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传统联锁技术论全电字联锁推广的重要性

作者

葛浩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上海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计算机联锁与全电子联锁系统概述

1.1 计算机联锁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特点

计算机联锁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及继电器逻辑控制的铁路信号联锁设备,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继电器的吸起和落下状态组合实现进路控制、道岔转换和信号显示等功能。该系统采用“故障-安全”设计原则,当发生故障时系统会自动导向安全状态。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1)采用硬接线逻辑电路,可靠性高但灵活性差;(2)设备体积大,安装维护工作量大;(3)故障诊断依赖人工经验,响应速度慢。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统计,截至2022 年,全国仍有约60%的车站使用计算机联锁系统,主要分布在既有线改造难度大的区域。

1.2 全电子联锁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特点

全电子联锁系统采用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实现联锁功能,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微处理器执行联锁软件,完成进路控制、道岔控制和信号显示等功能。技术特点包括:(1)采用软件逻辑控制,灵活性强,便于功能扩展;(2)设备体积小,安装维护简便;(3)具备完善的故障诊断和报警功能。德国西门子公司的SIMIS 系列和我国自主研制的TYJL-ADX 型全电子联锁系统已在多条高铁线路和新建车站得到应用。数据显示,全电子联锁系统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可达10 万小时以上,较计算机联锁系统提高约3 倍。

1.3 两种联锁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

计算机联锁系统自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初步使用至今日,经历了从机械联锁、电气集中联锁、继电器联锁和计算机联锁的发展过程。我国在1980 年 进法 CSEE 公 技术后,逐步实现了国产化。目前主要应用于既有线改造和支线车站。全电子联锁系统 代的计算机联锁技术,2000 年后随着电子元器件可靠性提升而快速发展。欧洲铁路已基本完成全电子联锁的更新换代,我国高铁线路已初步采用全电子联锁系统。据统计,2018-2022 年间我国新建车站中全电子联锁系统占比达 42% ,既有线改造项目中也以每年约15%的速度递增。

二、传统计算机联锁与全电子联锁的施工工艺对比分析

2.1 硬件安装工艺对比

2.1.1 计算机联锁的硬件布线与安装要求

传统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硬件安装以继电器组合架为核心,采用大量电缆进行信号传输。典型的计算机联锁系统需要铺设数千根电缆,平均每个车站需使用约 20-30 公里电缆。安装过程中需严格按照“上走线、下走线”的布线规范,确保信号传输路径清晰。例如,在某铁路枢纽改造工程中,计算机联锁系统的电缆敷设耗时长达45 天,占总施工周期的 35% 。此外,继电器组合架的安装要求严格水平度控制,偏差不得超过±2mm,这对施工精度提出了较高要求。

2.1.2 全电子联锁的硬件模块化安装特点

全电子联锁系统采用标准化机柜和模块化设计,单个机柜可集成多达64 个电子执行单元。安装过程主要采用导轨式安装,单个模块的安装时间仅需5-8 分钟。以某高铁站改造项目为例,全电子联锁系统的硬件安装仅耗时 12 天,比传统方式缩短了约 70% 。模块化设计还支持热插拔功能,单个模块故障更换时间不超过 30 分钟,显著提高了系统可维护性。

2.2 软件配置与调试工艺对比

2.2.1 计算机联锁的逻辑编程与调试

计算机联锁的逻辑关系通过物理继电器接 点实 编程实质是计算机和继电器组合设计。典型车站的继电电路图可达数百页,调试时需逐个测试继 铁路局统计数据显示,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平均调试周期为60-90 天,主要耗时在于电路测试和故障排查。此外,任何逻辑变更都需要重新配线,导致系统改造极为困难。

2.2.2 全电子联锁的软件配置与仿真测试方法

全电子联锁采用图形化编程界面,逻辑关系可通过软件直接配置。典型的车站联锁软件配置可在7-10 个工作日内完成。系统支持虚拟仿真测试, 可在实验室环境中完成 90%以上的功能测试。某地铁项目应用表明,全电子联锁的现场调试时间缩短至15-20 天,且支持远程诊断和参数调整。软件还具备自动校验功能,可实时检测配置错误,大幅提高了调试效率。

2.3 施工周期与成本对比

2.3.1 计算机联锁的施工周期与人力成本级

传统计算机联锁系统的施工周期通常为120-180 天,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典型项目需配置约20-30 名专业施工人员,包括电缆工、继电器调试工等。人力成本约占项目总投资的 40-50% 。某铁路局数据显示,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单位成本约为25-30 万元/站,且随着人力成本上升呈逐年增长趋势。

2.3.2 全电子联锁的施工周期与经济性分析

全电子联锁系统的施工周期可缩短至60-90 天,所需人员减少至10-15 人。虽然初期设备投资较高(约40-50万元/站),但长期维护成本显著降低。某运营商的5 年运营数据显示,全电子联锁的维护成本仅为计算机联锁的30-40%。此外,模块化设计使系统扩容更加便捷,单位扩容成本比传统方式低约 60% 。从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全电子联锁具有明显经济优势。

