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牛羊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及防控注意要点

作者

阿布力米提·吐尔孙

新疆洛浦县杭桂镇畜牧兽医站 848203

引言

在牛羊养殖过程中,寄生虫病的危害不容忽视。寄生虫种类繁多,可通过多种途径感染牛羊,如经口感染、皮肤接触感染、媒介昆虫传播等。感染后,寄生虫会在牛羊体内或体外寄生,掠夺宿主营养,破坏组织器官,干扰生理机能,导致牛羊出现消瘦、贫血、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甚至死亡。此外,一些寄生虫病还具有人畜共患性,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加强对牛羊常见寄生虫病的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和防控要点,对于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牛羊常见寄生虫病的主要类型及临床特征

牛羊常见寄生虫病按寄生部位分为体内与体外两类。体内寄生虫病中,消化道寄生虫病频发,蛔虫寄生于小肠,大量寄生可致肠管阻塞,引发腹痛、腹泻,阻碍营养吸收,使病畜消瘦、生长停滞;绦虫寄生于小肠,节片随粪便排出,导致病畜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贫血,幼畜感染后发育不良;肝片吸虫寄生于肝脏胆管,引发肝脏肿大、胆管炎、肝硬化,病畜出现黄疸、消瘦、精神沉郁,生产性能下降。血液原虫病如巴贝斯虫病、泰勒虫病,由蜱虫传播,寄生于红细胞内,破坏红细胞,导致病畜高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体外寄生虫病中,蜱虫附着皮肤吸血,造成皮肤损伤、出血,传播病原体,大量寄生使病畜贫血、消瘦、精神不振;螨病由疥螨、痒螨引起,寄生于皮肤表皮层,导致病畜剧烈瘙痒,摩擦患处致皮肤脱毛、结痂、增厚,严重时蔓延全身,影响采食和休息;虱病由虱子寄生体表,叮咬吸血使病畜烦躁,皮肤出现丘疹、瘙痒,影响睡眠和食欲,导致生长缓慢。

2 牛羊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

2.1 药物防治

药物防治是控制牛羊寄生虫病的重要手段,通过使用驱虫药物可以快速有效地杀灭或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在选择驱虫药物时,应根据寄生虫的种类、感染程度以及牛羊的年龄、体质等因素合理选用。对于消化道寄生虫,可选用阿苯达唑、左旋咪唑等广谱驱虫药,这些药物能有效杀灭蛔虫、绦虫、吸虫等多种寄生虫;针对血液原虫病,可使用贝尼尔、三氮脒等药物进行治疗,需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使用,以确保疗效。体外寄生虫的防治可选用敌百虫、伊维菌素等药物,可通过药浴、喷洒、涂抹等方式给药,能有效杀灭蜱、螨、虱等体外寄生虫。为提高驱虫效果,应制定合理的驱虫程序,根据当地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和季节变化,定期进行驱虫。一般来说,春秋两季是驱虫的关键时期,对于幼畜、母畜等特殊群体,应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并适当调整驱虫时间和剂量。同时,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防止出现中毒或驱虫不彻底的情况。

2.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寄生虫的天敌、寄生虫的致病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来控制寄生虫的数量,具有环保、可持续的特点。在牛羊寄生虫病的防治中,可利用捕食性昆虫(如寄生蜂)来控制蜱虫、虱子等体外寄生虫的繁殖;也可使用寄生虫的病原微生物(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这些微生物能特异性地感染寄生虫,使其发病死亡,而对牛羊和环境无害。此外,通过培育抗寄生虫的牛羊品种,也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方向,利用遗传育种技术,筛选和培育对寄生虫具有抵抗力的品种,可从根本上减少寄生虫病的发生。生物防治方法虽然见效相对较慢,但能长期稳定地控制寄生虫种群数量,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降低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的风险,适合在生态养殖模式中推广应用。

2.3 环境防治

环境防治是预防牛羊寄生虫病的基础性措施,通过改善养殖环境,破坏寄生虫的生存和繁殖条件,从而减少寄生虫的感染机会。要保持养殖场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牛羊的粪便、尿液和剩余饲料,及时运至远离养殖场的地方进行堆积发酵处理,利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杀灭粪便中的寄生虫卵和幼虫。要加强对圈舍、运动场的消毒工作,定期使用消毒剂(如漂白粉、氢氧化钠溶液等)对地面、墙壁、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杀灭环境中的寄生虫卵和病原体。同时,要合理规划养殖场的布局,保证圈舍通风良好、采光充足,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为牛羊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对于放牧的牛羊,要合理安排放牧时间和地点,避免在低洼潮湿、杂草丛生的地方放牧,这些地方往往是寄生虫卵和中间宿主滋生的场所,容易导致牛羊感染寄生虫。

3 牛羊常见寄生虫病防控的注意要点

3.1 强化监测与检疫

强化对牛羊寄生虫病的监测与检疫,是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关键。养殖场应建立健全寄生虫病监测制度,定期对牛羊进行健康检查,观察其精神状态、食欲、粪便等情况,一旦发现疑似寄生虫病症状,应及时采取诊断措施,确定寄生虫的种类和感染程度,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同时,要定期对粪便、血液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了解寄生虫的感染率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在引进新的牛羊时,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隔离观察一定时间(通常为 1 个月以上),确认无寄生虫病感染后方可混群饲养,防止外来寄生虫病传入。对于调出的牛羊,也要进行检疫,确保不将病畜引入其他地区,防止疫情扩散。

3.2 注重饲养管理

良好的饲养管理能提高牛羊的抵抗力,减少寄生虫病的发生。在饲料方面,要保证饲料营养均衡,满足牛羊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特别是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充足供应,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饲料应新鲜、清洁,避免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防止寄生虫卵通过饲料进入牛羊体内。在饲养方式上,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饲养模式,对于舍饲的牛羊,要保证圈舍的干燥、通风、温暖,定期更换垫料,保持圈舍环境良好;对于放牧的牛羊,要合理安排放牧时间,避免在清晨、傍晚等露水较多的时候放牧,此时寄生虫活动频繁,感染机会增加。

3.3 加强人员培训与宣传

加强对养殖人员的培训与宣传,提高其对牛羊寄生虫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是做好寄生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保障。养殖场应定期组织养殖人员参加寄生虫病防治技术培训,使其掌握寄生虫病的基本知识、临床症状、诊断方法、防治措施等,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寄生虫病疫情。同时,要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讲座等形式,向养殖人员宣传寄生虫病的危害和防控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做好日常防控工作的必要性,自觉遵守养殖操作规程,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此外,对于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要向养殖人员宣传相关的预防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感染。

4 结语

牛羊常见寄生虫病的防治和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药物防治、生物防治和环境防治等多种措施,同时注重监测与检疫、饲养管理以及人员培训与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防控体系,才能有效控制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其对牛羊养殖业造成的损失,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方案,并不断总结经验,优化防控措施,以提高寄生虫病的防控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光雷.牛羊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J].兽医导刊, 2013(12):4.

[2]黄海岩.牛羊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分析[J].中国畜牧业, 2025(1):88-89.

[3]张高.牛羊寄生虫病诊疗及防治措施研究[J].吉林畜牧兽医, 2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