,容重大于 1.5g/cm3 ,孔隙度低,持水能力差,部分区域出现沙化(风蚀)或石漠化(水蚀),物理结构严重破坏;生态功能方面,水土保持能力下降,土壤侵蚀模数超 2000t/(km2⋅a) ,碳汇功能弱化,固碳速率不足健康林地的 1/4,生物多样性锐减,鸟类、昆虫种类减少 50% 以上,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降低。
三、退化林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植被重建是退化林地生态修复的核心,需遵循“适地适树、群落优化”原则,重点关注树种选择与配置模式。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其对本地气候、土壤条件适应性强,且能促进本地生物多样性恢复,例如西北沙化区可选用沙棘、梭梭(耐旱固沙能力强),西南喀斯特区可选用花椒、构树(耐贫瘠、抗逆性强),东部丘陵区可选用马尾松、栎类(速生且适应酸性土壤),同时避免引入外来物种,降低生态入侵风险。配置模式上采用“乔-灌-草”混交,构建复层植被群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如山地退化林地可上层种植落叶松(喜光乔木),中层搭配山杏(灌木,固氮作用强),下层播种苜蓿(草本,覆盖地表、减少水土流失),形成立体防护结构。造林技术需针对不同退化程度差异化实施:轻度退化区可采用天然更新辅助(清除杂灌、补播乡土树种种子);中度退化区采用容器苗造林(苗木高度 ⩾30cm ,提高成活率);重度退化区(如裸岩、沙地)
需先铺设生物垫(秸秆+无纺布)改善微生境,再进行植苗或扦插造林。
土壤改良需兼顾理化性质与生物活性,提升土壤肥力与持水能力。物理改良可通过松土(深度 30cm )打破板结,增加土壤孔隙度;坡地修筑鱼鳞坑、水平阶,拦截地表径流;沙化区铺设麦草方格,固沙保水并增加有机质输入。化学改良针对酸性土壤施用石灰(每亩 50-100kg )调节 pH 值至 6.0-7.5;盐碱地施用脱硫石膏(每亩 200kg )降低碱化度;贫瘠土壤添加腐殖酸(每亩 50kg ),提升保肥能力。生物改良则种植紫花苜蓿、三叶草等豆科植物,通过根瘤菌固氮,每亩年增氮量可达 5-10kg ;施用蚯蚓粪、菌肥(如芽孢杆菌),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加速有机质分解与养分转化。
生物调控技术通过调控生物间关系,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加速退化林地恢复。病虫害防治采用“以虫治虫”(如释放赤眼蜂防治松毛虫)、“以菌治菌”(如木霉菌抑制根腐病)等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降低生态风险。群落优化通过定期刈割高秆杂草,避免与幼苗竞争光照、水分;对过密灌木进行疏伐,保留郁闭度 0.5-0.6,为乔木生长预留空间。生境多样化则保留部分枯木、树桩作为鸟类巢穴,在林间开辟浅水区,为两栖类提供繁殖场所,促进食物链构建与生态系统完整性恢复。
四、植被恢复效果监测体系
植被恢复效果监测需构建“植被-土壤-功能”三维指标体系,全面评估恢复效果。植被指标包括数量指标(覆盖率、株数密度、平均胸径/树高、生物量)、质量指标(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健康指标(幼苗存活率、病虫害发生率、叶片叶绿素含量);土壤指标包括理化指标(有机质含量、速效氮/磷、pH 值、容重、持水量)、生物指标(微生物碳氮、脲酶活性、蚯蚓密度);生态功能指标包括水土保持(土壤侵蚀模数、地表径流系数)、碳汇(植被年固碳量、土壤有机碳增量)、生物多样性(鸟类种类、昆虫群落结构)。监测方法采用地面监测、遥感监测与长期定位相结合:地面监测设置 20m×20m 固定样地,每季度调查植被与土壤指标,建立 50m×50m 径流小区监测水土流失量;遥感监测每年春季用无人机获取高分辨率影像,计算 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反演植被覆盖率与生长状况,结合卫星遥感(如 Landsat-8)监测大尺度植被动态;长期定位则安装自动气象站、土壤墒情仪,记录温湿度、降水、土壤水分等数据,分析环境因子与植被恢复的关联性。
五、结论与展望
退化林地生态修复需立足区域退化特征,综合运用植被重建、土壤改良、生物调控技术,形成“技术组合拳”。效果监测应突破单一指标局限,建立多维度、多尺度体系,实现从“修复实施”到“效果评估”的闭环管理。未来需重点突破:一是研发极端退化生境(如重度石漠化、盐碱化)的抗逆物种与工程技术;二是推动监测智能化,如利用无人机激光雷达精准测算生物量;三是探索“生态修复 .+ 乡村振兴”模式,发展经济林提升农户参与度,保障修复成果长效维持。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优化,退化林地有望逐步恢复“绿色屏障”功能,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赵月清.山西国有林区退化林地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研究[J].山西林业,2025,(02):44-45.
[2]闵旭峰.退化林地生态修复——以枣庄市山亭区为例[J].现代园艺,2021,44(18):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