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档案信息安全风险管控研究
黄涛丽
国电电力新疆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00
引言
档案信息作为承载国家政治演进、经济建设成果与文化传承脉络的重要载体,其安全状况与国家安全利益息息相关。伴随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档案信息安全已成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在维护国家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将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要义,系统剖析档案信息安全风险的具体表现与形成因素,探索具有实践价值的风险防控路径,为推动国家信息安全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1 总体国家安全观与档案信息安全的内在关联
从政治安全视角观察,包含外交、军事等敏感内容的涉密档案,一旦出现信息泄露情况,有可能对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带来潜在风险。历史上,曾有国家因外交档案遭网络攻击泄露,致使国际谈判相关策略信息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交事务的正常开展。在经济安全领域,企业存储的商业秘密档案,诸如技术专利、财务数据等,若发生信息泄露事件,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层面的损失,还可能对相关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冲击。相关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因商业档案信息泄露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较高规模。
在文化安全方面,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的历史档案与非遗档案,其内容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对于维护文化认同至关重要。倘若这些档案的信息被恶意篡改或损毁,可能会在一定范围内引发文化认知方面的问题。于社会安全领域而言,涉及户籍、医疗等民生档案的信息若被不当泄露,不仅会侵犯公民个人隐私,还可能对社会信任体系产生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档案信息安全是推动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效落实的重要微观体现。对其进行风险管控,不能局限于传统档案管理的固有模式,而应从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统筹规划,构建起多维度、全流程的安全保障体系。
2 档案信息安全风险的主要表现与成因分析
2.1 风险的多元表现
信息安全防护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数据泄露风险不容忽视。部分案例显示,涉密档案在网络流转过程中存在被非法获取的隐患,同时内部管理环节也需进一步加强,曾有单位出现档案存储介质使用不规范,导致敏感信息流出的情况。信息完整性保障同样关键,电子档案元数据一旦遭到恶意修改,其作为原始凭证的权威性将受到影响,市场上不乏档案系统遭受攻击,核心数据被篡改后引发业务问题的实例。
硬件设施与软件系统的安全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档案数据安全。现实中,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导致存储设备损坏,以及网络攻击引发数据加密、无法访问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单位由于备份机制不完善,最终造成数据永久性丢失。
值得注意的是,在档案数字化处理环节,扫描精度控制、元数据采集等工作若存在疏漏,可能影响档案信息的准确性,为后续利用埋下安全隐患。
3.2 风险成因分析
技术层面,传统档案系统防护技术滞后,如未采用加密传输协议、防火墙更新不及时,易被黑客利用漏洞入侵。某高校档案馆因使用老旧 FTP 协议传输档案,被植入窃密程序达 6 个月未发现。
管理层面存在制度漏洞,包括权限管理混乱(如多人共用账号)、应急预案缺失、人员培训不足等。调查显示, 70% 的档案安全事件与内部管理失职相关。
外部环境方面,网络攻击手段升级,APT(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具有隐蔽性强、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专门针对政府、科研机构的档案系统。同时,跨国数据流动增加了档案信息被境外势力获取的风险,如某跨国企业将我国企业档案传输至境外服务器,涉嫌数据出境违规。
3 国家安全观视域下档案信息安全风险管控策略
3.1 技术防护:构建多层次安全屏障
在加密技术的实际运用中,对于涉密档案,可考虑采用国密算法(如 SM4)实施存储加密,同时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启用 SSL/TLS 协议,以此保障数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具备较高的安全性。据相关实践反馈,某涉密单位借助文件加密系统,有效降低了非授权访问的成功破解概率,使其处于较低水平。
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PS)可以对档案系统的访问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访问行为,例如频繁出现登录失败、短时间内大量数据下载等情况,系统便会按照预设程序启动相应机制。从实际应用案例来看,某省档案馆部署该系统后,每年拦截的可疑访问数量达到了较为可观的规模。
数据备份与容灾技术作为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手段,采用“321 备份策略”(3 份副本、2 种介质、1 个异地备份),并定期开展恢复演练,有助于提升档案数据的安全性与可恢复性。例如,某央企档案馆在实际应用中,凭借异地灾备系统,在遭遇总部服务器意外故障时,能够较快地实现档案数据的恢复工作。
3.2 管理机制:完善全流程管控体系
权限管理遵循最小权限原则,依据“密级-岗位-职责”实施分级授权机制,例如对涉密档案的查阅权限,通常限定在 3 级及以上管理员范围内,同时确保操作过程全程可追溯。实践表明,部分档案馆通过推行精细化权限管理策略,有效降低了内部违规访问的发生频率。
在日常运维工作中,建立常态化安全审计机制,对系统日志、补丁更新状态等进行定期核查,并按季度开展漏洞扫描工作。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建立整改清单,推动问题整改落实到位。
应急预案体系设计充分考虑网络攻击、自然灾害等多种风险场景,对应急小组职责及响应流程作出明确规范,例如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事件上报与初步处置工作。部分地区政府档案馆通过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显著提升了档案数据恢复效率。
4 未来展望
智能化管控有望成为未来发展方向,AI 技术凭借机器学习能力,在识别异常行为模式方面展现出一定潜力,例如对“深夜批量下载档案”这类可疑操作进行自动标记,并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判。据相关案例显示,某科技公司研发的AI安全系统在风险识别上取得了较好成效,准确率达到 95%0
协同化治理强调跨部门间的联动协作,档案部门与网信、公安、保密局等相关部门可探索建立数据共享机制,通过定期交流的方式通报安全威胁情报。在这方面,欧盟实施的“数字欧洲计划”已进行了积极尝试,实现了跨国档案安全信息的互通,其经验或可为我们提供有益参考。
另外,区块链技术所具备的不可篡改特性,在档案溯源领域存在较大应用价值,而 NFT 技术应用于数字档案确权工作,也为跨境档案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可能。
结束语
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框架下,档案信息安全风险管控工作或可尝试整合技术防护、制度管理、法律保障等多方面资源,探索建立与实际需求相适应的动态安全体系。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优化加密技术、细化权限管理、强化部门间协作等举措,有望对信息泄露、数据篡改等潜在风险形成有效防范。展望未来,伴随智能化技术的逐步渗透,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模式或将实现由传统被动防护向主动预防与动态监控的转型,从而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的档案保障工作提供新的支撑与助力。
参考文献
[1]王廷光.做好档案保密工作的对策思考[J].兰台世界,2023(S1):69-70.
[2]孙慧敏.数字化时代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与防护策略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4(18):54-56.
[3]曹瑞萍“.十四五”时期档案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的风险及应对策略[J].机电兵船档案,2023(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