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电系统继电保护二次设备选型研究
员文康
西安益通热工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710032
引言
随着电力电子设备在新能源发电系统中的广泛应用,继电保护二次设备选型面临新的技术维度。设备选型不仅要满足基本保护功能需求,还需适应宽频域信号处理、弱馈系统保护等特殊技术要求。同时,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趋势要求保护设备具备更强的数据处理和通信能力,这对设备硬件架构和软件算法都提出了更高标准。
1 优化选型方案的经济性与可靠性价值
新能源发电系统继电保护二次设备优化选型的经济性与可靠性价值体现在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效益上,在经济效益方面,科学合理的设备选型能够精准匹配实际需求,避免功能过剩造成的资源浪费,同时防止性能不足导致的重复投资。通过优选高性价比设备组合,可以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显著降低初始采购成本,并减少后期运维支出。可靠性提升方面,针对新能源特性专门设计的保护装置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隔离故障,有效降低误动和拒动风险。优化选型确保设备在谐波干扰、弱馈条件等复杂工况下保持稳定运行,大幅提高系统可用性。这种经济性与可靠性的协同优化,不仅直接降低了投资和运维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保障系统连续稳定运行,避免了因保护失效导致的发电损失和设备损坏,为新能源场站的长期安全经济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新能源发电系统快速发展对继电保护的新挑战
2.1 电力电子设备接入带来的保护适应性挑战
新能源发电系统普遍采用变流器并网,其故障特性与传统同步发电机存在本质差异。变流器输出的短路电流受控制策略限制,幅值较低且呈现非线性特征,导致传统过流保护灵敏度显著下降。故障电流中含有大量谐波和直流分量,可能干扰保护测量元件的正常工作。不同厂商变流器的故障响应特性各异,缺乏统一标准,增加了保护整定和配合的难度。这些因素要求继电保护装置必须开发新的算法和判据,以适应电力电子设备主导的新型电力系统故障特征。
2.2 弱电网条件下的保护选择性难题
新能源场站多位于电网末端,系统短路容量相对较小,形成典型的弱馈网络。故障时电压跌落严重,传统方向元件可能失去极化电压而误判。多电源并联运行时,故障电流分布复杂,保护动作边界模糊。集电线路采用放射状或环状接线时,故障电流方向与传统辐射状电网存在本质区别。这些特点使得保护装置的选择性配合面临新的技术挑战,需要开发适应弱电网条件的保护新原理和配置方案。
2.3 高比例新能源并网的系统级保护协调问题
随着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高,系统惯量持续降低,故障暂态过程更加复杂多变。传统保护基于工频量的假设前提受到挑战,动作速度与可靠性难以兼顾。多类型电源混合运行时,保护之间的时序配合关系需要重新设计。广域保护需考虑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影响。系统频率和电压的快速变化对保护测量元件提出更高要求。这些系统级变化迫使继电保护必须从单装置优化向整体协调方向发展,建立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完整保护体系。
3 保护装置选型方法
3.1 基于系统特性的需求分析方法
保护装置选型首先需要全面分析新能源发电系统的电气特性,包括电压等级、短路容量、接地方式等关键参数。针对光伏和风电等不同新能源类型,需重点评估其故障电流输出特性对保护的影响。同时考虑场站拓扑结构,如集电线路布置方式、变压器连接组别等要素。还需分析系统运行的特殊工况,如弱馈运行、谐波含量等非理想条件。通过建立完整的系统特性模型,明确保护装置需要满足的具体功能需求和技术指标,为后续选型提供科学依据。
3.2 保护功能配置的完整性评估
选型过程中需确保保护装置功能配置覆盖所有可能的故障类型和异常工况。基本保护功能应包括电流电压保护、方向保护、差动保护等常规配置,还需针对新能源特点增加特殊保护功能。重点考察装置是否具备谐波免疫、弱馈适应等专项能力,以及故障录波、事件记录等辅助功能。评估保护功能的组合方式,确保各类保护之间既能独立动作又能协同配合。同时考虑保护功能的可扩展性,为未来系统升级预留空间。
3.3 设备性能指标的对比验证
对候选设备的性能指标进行系统性对比,包括测量精度、动作速度、返回系数等基本参数。特别关注设备在非理想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如低短路容量时的灵敏度、高谐波环境下的稳定性等。验证保护算法的适应性,评估其在不同故障类型下的动作可靠性。检查装置的抗干扰能力和环境适应性,确保满足现场运行条件。通过实验室测试和现场验证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设备的实际性能表现。
3.4 经济性与可靠性的平衡优化
选型过程中需要在设备性能和采购成本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分析不同配置方案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包括初始投资、运行维护和更新改造费用。评估高可靠性设备带来的潜在收益,如减少故障损失、提高发电量等。考虑标准化选型带来的规模效益和运维便利性。通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综合考虑技术性能、经济成本和可靠性要求,选择最具性价比的设备组合方案。
3.5 系统集成与协同配合设计
保护装置选型不仅要考虑单台设备的性能,还需评估其在系统中的协同工作能力。检查保护装置与 SCADA 系统、故障录波器等辅助设备的接口兼容性。评估不同保护层级之间的时序配合关系,确保选择性动作。考虑通信网络的传输能力和时延特性对保护性能的影响。设计合理的冗余配置方案,提高系统整体可靠性。通过系统级仿真验证保护方案的完整性和协调性,确保选型结果满足整体运行要求。
3.6 全生命周期运维适配性评估
保护装置选型需充分考虑设备在整个运行周期内的维护便利性和技术延续性。评估装置的自诊断功能和状态监测能力,确保能够及时发现潜在故障。考察设备厂商的技术支持体系和服务响应速度,包括备品备件供应保障和软件升级路径。分析装置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评估其是否便于现场运维人员操作和维护。考虑设备的技术迭代周期,选择具有良好向前兼容性的产品系列。同时评估装置是否支持远程维护和参数修改功能,以适应智能运维的发展需求。通过建立全周期的运维适配性评价体系,确保所选设备在整个服务期内都能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和维护效率。
结束语
新能源发电系统继电保护二次设备的科学选型是构建高可靠性保护体系的基础环节。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发展需求,保护设备选型应当兼顾技术创新与工程实用性,通过持续优化设备性能指标和功能配置,为新能源规模化并网提供更完善的安全保障。未来设备选型研究需紧跟技术发展前沿,不断提升保护系统整体性能。
参考文献:
[1]魏征.提高火力发电系统继电保护可靠性的方法研究[J].智慧中国,2024,(11):90-91.
[2]张佳琪,詹永福.分布式电源接入对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J].大众用电,2024,39(11):45-46.
[3]曾松.浅谈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的运行以及维护策略[J].科技与创新,2024,(22):98-100.
[4]焦庆涛.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接入电网技术研究[J].光源与照明,2024,(09):107-109.
[5]俞立凡,程途.新能源发电小电流接地系统的接地保护改进[J].电力安全技术,2018,20(10):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