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效果

作者

李娟

皖滁州市定远县新区实验小学

引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在小学教学实践中越来越被重视,创新教育也逐渐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尤为重要。教师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1.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积极效果

1.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能将数学学习从个体孤立的状态转变为群体互动的过程,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分组用小棒摆出“3 个 4”“4个 3”的图形,组内成员轮流摆放并描述自己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看到同伴不同的摆法,又能通过争论明确“几个几”的含义,原本抽象的乘法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上海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在教学“图形的运动”时,设计“小组拼图大赛”,每组领取一套由平移、旋转后的图形碎片组成的图案,成员需共同讨论如何通过移动碎片还原完整图案。

1.2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协作互动的机会,能在实践中培养倾听、表达、互助等合作能力。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让小组分工完成实验:两人负责用量角器测量不同三角形的内角,一人记录数据,一人负责计算内角和。过程中,测量的同学需要准确读数,记录的同学要及时核对,计算的同学若发现数据异常需提醒重新测量。北京中关村第一小学在“统计与概率”单元教学中,布置“小组调查校园内各年级学生每天的运动时间”任务。学生需要共同设计调查问卷、分配调查对象、汇总数据并绘制统计图,期间难免出现意见不合,如对“运动时间是否包含课间操”产生争议,他们必须通过协商达成一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观点,主动承担责任,合作能力在实践中自然提升。

2.小组合作学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分组不够科学合理

当前许多课堂的分组方式较为随意,常按座位就近分组,导致组内成员水平失衡,影响合作效果。有的小组集中了多名成绩优异的学生,讨论时思路活跃但容易忽视他人;有的小组则以学习困难的学生为主,难以推进任务,常常陷入沉默。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时,按座位分组的某班级中,有个小组因三名成员都对进位乘法掌握不熟练,在尝试解决“ 23×4" ”时,组内无人能清晰解释进位过程,最终只能等待教师讲解。这种不合理的分组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2.2 教师引导作用不足

部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过度放手,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调控,导致合作效率低下。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应用”时,教师让小组讨论“某商品先涨价 10% ,再降价 10% ,现价与原价相比有什么变化”,但未给出具体的思考方向。有的小组仅举一个例子就得出结论,有的则因计算错误产生分歧却无法纠正,教师未及时介入指导,最终小组合作耗时 20 分钟却未能达成共识。深圳福田区某小学的课堂观察显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约 40% 的教师仅在各组间巡视,很少参与讨论或提供帮助,当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不知如何引导他们理清思路,使得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

2.3 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当前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多关注最终成果,忽视过程中的个体贡献,导致“搭便车”现象普遍。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时,小组合作完成“用小棒摆正方形,看看剩余几根小棒”的实验后,教师仅对得出正确结论的小组给予表扬,未关注组内谁提出了关键想法,谁在操作中发现了规律。长期如此,部分学生逐渐失去参与热情,依赖组内优秀成员完成任务。杭州上城区某小学的学生访谈中,有学生反映“反正小组里有学习好的,我不说话也没关系”,这种评价机制无法激发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也不能全面反映合作学习的效果,不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小组整体的进步。

3.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应用效果的对策

3.1 科学合理分组

采用“异质分组”策略,兼顾学生的学习成绩、思维特点、性格差异等因素,确保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形成互补。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分组时每组安排 1 名空间想象能力强的学生、2 名中等水平学生和 1 名基础较弱的学生。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高”时,能力强的学生可带动大家理解高的定义,基础弱的学生在操作中获得同伴指导,各组能均衡推进学习。上海浦东新区进才实验小学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即组内成员水平不同,而各小组整体水平相近。

3.2 强化教师引导

教师需在合作学习中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提前设计好合作任务,过程中及时介入指导。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时,小组合作探究“大月、小月的规律”前,教师明确任务步骤:先观察年历卡记录每月天数,再分类整理,最后尝试总结规律,并提供“每月天数记录表”作为工具。当发现某小组因年历卡年份不同产生困惑时,教师及时引导“不同年份的大月小月是否相同”,帮助他们聚焦关键问题。成都实验小学在“小组合作学习指导手册”中规定,教师需在学生讨论陷入僵局时提出启发性问题,如在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当小组不知如何测量圆的周长,教师可提示“能用绳子绕一圈再量绳子长度吗”,既不直接给出答案,又能引导学生找到解决方法,确保合作学习有序且深入。

3.3 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过程+成果”“个体 +, 小组”的多元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小组合作完成“制作长方体纸盒并计算表面积”任务后,评价不仅关注纸盒是否规范、计算是否正确,还要记录组内谁提出了制作方案、谁负责测量棱长、谁在计算时发现了错误并纠正。北京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设计“小组合作评价表”,从“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帮助同伴”“贡献想法”等维度对每个成员进行评价,张贴在班级“学习成长栏”。同时,设立“最佳合作小组”奖项,表彰组内配合默契、人人参与的小组。这种评价既肯定个体价值,又强调团队荣誉,能够真正发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作用。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不断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齐广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菏泽市开发区渤海路小学;,2023:1088-1092.

[2]孙园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菏泽市开发区渤海路小学;,2023:1274-1278.

[3]朱琳琳.合作探究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四).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新城小学,2023:436-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