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电气设计与运行控制研究
王尧
身份证号:360203198805044018
引言:在全球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由于清洁、灵活等诸多优点,分布式发电成为现阶段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柱型领域。微网是分布式发电合理利用的一种方式,在分布式电源多样化的形势下,能够更好地实现分布式能源的配合,从而更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但微网构建过程中,需进行电源配置方案的选择、储能方案的规划、电气主接线图设计等多个复杂性步骤;微网运行管理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网络连接与独立的转变、有功无功分配调节及多能源联合控制等内容。因此,深入探讨微网的电气设计策略和运营管控策略以及相关控制技术对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微电网电气设计
1.1 分布式电源选型与布局
分散式电源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机组和燃料电池等。在选用过程中要考虑地域资源分布情况、负荷特征、经济性等因素。例如,光线充足的地区,优先选择光伏发电;有较多风力的地区更倾向于采用风力发电。从安装上,要遵循就近的原则,尽量离负荷端近,降低输送损耗。另外,还要考虑到不同类型电源相辅相成的关系,如风光互补就是将各类型分布式电源进行合理搭配而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的典型例子。合理的选址选型不仅可以降低对大电网的影响,同时又能提高整个微电网的综合效益,实现高效利用、可持续性的目标。
1.2 储能系统设计
储能装置是微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缓解分布式电源的随机性,确保供电电能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储能方法有电池储能、超导储能器、飞轮储能器等,有各自的优点。因此,在储能装置设计中,应结合微网的需求来选取合适的储电量和储能类型。电池储能技术应用广泛并且储能密度大,适应于长期存贮;而短期的、高功率的输出更倾向于使用反应速度快的超电容储能方式。同时对储能设备的充、放电过程进行管理也是重要一环,良好的管理保证了储能装置能在各个环境下安全稳定地运行,以保证高效的运行,同时延长使用时间,也提高了微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3 电气主接线设计
在微电网中,主网线路是微电网中能量传输和输送的中心,其设计会对微电网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产生较大影响。在这一步我们还要考虑不同的运行模式,包括合环运行模式和开环运行模式。当微电网处于合环运行模式时,主网线路必须维持与大电网的正常连接,能高效地传输和转换功率,还要维持微电网的电能质量。而当微电网处于开环运行模式时,主网线路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微电网内部的用电负荷能够得到满足,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此外还要满足系统高度灵活和扩展的需求,以便满足日后系统升级改造可能的需要。另外,在主网线路设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电气设备,使其满足微电网系统的需要,这也是影响微电网安全性能、稳定性能的一个关键因素。微电网主网线路经过规划,可有力改善微电网的功能,为其分散式的能源利用及连续运行提供保障。
二、微电网运行控制策略
2.1 并网与孤岛运行模式切换
微电网为了能够适应不同操作要求,需要实现微电网并网状态下(以大电网为工作电源)、微电网孤岛运行状态下,两工作状态之间切换。当位于大电网时,微电网中的电可以进行能量互换,能够更加经济地使用资源和更加安全地提供电力;如果大电网出现故障,或者是正在进行周期性检修,微电网就能够自行供给其内部用电,能够实现正常工作。在这个转换过程需要确保电压、频率不变,这样才能减小转换给设备与用户造成的消极影响,同时不影响设备以及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精确的设计以及防护措施,能够成功实现两工作状态的转换,使得微电网处于任何状态下都能够对设备进行供能,提升了系统可靠性与可用性的同时,也能够为分布式电源运维管理提供支持。
2.2 功率分配与电压频率调节
对于微电网经营而言,就要求对其分布式能源设备供电的容量作出正确的规划。根据不同的供电设备类型和用户的电力需求,应根据情况进行分层或分散式控制,以取得最佳的分配效果。在此同时,还要确保电压和频率在可容许范围。可采用调节分布式能源设备的供电、储能设备的充电/放电及采用无功补偿器等措施来有效地控制电压与频率。如在负荷增加时,可增大分布式能源设备的供电输出或通过储能设备储能等方式确保稳定。
2.3 多能源协同控制
微电网中的电源分布的类型较多,例如光伏发电、风电机、燃料电池以及储能装置等,由于不同的电源输出特性以及反应速度不同,故对于多个能量电源进行综合化应用以提高效率势在必行。形成单一化控制中心,使所有电源进行统一控制以及协调调压,根据需求量以及电源状态进行不同的调换电源输出功率,同时这样的联合控制能够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亦能够提升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吸收度,促进新能源的发展。例如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选择太阳能利用,在风力较大时选择风能利用,依靠储能系统来补偿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以确保微电网的供电运行。
三、微电网运行控制的关键技术
3.1 通信技术
为了保证微电网的稳定运行,必须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传输通道。在微电网中,分布有众多分布式能源、分布式储能以及各类终端负荷需要进行信息交互和控制命令发送,因此为了确保信息准确和实时,就需要采用光缆通信或者无线通信等成熟可靠的通信手段。光缆通信具有大容量、短时延和抗电磁干扰等特性,对于远距离、高精度数据传输具有很强的适用性;无线通信具有自由、便捷等优点,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分布式设备的连接,其适应性更强。此外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通信协议、通信安全措施,以防止信息的泄露和恶意攻击,保证微电网的稳定运行,利用密码技术、签名技术、访问控制等来提升通信安全,以此来保护微电网的稳定运行。
3.2 智能控制算法
智能控制算法对微电网运行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智能控制算法有可能不能满足其变化更新的需求,在处理微电网这种复杂多变的系统时尤为如此。但是如神经网络、模糊控制、遗传算法等现代智能控制算法能够进行自主调节,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拥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具有很高的抗干扰能力,采用这些智能控制手段调节并管理微电网,大大提升微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例如采用神经网络模型确定分布式能源的供应量和用能需求等,构建运行控制方案。这种便捷和灵活、自动调节的过程能够抵御微电网出现未知的异常因素和情况等,这样不管微电网以什么样的运行状态稳定运行,这对推进微电网的高级化发展有着巨大的技术保障。
结束语:微电网的应用有赖于电力系统的合理布置以及合理的运行操作。无论是选择合适的电源点布局、储能布局,到主干线路布局,再到运行过程中的模式转换、能量分配以及多能利用,最后到通讯技术、智能型控制算法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合理的支撑。深入分析完善上述几项内容,可以提升微电网自身功能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还可以推动能源转型、可持续发展方向。未来,相信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下,微电网将更加有力地在能源行业中发挥巨大作用,助力构建一个清洁、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建华,许连丙.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保护与控制研究[J].电力系统装备,2022(2):30-32,53.
[2] 董玉辉. 分布 式光伏 接入配 电网继 电保护 研究[J]. 中国 新技术 新产品,2022(3):91-93.
[3]王镇烁. 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配电网的设计方案与优化[J]. 中国高新科技,2022(18):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