三、全电子联锁的安全性、可靠性与便捷性分析

3.1 安全性对比

3.1.1 计算机联锁的安全冗余机制

计算机联锁系统通过物理继电器的机械互锁实现安全冗余,其核心安全机制包括“双断”设计和“故障导向安全”原则。例如,在道岔控制电路中,采用两组独立继电器分别控制定位和反位,任一继电器故障均会导致电路断开。传统计算机联锁系统的故障安全响应时间通常在50-200ms 之间,并存在机械磨损导致的性能衰减问题。

3.1.2 全电子联锁的故障安全设计(FailSafe)

全电子联锁采用固态逻辑单元实现故障安全功能,其安全机制包括三取二表决系统、实时自诊断和硬件看门狗。西门子 SIMIS 系列全电子联锁的测试数据表明,其故障检测覆盖率达到 99.98%,安全失效分数(SFF)达99.99%。以成都地铁9 号线为例,该系统自2020 年运营以来,未发生因电子元件故障导致的安全事件,其平均安全响应时间缩短至10ms 以内。

3.2 可靠性对比

3.2.1 计算机联锁的故障率与维护需求

计算机联锁系统的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约为5-8 年,主要故障源为继电器触点氧化和机械老化。北京铁路局2019 年维护记录显示,计算机联锁系统年均需更换继电器12-15 个/站,月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达4.5小时。特别是在湿热环境下,故障率会提升 37% 。

3.2.2 全电子联锁的MTBF 与抗干扰能力

全电子联锁系统的 MTBF 可达 20 年以上,其抗干扰设计包括光电隔离、EMC 屏蔽和冗余电源。阿尔斯通Urbalis400 系统在柏林地铁的应用表明,在IEC61000-4-6 标准规定的10V/m电磁干扰环境下,系统仍能保持 100% 功能正常。广州地铁14 号线采用的全电子联锁系统,其年均故障次数仅为0.8 次/站,较计算机联锁下降 82% 。

3.3 便捷性对比

3.3.1 计算机联锁的操作与维护复杂度

计算机联锁需要人工核对上千个继电器状态,典型车站的配线图纸可达 200 页以上。上海铁路局培训数据显示,新员工掌握计算机联锁操作需6 个月以上。2021 年某编组站统计显示,日常维护中 65% 的时间消耗在继电器检查和配线核查上。

3.3.2 全电子联锁的智能化管理与远程监控功能

全电子联锁支持SCADA 系统集成,可实现状态可视化、预测性维护和远程诊断。卡斯柯iLOCK 系统在西安北站的案例表明,通过智能分析模块可提前14 天预警潜在故障。系统支持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参数调整,使日常巡检时间缩短至原来的 1/3。2022 年数据显示,采用全电子联锁的车站运维效率提升约 70% ,人力成本降低45% 。

四、全电子联锁的告警及时反馈性研究

4.1 告警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4.1.1 计算机联锁的告警方式与局限性

计算机联锁系统主要依赖机械触点和继电器状态变化来实现告警功能。其典型告警方式包括灯光指示、蜂鸣器报警等简单形式。研究表明,传统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告警存在明显局限性:首先,告警信息单 ,通常只能反映故障发生与否,无法精确定位故障位置;其次,告警响应存在明显延迟,平均延迟时间达200-500ms;最后,告警信息缺乏系统性记录,难以进行事后分析和故障追溯。铁路局统计数据显示,计算机联锁系统因告警不及时导致的运营延误事故占比达15.7%。

4.1.2 全电子联锁的实时告警与故障定位技术

全电子联锁系统采用分布式智能I/O 单元和中央处理单元架构,实现了毫秒级的实时告警功能。其核心技术包括:①基于FPGA 的硬件级故障检测,可在1ms 内识别电路异常;②智能故障定位算法,通过拓扑分析和状态比对精确定位故障模块; ③ 多级告警机制,支持声光报警、HMI 显示、远程通知等多种形式。实测数据表明,全电子联锁系统的平均告警响应时间仅为 12ms,故障定位准确率达到 99.2% 。某高铁项目应用案例显示,该系统成功将信号设备故障平均修复时间(MTTR)从计算机联锁的45 分钟缩短至8 分钟。

4.2 告警反馈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分析

4.2.1 计算机联锁的告警延迟问题

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告警延迟主要源于其机械触点的物理特性。测试数据表明:①简单故障(如单个继电器失效)的平均检测延迟为210ms;②复杂故障(如电路短路)的检测延迟可达480ms;③告警信息传递至控制中心的延迟约为300ms。这种延迟在高速铁路应用中尤为危险,可能导致列车制动距离不足。

