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实践
安素霞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长寿学区东长寿学校 050700
引言
中华传统文化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自上古时期绵延至今,从《诗经》的古朴典雅到唐诗宋词的璀璨瑰丽,从儒家 “仁礼” 思想到道家 “道法自然” 的哲学智慧,每一处都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堪称民族的瑰宝。在教育领域,传统文化的传承关乎民族根脉延续,意义深远。然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在融合传统文化元素时,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内涵挖掘不足等问题。如何有效将传统文化元素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与语文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困境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遭遇多重困境。在教材解读层面,部分教师对教材中传统文化素材挖掘不深,难以将经典文本的深层价值传递给学生。以《论语》十二章教学为例,许多教师仅满足于完成字词翻译与文意疏通的基本教学任务,机械地讲解 “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 等语句的字面含义,未能结合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深入剖析儒家学说中 “仁”“礼” 思想对个人修身、社会秩序构建的重要意义。这种浅尝辄止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无法领会古人智慧对现代生活的启示,传统文化沦为记忆中的符号,难以与现实生活产生共鸣。
教学方法的陈旧单一,也是阻碍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的重要因素。在古诗词教学环节,多数课堂仍采用教师逐句讲解诗意、学生被动记录笔记的传统模式。讲解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往往专注于分析诗句中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的对仗工整与意境描绘,却忽视引导学生结合盛唐时期文人寄情山水的审美风尚,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污浊的疏离。学生缺乏对诗词创作背景、文化内涵的深度体验,无法真正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久而久之,对传统文化学习产生倦怠心理,难以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
教学资源利用的局限性,进一步制约了传统文化教学的广度与深度。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教材,忽视网络、地方文化等丰富资源的开发利用。讲解《岳阳楼记》时,仅围绕教材文本分析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未能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阅岳阳楼的历史变迁、古代文人在此留下的诗词佳作,也未结合当地的文化遗迹,让学生实地感受岳阳楼承载的忧国忧民文化精神。这种单一的教学资源使用方式,导致教学内容单薄,无法让学生全面、立体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限制了学生文化视野的拓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路径
精研经典素材是渗透传统文化的关键。在教学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时,教师需以学术研究的态度深入探究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出师表》教学为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忠诚劝谏,更要将其置于三国时期群雄逐鹿、汉室衰微的历史背景下,深入剖析诸葛亮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政治理想的文化根源。通过梳理儒家 “忠君报国”“济世安民” 的思想脉络,帮助学生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的行为动机,组织学生围绕 “现代社会是否仍需要这种理想主义精神”展开讨论,促使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创新教学形式能有效激活传统文化的魅力。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传统文化教学注入新活力。在《苏州园林》教学中,教师可借助高清视频,全方位展示园林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造园艺术,通过镜头切换呈现亭台楼阁的精巧布局、四季景色的变化,配合古典音乐营造意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江南园林追求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文化韵味。角色扮演法的运用,则能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领悟传统文化内涵。讲解《将相和》时,组织学生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等角色,通过台词演绎与情感表达,体验人物在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等情节中的性格冲突与心理转变,深刻理解 “以
和为贵”“顾全大局” 的处世智慧。
拓展实践活动有助于厚植传统文化根基。以《诗词五首》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 “诗词诵读大会”,引导学生根据诗词的情感基调与韵律特点,选择合适的诵读方式,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声韵之美。为了在活动中展现最佳效果,学生需自主查阅诗词创作背景、诗人生平经历等资料,深入理解诗词蕴含的情感,这一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举办 “诗词创作竞赛”,鼓励学生模仿古典诗词的格式技巧,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学生在构思诗句、推敲用词的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对诗词格律的理解,还能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能力。
三、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元素的成果
经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入渗透,取得了显著成果。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通过系统学习经典素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实现了从表面到深入的跨越。在学习《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 “仁、义、礼、智、信” 等传统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并尝试将这些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开始注重以 “和为贵” 的原则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在家庭生活里,主动践行 “孝悌” 之道,关心长辈。这种将传统文化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转变,标志着学生文化素养的切实提升,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中得到显著增强。在创新教学形式与实践活动的推动下,学生的阅读理解、写作表达等能力均有明显进步。在创意写作与诗词创作活动中,学生学会借鉴经典文本的叙事手法、修辞手法,灵活运用积累的传统文化素材,文字运用更加精准流畅,创意构思更具新意。分析文言文时,学生能够结合文化背景,深入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解读能力显著提高。在口语表达方面,通过参与角色扮演、主题讨论等活动,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能够更加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发生了积极转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传统文化往往存在畏难、抵触情绪,而经过多样化的教学实践,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他们开始主动阅读经典名著,利用课余时间参观文化展览、参与文化讲座,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愈发浓厚。学校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诗词大会等,参与人数显著增加,学生在活动中展现出极高的热情与创造力。这种态度的转变,不仅体现在课堂学习中,更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逐渐形成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渗透实践成效初显。未来,应持续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与活动形式,拓展教学空间。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教学能力。让初中语文教学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培养出更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明。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路径 [J]. 教育研究,2023,46(5):120-123.
[2] 王丽。创新教学形式在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应用 [J]. 教学与管理,2024,(18):87-89.
[3] 张悦。拓展实践活动对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促进作用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5,(9):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