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对船舶生产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周宇
中国船舶工业物资东北有限公司
引言:随着船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船舶生产质量愈发关键。供应链管理作为保障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其对船舶生产质量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采用创新方法开展实证分析,以揭示二者关系。
1.供应链管理与船舶生产质量理论基础
1.1 供应链管理概念与内涵
供应链管理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整合,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环节连接成有机整体的协同管理模式。在船舶制造业中,其内涵体现为对船舶建造全流程的上下游资源统筹,涵盖供应商选择、原材料采购、零部件配送、生产协同、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船舶供应链具有层级多、周期长、专业性强的特点,供应商可分为大型设备供应商(如主机、导航系统企业),基础材料供应商(如钢板、涂料),配套零部件供应商(如阀门、电缆)。供应链管理需实现各层级的高效衔接,例如在船舶设计阶段即引入关键供应商参与,确保零部件与整体设计匹配;在建造阶段通过准时化配送减少库存积压,同时通过质量追溯体系把控每个环节的质量标准。
1.2 船舶生产质量的界定与衡量
船舶生产质量是指船舶在设计、建造、交付全过程中,符合国际海事组织(IMO)规范、国家船舶建造标准及客户合同要求的程度,涵盖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环保性四大维度。安全性体现在船体结构强度、消防系统有效性等方面,需通过船级社(如中国船级社 CCS)的检验认证;可靠性涉及主机运行稳定性、导航设备精度等,通常以试航期间的故障发生率为衡量指标;经济性与燃油消耗率、维护成本相关;环保性则聚焦废气排放、污水处理等符合国际排放标准(如 IMO 的 EEXI、CII 规则)。
1.3 两者关系的理论分析
供应链管理与船舶生产质量存在深度耦合的互动关系。从源头看,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和零部件质量直接决定船舶基础质量,如低合金高强度钢板的力学性能不达标可能导致船体结构风险;从流程看,供应链的协同效率影响生产质量稳定性,例如供应商延迟交付关键部件可能导致赶工,引发焊接工艺缺陷;从反馈看,供应链的质量追溯能力决定质量问题的解决效率,如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零部件流转信息,可快速定位故障源头。船舶建造的复杂性放大了这种关联性:一艘万吨级船舶需数十万个零部件,任何环节的供应链管理疏漏都可能引发质量连锁反应。例如,某船厂因未严格审核涂料供应商的环保认证,导致船舶交付后涂层耐盐雾性能不达标,需返厂重涂,既延误工期又增加成本。反之,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形成质量保障闭环,如某船企通过建立供应商质量分级制度,对 A 级供应商实施免检准入,同时动态淘汰质量不达标的合作方,使船舶下水合格率连续三年提升。
2.实证研究设计与实施
2.1 研究假设的提出
基于两者关系的理论分析,结合船舶制造业特点,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 1: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完善度与船舶零部件合格率呈正相关。供应商通过 ISO9001 认证且建立全过程质量追溯机制的,其提供的零部件因质量缺陷导致的返工率更低。假设2:供应链信息共享水平与船舶建造质量问题响应速度呈正相关。当船厂与供应商实时共享生产进度、设计变更等信息时,质量异常的识别和处理周期更短。假设 3:供应商协同研发深度与船舶创新质量指标呈正相关。供应商早期参与船舶设计(如动力系统与船体匹配优化),可提升船舶燃油效率、环保性能等创新指标。
2.2 模型构建与分析
为探究供应链管理与船舶生产质量的关联,可从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环节出发,梳理其对船舶生产质量的作用路径。供应链管理的关键要素包括供应商资质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协同研发程度及风险管控能力。这些要素通过不同机制影响船舶生产质量:供应商资质管理主要通过把控原材料质量,直接关系到船体结构的安全性;信息共享机制可减少各环节的信息滞后,从而降低装配过程中的误差;协同研发程度通过技术层面的深度协作,有助于提升船舶的整体性能指标;风险管控能力则通过保障供应链的稳定性,减少因突发状况导致赶工而产生的质量隐患。船舶生产质量可从焊接一次合格率、试航故障数、环保指标达标率等维度进行观测,通过分析这些要素与质量观测维度的关联,能更清晰地把握供应链管理对船舶生产质量的影响逻辑。
3.实证结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3.1 供应链管理对船舶生产质量的影响结果
实证分析表明,供应链管理的不同方面对船舶生产质量有着各具特色且影响程度不一的作用。严格的供应商资质管理对提升焊接质量的作用尤为显著,选择那些符合国际高标准焊接体系要求、拥有完善质量认证体系的供应商,其提供的钢构部件在材质均匀性、尺寸精度等方面更有保障,能从源头大幅降低焊接过程中因材料问题导致的气孔、裂纹等缺陷的出现概率,为船体结构的稳固性筑牢基础。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在试航故障处理中表现十分突出,当船厂引入物联网技术对零部件从采购、入库到装配的全流程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建立起覆盖设计、生产、供应等多环节的信息共享平台后,能在试航过程中快速定位故障部件的来源、批次及相关参数,从而更快响应并精准处理试航中出现的问题,显著提升故障处理效率,减少因故障排查耗时过长对后续生产计划造成的影响。
3.2 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从实证结果中可提炼出三大关键影响因素:一是供应商质量体系的深度认证。普通资质认证仅能满足基础质量要求,而针对船舶行业的专项认证(如 CCS 的供应商认可)更能保障核心部件的适配性,某船厂引入通过 CCS 认证的主机供应商后,动力系统故障率下降 72% 。二是跨组织信息平台的搭建。传统纸质单据流转模式易导致信息失真,而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平台可实现设计变更、质量检测报告的实时同步,某船厂通过该平台使零部件错配率下降 58% 。三是供应商早期参与(ESI)机制。
3.3 提升船舶生产质量的供应链管理对策
优化供应商准入与动态评估机制,将专项资质认证、历史质量追溯数据作为核心准入标准,每季度开展质量绩效评估,对连续两次评分低于 80 分的供应商实施淘汰。构建行业级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整合设计、采购、生产数据,实现零部件“从钢厂到船体”的全生命周期追溯,平台需包含质量问题预警模块,当某批次部件检测数据异常时自动触发供应商复核流程。推动供应商深度参与协同研发,在合同中明确供应商参与设计评审的义务,设立联合研发基金支持关键技术攻关。
结束语:本文通过创新的实证分析,明确了供应链管理对船舶生产质量的影响。所提出的对策建议为船舶制造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生产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未来可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与深度。
参考文献:
[1] 任太宗.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船企采购供应链管理[J]. 船舶物资与市场,2023,31(10):10-12.
[2] 刘 之 远 . 供 应 链 下 船 舶 工 业 企 业 物 资 采 购 优 化 研 究 [J]. 中 国 市场,2023,(04):178-180.
[3] 高宇晨. 供应 链管理 下的船 舶企业 采购管 理研究[J]. 企 业科技 与发展,2022,(07):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