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数字化技术在文物展示中的应用

作者

吴晓蕊

河北定州 073000 身份证号码:1324011979****0341

引言

在文化传播层面,文物数字化保护还承载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使命。数字化技术为文物的“活化”提供了崭新的参观场景,虚拟博物馆、沉浸式展览、增强现实导览、互动体验平台等文物展示形式层出不穷,这些技术克服了物理时空的制约,不仅保存了文物的形貌、材质、纹饰与历史信息,让历史记忆得以留存,同时,还让深藏于馆库的文物“活起来”,文物的传播不再受限于博物馆展厅或遗址地理位置,极大拓展了文化传播的受众边界与影响力。

1 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文物展示的核心意义

1.1 突破文物展示的时空与保护局限

大量文物因材质脆弱(如纸质文物、纺织品)、体积庞大(如大型青铜器、古建筑构件)或保存条件严苛(如书画、壁画),无法长期在实体展厅展出,只能“沉睡”在文物库房。数字化技术可通过高精度采集文物信息,构建虚拟数字模型,让观众在不接触实体文物的前提下,近距离欣赏文物细节——例如敦煌莫高窟的部分壁画,因氧化褪色风险,实体洞窟开放时间受限,而通过数字化扫描构建的“数字敦煌”,可让全球观众 24 小时在线浏览壁画的色彩、线条与图案,既保护了文物,又扩大了展示范围。

1.2 提升观众的沉浸式与互动式体验

传统文物展示多为“玻璃展柜+文字说明”的静态模式,观众只能远距离观看,难以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数字化技术通过沉浸式场景构建与互动设计,让观众从“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探索”:例如通过 VR 技术还原唐代长安城的集市场景,观众可“穿越”回古代,亲手“触摸”虚拟的唐三彩、体验文物的制作过程;通过互动屏幕查询文物的三维模型,可 360 旋转观察文物的细微纹路,甚至“拆解”文物(如青铜器的铸造部件),直观理解其工艺原理。

2 数字化技术在文物展示传播方面的应用

2.1 数字化展示技术的应用

数字化和 AI 人工智能技术更多地以一种辅助和拓展手段出现,还不能够完全替代传统博物馆保护研究和展示传播的方式,不能够完全代替博物馆的实物馆藏,其应用仍然要以博物馆藏品实物为基础,与博物馆的展示主题及功能定位深入结合,否则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然,无实物的全数字展览,以及 AR、VR 虚拟实景技术应用的沉浸式互动展厅的建设,亦不失为一种创新尝试。通过科学设计,数字化技术可以极大限度地赋能博物馆文字文物的展示和传播。随着数字化技术、AI 人工智能的兴起,中国文字博物馆实施了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将数字化手段融入博物馆陈列展示和文物管理中,通过高清影像和三维扫描技术,对文字文物进行高精度拍摄扫描,精确获取三维数据,建模生成与原物几乎无异的数字模型。如将馆藏甲骨、青铜器置入数字展柜中展示,观众可以 360 度查看文物并高度放大其文字细节。

2.2 数字化传播手段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数字化社交媒体以及人工智能平台,已成为当前博物馆社会教育、文化传播的主流方式和主要渠道。这种可双向交互的方式,为受众创造了自主获取文字、文献知识信息的机会和主动权,能够将文字文物、文献以数字化方式直接呈现给观众,使普通人识别读懂文字文献一手信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具感染力。以中国文字博物馆向社会发布的“百字学甲骨”文字演变短视频为例,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在 30 秒到1 分钟的时间内以动画形式通俗展示甲骨文到规范汉字的演变过程,满足普通观众对于专业性、知识性的文化需求。同时通过线上评论、互动等方式,增强文字文物传播的吸引力,扩大传播范围,扩大文字文物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取得了显著效果。

2.3 平面动态影像展示技术

平面动态影像展示技术通常建立在二维视觉体验方式的基础之上,主要是对视觉领域中非静态感知场景的逼真呈现。例如,一些博物馆的传统手工艺品展览厅或展馆,常常会采用大型显示屏向参观者生动地展示各种工艺品制作的技巧与流程,或采用大型环幕投影技术,以图文、短片等形式,向参观者展示文物的历史风貌、文化特色等内容,以便参观者对该文物形成初步的了解。另外,在显示屏上还可以巧妙地融入一些互动元素,如附带链接的二维码。参观者只需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便可获取更为详细的展品内容信息,既涵盖音频讲解,又包括影像资料等丰富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参观者不仅能更进一步地洞悉历史文物的文化内涵,还能让整个参观过程充满乐趣且富有互动性。由此可见,博物馆数字化展陈与互动方式的不断优化,对于满足参观者需求、提升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力具有重要意义。

2.4VR 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简称 VR,是一种新兴技术,能够为用户构建并呈现独具特色的虚拟世界,具有极强的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为充分发挥 VR 技术的作用,使用者通常需要配戴特定的眼镜、手套等各类传感设备,以便更好地观察到模拟空间中的各种事物。以库车市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为例,参观者只需佩戴 VR 眼镜,便可更加直观地了解墓室的内部构造,以及文物的详尽信息。站在屏幕前,参观者甚至可以参与一场龟兹乐舞表演,亲身感受古代龟兹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未来发展方向

3.1 技术融合:多技术协同打造“全感官体验”

未来将实现 VR/AR、元宇宙、5G、全息投影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打造“全感官沉浸式体验”——例如观众佩戴 VR 设备进入“元宇宙博物馆”,不仅能看到、触摸虚拟文物,还能通过嗅觉模拟技术闻到古代香料的气味,通过听觉感受编钟演奏的乐曲,甚至通过触觉反馈感受到青铜器的冰凉质感,实现“多感官的历史还原”。

3.2 文化叙事:从“文物展示”到“故事化传播”

数字化技术将更注重文物背后文化故事的挖掘与呈现,例如通过 AI 技术整合文物、历史事件、人物传记等数据,构建“文物故事线”——观众在查看某件唐代瓷器时,可通过互动屏幕跟随瓷器的“旅程”:从景德镇的窑厂制作,到通过丝绸之路运输,再到进入唐代宫廷的使用场景,让文物成为“连接历史与观众的叙事载体”,提升文化传播的感染力。

3.3 可持续发展:构建“开放共享的数字文物生态”

未来将建立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数字文物共享平台,统一数据标准与版权管理规范,让中小型博物馆的数字化文物资源可接入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推动数字化技术与文物保护、教育、旅游的深度融合,例如将数字文物融入在线课程、开发文化旅游 VR 线路,形成“保护-展示-传播-利用”的可持续生态,让文物真正“活”在当下,传向未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数字化展陈与互动已经成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新趋势,其不仅为广大参观者带来了更为丰富多彩且生动有趣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博物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博物馆应继续加大对数字化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探索并尝试新的数字化展陈与互动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参观者日渐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林蕾.数字化设计在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应用[J].大观,2024(10):114-116.

[2] 茅 威 . 新 时 期 文 物 博 物 馆 数 字 化 建 设 现 状 及 发 展 趋 势 [J]. 明 日 风尚,2024(16):185-187.

[3] 刘雁, 叶俊, 朱永胜. 博物馆文物展陈与管理的数字化转型[J]. 学习月刊,2024(06):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