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BIM的建筑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与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集成

作者

杨胜男

天津 300000 身份证号码:13022919870721642X

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工期长、参与方多、资料庞杂等特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当前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需求。随着 BIM 技术的不断成熟,其集可视化、信息集成、协同设计与管理于一体的优势,正在逐步替代传统二维图纸及文档体系,成为贯穿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支撑平台。特别是在档案管理领域,BIM 不仅实现了构件级的信息归档,还有效提升了资料管理的可追溯性和使用效率。本文围绕“BIM+档案管理”的深度融合,系统探讨其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应用路径与集成机制,并结合工程实践进行案例分析,以期为推动建筑行业数字化治理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引。

一、BIM 技术赋能建筑工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转型

(一)建筑工程档案管理的传统痛点

在传统的建筑档案管理过程中,项目设计、施工、监理、运营等各环节分属不同单位,所形成的档案信息分散、格式各异、更新滞后,导致资料存储混乱、调取效率低下[1]。档案多为纸质文档或非结构化电子文件,归档方式缺乏统一标准,归口责任不清晰,造成信息丢失、重复、甚至造假风险。此外,档案通常在项目完工后才集中整理归档,缺乏动态记录和实时更新机制,难以满足现代工程对数据可控性与精准管理的要求[2]。

(二)BIM 在档案管理中的数据整合优势

BIM 通过构建统一的三维数字模型,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空间信息、构件参数、设计图纸、施工记录、运维数据等整合至同一平台,实现档案管理的实时性与结构化。BIM 模型中的每一个构件不仅有几何形状,还附带施工单位、材料规格、安装日期等属性信息,形成“可视 + 可查”的档案单元。BIM 的协同机制让设计、施工、运维单位可在同一数据环境中对资料进行实时更新、版本管理、信息共享,极大提高了档案的规范性、准确性与利用率[3]。

二、基于 BIM 的建筑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

(一)数据平台架构与协同机制设计

实现 BIM 与档案管理的深度融合,首要是构建统一的信息化平台。该平台应以BIM 模型为核心数据源,联动档案管理系统(EDMS)、施工管理系统、成本控制系统、项目审批系统等多个业务子系统,通过开放接口实现数据互通。平台内部应建立多层权限控制与角色配置机制,保障数据安全性与使用合理性。同时,平台需支持构件级文档绑定、图文联动检索、资料版本跟踪等功能,提升文档协同与监管能力,满足不同阶段档案调阅需求。

(二)档案管理流程优化与数字化落地

在 BIM 支撑下的档案管理体系中,文档管理不再是项目终期的“事后行为”,而是贯穿项目全过程的“同步行为”。项目参与方可在平台内实时上传、共享和审批相关文档,平台通过设定分类规则与元数据模板实现资料自动归类,减少人工干预与误操作。同时,结合二维码标识、构件编码体系等,实现 BIM 模型中构件与实体文档、电子文件一一对应,构建数字档案数据库。文档审批流程通过平台流程引擎实现在线流转、留痕控制,确保每一份档案在合规、授权的基础上被有效管理[4]。

三、BIM 与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深度集成路径

(一)设计、施工、运维阶段的信息贯通

BIM 的强大在于其信息的跨阶段集成能力。在设计阶段,BIM 支持多专业协同建模与设计碰撞检测,提升方案合理性;在施工阶段,BIM 可用于制定施工组织方案、现场布置模拟、进度可视化管理,实现施工全过程的动态监管;在运维阶段,BIM 模型可被转化为运维管理系统的核心基础,提供设备安装信息、维修记录、寿命周期、能耗指标等,为设施维护提供精准数据支撑。通过这种信息链条的连续性,实现档案与业务的同步更新与共建共用,避免信息断点与重构成本。

(二)构建基于 BIM 的全生命周期数据标准

为确保数据在各阶段顺畅流转,必须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包括建模深度(LOD)规范、构件分类与命名标准、属性字段结构、文件命名规则等。通过这些标准的落地实施,可使不同参与方使用统一的数据语言进行协作,从而减少信息转化与接口对接的复杂度。同时,数据标准也支撑着后期 BIM 模型的资产化转型,使其在竣工后作为“数字孪生体”延伸至运营管理,实现真正的“信息资产”管理理念。

四、BIM 档案管理信息化与全生命周期集成应用实践分析

(一)典型案例:某市政综合体工程的集成管理模式

在某市政综合体项目中,建设方自立项起即采用 BIM 建模,设立 BIM 协同平台,并同步建设档案信息管理子系统。该项目全过程通过 BIM 平台进行资料生成、分类、审核与归档。所有施工变更单、设备资料、检测报告均通过构件绑定的方式归入 BIM模型,形成精准的构件级档案库。在运维移交阶段,模型被整体移交给物业管理单位,便于后期故障定位、维修调度与绩效考评,大幅缩短了问题响应时间与维修周期。

(二)面临问题与改进建议

尽管该项目展现出 BIM 在档案管理和生命周期管理中的集成优势,但在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亟需解决的现实难题。首先,当前各系统平台之间缺乏统一的技术接口标准,不同软件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影响了数据传递与整合效率。其次,参与方的 BIM应用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单位仍习惯传统操作方式,导致协同成本增加,协作效率降低。第三,在项目进入运维阶段后,BIM 模型的使用频率明显下降,部分物业单位缺乏对模型的操作能力和管理意识,未能充分释放 BIM 在后期管理中的价值[5]。

为进一步提升 BIM 档案集成效能,建议从三方面着手优化:一是加快推动国家与行业层面的 BIM 标准建设,特别是数据接口与构件属性的统一规范,确保不同系统间的高效互通;二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 BIM 人才培养,建立 BIM 操作培训常态机制,使各方人员都具备基本的建模与信息管理能力;三是推动 BIM 技术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融合应用,如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并将数据反馈至 BIM 模型,实现智能预警与远程维保,进一步激活模型在运维阶段的潜力,形成贯穿建设—运维—改造的高效数字管理闭环。

总结:BIM 技术作为推动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工具,其在档案管理与项目生命周期集成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它不仅实现了项目资料的可视化、结构化与动态化管理,还打破了各阶段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档案与业务流程的实时耦合。通过构建统一平台、标准体系与协同机制,BIM 正成为支撑建筑项目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的核心手段。未来,随着行业规范的进一步完善及技术融合的不断深化,基于 BIM 的档案管理与全生命周期集成将持续推动建筑业数字化水平迈向更高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利. 基于 BIM 的建筑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与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集成 [J].山西档案, 2025, (05): 172-174.

[2]郭庆玲. 数字化时代建筑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及建设 [J]. 山西档案, 2025, (05):175-178.

[3]刘红梅. 信息化背景下建筑工程档案管理路径探索 [J]. 四川建筑, 2025, 45 (01):260-261+264.

[4]梁菁. 我国建筑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措施内容探讨 [J].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3,(01): 61-63.

[5]尚汶茜. 数字化时代建筑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及建设研究 [J]. 文化产业, 2022,(27): 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