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与道德风险防范研究

作者

盛林林

曲阜远东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曲阜 273100

1.引言

随着社会对财务信息透明度和准确性要求的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些财务造假和舞弊案例暴露出部分会计人员职业操守缺失,道德风险高发,损害了企业利益与社会信任。近年来,如某些知名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事件,引发了公众对会计职业伦理的深切反思。本文试图从职业道德、道德风险与制度保障三个维度出发,探讨当前会计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路径,以助力会计行业向更加规范、透明和诚信的方向发展。

2.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涵盖诚信、客观、公正、保密、谨慎等方面。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品格的体现,更是保障财务报告质量、防范舞弊行为的前提。尤其在当前经济环境复杂、利益冲突频发的背景下,职业道德是维护行业声誉、提升社会信任的基石[1]。

此外,会计职业道德对维护国家经济秩序也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经济运行的“信息中枢”,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资源配置与政策制定。职业道德缺失不仅会误导投资者,还可能引发企业决策失误,带来严重经济后果。因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会计人员面临的道德风险及其表现

道德风险是指在缺乏有效约束和激励机制的情况下,从业人员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或制度漏洞谋取私利、规避责任的行为倾向。在会计工作中,道德风险表现为虚增收入、隐匿负债、操纵利润、关联交易不披露、滥用会计估计等形式。其根源往往在于绩效压力、企业文化导向失衡、制度执行不到位等多重因素叠加。

此外,会计人员还面临来自管理层的压力。例如,当管理层以保“政绩”或获取融资为目的,施压会计人员“配合”编制虚假财务报告时,若缺乏职业道德支撑,极易滑向违规行为。一些中小企业中,财务部门缺乏独立性、岗位设置不规范,导致内部监督机制薄弱,也加剧了道德风险的发生概率[2]。

财务人员在处理报销单据时,必须恪守财经法规要求的客观公正和诚信原则;仔细核对原始凭证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确保审批流程合规,杜绝任何形式的弄虚作假,秉持专业审慎态度;从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财经法规关于廉洁自律和保密义务的规定,不得利用职务之便或工作中获取的未公开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客户信息、交易信息、内幕信息等)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维护职业声誉和市场公平。健全法律:修订《会计法》,明确违规责任,提高处罚力度。建立评价机制:由行业协会牵头,构建“职业道德档案”,将诚信表现与晋升、执业资格关联。强化监督:企业设立独立内审部门,开通匿名举报渠道;监管部门利用大数据监测异常交易,形成“内外联动”监督网。

4.当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家和行业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范,如《会计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等,但在具体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1)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不完善,培训流于形式,缺乏案例分析与道德情境判断能力培养;(2)考核与激励机制重业绩轻道德,导致部分会计人员在关键节点“失守”;(3)制度执行与监督检查力度不足,道德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惩处,失范成本偏低; (4)部分企业文化缺乏诚信导向,对短期利益盲目追求,侵蚀职业价值观;(5)会计人员面临道德困境时缺乏有效申诉或举报机制,导致“沉默螺旋”效应[3]。

5.完善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保障路径

为有效防范道德风险,提升会计行业的整体素养,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制度保障: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伦理培训纳入继续教育必修内容,引入真实案例教学与情境模拟训练; (2)健全绩效与道德并重的考评体系,对在岗位中坚守原则;(3)完善监督机制,推动会计人员执业行为信息公开,加强行业协会与财政部门的联合监管;(4)构建职业声誉机制,增强道德约束力; (5)推动企业构建以诚信为核心的组织文化,营造重规范、讲操守的工作氛围; (6)设立独立的伦理委员会或职业道德热线,保障会计人员在道德困境中能得到专业指引与法律支持。

6.企业内部培训:缺失或功利化,受利益裹挟

企业作为会计人员的直接雇主,其内部道德培训问题尤为突出。中小微企业因成本限制,几乎不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大型企业虽有培训,也多聚焦“合规避税”“财务技巧”,对道德风险的警示不足。更严重的是为粉饰业绩,管理层会专门教会计人员“如何通过关联交易隐藏亏损”,将职业道德异化为“服务企业利益的工具”。此外,培训讲师多为企业内部财务负责人,受制于管理层难以客观讲解道德规范,甚至暗示“灵活变通”的重要性,误导员工价值观[4]。

7.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改革高校教育:强化基础,融入实践场景

(1)优化课程体系与内容,将“会计职业道德”设为必修课,与《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同步开设,实现“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例如,在“收入确认”章节中,同步讲解“提前确认收入”的道德风险与法律后果;增加思政课程,编写动态教材,增加数字货币会计、人工智能审计等新业态下的道德案例,如“区块链环境下如何保护财务数据隐私”。

(2)引入“案例研讨 + 情景模拟”模式:选取实际案例分析,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会计人员的道德责任边界”;通过角色扮演(如“会计 vs 财务总监”)模拟“领导要求造假”场景,训练学生的沟通技巧与坚守能力。同时,邀请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上市公司合规总监进校园,用“职业中遇到的道德困境及应对经验”替代理论说教,增强教学感染力。

8.升级职业继续教育:分层分类,聚焦能力提升

(1)构建差异化课程体系,按“职业阶段+风险场景”设计课程:针对新入职人员(0-3 年),重点讲解“职业礼仪中的道德规范”“拒绝不合理要求的沟通技巧”;针对资深会计(10 年以上),聚焦“管理层施压下的道德坚守”“团队道德氛围建设”;针对审计、税务等特殊岗位,增加“独立性保持”“数据合规与隐私保护”等专项内容,确保教育精准对接需求。

(2)改进教育形式与考核,采用“线上微课+线下工作坊”模式:线上学习理论知识,线下通过案例辩论、道德困境模拟(如“发现同事造假是否举报”)强化实践能力;考核方式从“笔试”改为“行为评价”,将学员在工作中的表现(如道德判断逻辑、应对策略合理性)纳入考核,确保“学用结合”。同时,建立“道德学分”制度,将继续教育效果与职业资格年检挂钩,未通过考核者暂缓资格延续,倒逼学员重视教育。

9.结语

职业道德是会计工作的灵魂,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保障。在多元利益交织的现实环境中,会计人员更应强化道德修养,秉持客观公正的职业信念。通过健全制度保障、优化激励约束机制、提升道德教育质量,方能有效防范道德风险,推动会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未来应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索道德风险监测的新路径,推动职业道德建设从“软性约束”走向“智能治理”,为构建诚信高效的会计环境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诗谊.“新会计法”下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5,35(11):7-10.DOI:10.13575/j.cnki.319.2025.11.024.

[2] 陈 志 琳 . 企 业 财 务 人 员 法 律 风 险 防 范 [J]. 今 日 财富,2020,(10):199-200.

[3]郑晓萍.新形势下浅析企业财务会计风险管理及优化策略[J].财 经界,2020,(01):143-144.

[4]赵晓影.浅析提高会计人员自身修养的策略[J].现代农村科技,2024,(03):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