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辍保学背景下农村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与疏导策略
庞宗伟
合浦县常乐中学
引言
控辍保学作为保障义务教育普及、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对提升国民素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意义重大。然而,农村地区学生的厌学情绪却成为阻碍控辍保学目标实现的突出难题。厌学情绪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学业成就与未来发展,更对农村教育生态的良性构建形成挑战。深入探究农村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疏导策略,是当前农村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1 农村学生厌学情绪的理论成因分析
1.1 教育政策执行偏差与厌学情绪的关联
在农村地区,部分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例如,一些地方过于注重升学率,将大量教育资源倾斜于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忽视了学习困难学生的需求。这使得学习困难的农村学生在学校中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和帮助,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学情绪。另外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性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方式,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努力程度。对于在考试中成绩不佳的农村学生而言,长期的负面评价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政策执行中的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条件。
1.2 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对学习动力的影响
农村家庭中,许多家长由于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的学习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他们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家长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使得孩子的学习问题逐渐积累,最终导致厌学。部分农村家庭存在教育观念偏差,认为读书并非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甚至认为孩子尽早辍学打工可以增加家庭收入。这种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降低了他们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动力。
2 社会环境与个体心理的理论交互作用
2.1 城乡发展差距催生的心理失衡机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发展差距日益凸显,农村学生在与城市学生的对比中,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城市丰富的教育资源、优质的生活条件以及广阔的发展机会,与农村相对落后的教育环境、艰苦的生活现状形成鲜明反差。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农村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平衡感,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企及城市学生的起点,从而对学习的意义产生怀疑,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且大多集中在体力劳动领域,工资待遇较低。农村学生看到身边早早辍学打工的同龄人,短期内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入,而自己通过多年学习后仍面临就业不确定、收入不高的困境,这种现实的冲击容易让他们动摇学习的信念,产生厌学情绪情绪。
2.2 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与厌学行为的理论关联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学生在这一阶段具有独特的心理特征,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周围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当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受到批评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对学习的抵触。农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面对学习压力、同伴竞争等问题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一旦在学习上遭遇挫折如考试失利,就容易陷入自我否定,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长期积累会导致厌学行为的出现。青少年时期也是个体兴趣爱好发展的重要阶段,农村学校由于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求,当学生的兴趣无法在学校得到培养和发展时,他们可能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方面,对学习的专注度降低,从而产生厌学情
绪。
3 控辍保学政策下的疏导策略体系构建
3.1 政策执行优化的理论路径:柔性管理与激励机制
在教育政策执行中应引入柔性管理理念,改变以往过于刚性的管理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育帮扶计划,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学习信心。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除了物质奖励外更要注重精神奖励。例如,设立学习进步奖、品德优秀奖等,对在不同方面表现优秀的农村学生给予认可和表扬。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加强对农村学校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农村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因资源不足导致的厌学问题。
3.2 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本土化理论建构
构建适合农村地区的家校协同育人模式,首先要加强家长教育,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等形式,提升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让他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能够在家庭中给予孩子有效的学习指导和心理支持。建立家校沟通的长效机制,学校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家长也可以随时向学校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双方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针对留守儿童家庭学校应给予更多关注,可以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组织志愿者定期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和辅导,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关爱和温暖,减少因亲情缺失导致的厌学情绪。
3.3 乡土文化融入教育的心理认同理论探索
将乡土文化融入农村教育教学中,能够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乡土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如介绍农村的历史、民俗、传统手工艺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从而提升学习兴趣。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农业生产实践、农村文化调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同时加深对农村生活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对学习的实用性认知,减少厌学情绪。通过乡土文化的熏陶,培养农村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他们认识到农村文化的独特价值,在面对城乡差距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目标,将对家乡的热爱转化为学习动力。
结语
农村学生的厌学情绪问题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教育政策执行、家庭教育强化、社会环境改善以及学生个体心理调适等多方面入手。通过构建系统的疏导策略体系,优化政策执行路径,加强家校协同育人,融入乡土文化教育,能够有效缓解农村学生的厌学情绪,推动控辍保学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农村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怡然.控辍保学实践下乡村地区的隐性辍学问题[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2.
[2]孔国平,焦明明.教育精准扶贫下农村初中控辍保学的几点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7):255-256.
[3]封茵茵,欧贤才,黄志.“后脱贫时代”中小学生辍学的原因及控辍保学工作展望[J].基础教育研究,2024,(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