4.2.2 全电子联锁的毫秒级告警响应能力

全电子联锁系统通过以下技术实现了优异的告警性能: ①% 用硬件电路直接检测,消除了机械动作时间;②分布式架构使故障检测本地化,减少了信息传递环节;③优化的事件处理算法确保优先级告警的即时响应。实验数据显示:①简单故障检测时间稳定在8-15ms; ② 复杂故障诊断时间不超过50ms;③告警信息网络传输延迟控制在5ms 以内。

4.3 告警数据的管理与优化策略

4.3.1 告警数据的存储与分析方法

全电子联锁系统采用分层存储架构管 ①热数据(最近7 天)存储在高速SSD,支持实时查询; ② 温数据(30 天内)采用分布式文件系统 )归档至对象存储。数据分析方面,系统集成了以下功能:①时序数据库存储告警事 则挖掘识别故障模式;③可视化分析工具展示告警趋势。某铁路数据中心统计显示,该架构可支持每秒10 万条告警记录的写入性能。

4.3.2 基于大数据的告警预测与预防性维护

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全电子联锁系统实现了告警预测功能:①采用LSTM 神经网络建立设备状态预测模型;②基于聚类分析识别异常模式;③运用决策树算法生成维护建议。实际应用表明:①关键设备故障预测准确率达85%;②预防性维护可减少30%的非计划停机;③告警误报率降低至2%以下。

五、传统计算机联锁改造为全电子联锁的策

5.1 改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5.1.1 计算机联锁的局限性及改造

传统计算机联锁系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其采用计算机和机械继电器实现逻辑控制,存在响应速度慢(典型响应时间约 50-100ms)、故障率高的问题。统计数据显 联锁系统的年均故障率约为 0.5-1.2次/站,其中约30%的故障源于继电器老化。其次,系统扩展性差 或信号机需重新布线,改造成本高昂。以某铁路枢纽为例,新增 2 组道岔需增加约 1500 米电缆, 成本 过 8 万元。此外,计算机联锁的维护依赖专业人员,故障诊断耗时长达4-8 小时。这些局限性使得改造需求迫切,特别是在客流量大、车次密集的干线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领域。

5.1.2 全电子联锁改造的技术可行性与经济性

全电子联锁采用微处理器和现场总线技术,具有显著优势。技术可行性方面,现代全电子联锁系统响应时间可缩短至 5-10ms,故障率降低至 0.05 次/站/年。经济性分析显示,虽然初期投资较高(约比计算机联锁高20-30%),但生命周期成本更低。以 30 年使用周期计算,全电子联锁可节约维护成本约 40% ,减少停电损失约35% 。某高铁站改造案例表明,虽然初期投资增加约1200 万元,但5 年内通过减少维护和故障损失收回增量投资。技术标准方面,IEC61326-3-2 和EN50126 等国际标准为改造提供了可靠保障。

5.2 改造的关键技术与实施步骤

5.2.1 硬件替换与兼容性设计

硬件改造需重点解决接口兼容问题。典型方案包括:采用光电隔离模块实现继电器输出与电子系统的安全隔离,使用协议转换器对接既有轨道电路。关键参数要求:绝缘电阻≥100MΩ,抗干扰能力满足 IEC61000-4-6标准。某地铁改造项目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原有组合架替换为标准机柜,节省空间 35% 。兼容性测试显示,改造后系统与既有ATP 系统的接口延迟控制在8ms 以内,满足安全要求。

5.2.2 软件升级与系统集成

软件改造需实现功能等效和安全认证。核心技术包括:采用IEC61508SIL4 级安全编程,实现故障安全逻辑;通过 OPCUA 实现与 ATS 系统的无缝集成。测试数据显示,改造后系统软件故障率降低2 个数量级。某干线铁路项目采用虚拟化技术,将联锁软件部署在工业服务器上,维护效率提升 60% 。系统集成时需特别注意时序同步,采用IEEE1588 精确时间协议确保各子系统时间误差<1ms。

5.2.3 改造后的测试与验证流程

测试验证需遵循分级原则。第一阶段进行实验室仿真测试,覆盖所有联锁表条件;第二阶段实施现场静态测试,包括接口测试和冗余测试;最后进行动态验证,通常需要不少于72 小时的连续运行测试。某改造项目统计显示,测试阶段平均发现并解决35 个潜在问题。验证标准需满足EN50129 规定的安全完整性要求,包括故障注入测试和压力测试等专项验证。

5.3 改造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5.3.1 国内外典型改造案例分析

德国 DB 铁路的改造经验表明,采用分阶段改造策略可降低风险。其慕尼黑枢纽分 3 期完成改造,每次停运时间控制在4 小时内。中国某高铁站的改造则创新采用“双系统并行”方案,新旧系统同步运行3 个月后切换,确保了零安全事故。数据显示,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改造项目平均工期缩短 25%, ,成本降低 15% 。英国 NetworkRail的统计表明,改造后信号系统可用性从99.5%提升至 99.99% 。

5.3.2 改造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常见问题包括:既有电缆老化导致信号衰减(发生率约 15%÷ )、新旧系统时序配合问题(约 10% )、软件兼容性问题(约 8%)。解决方案包括:采用光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