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孩子的“画”
江月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
同事女儿丹丹上一年级,我正好是她的美术老师。
“哎呀,昨天丹丹又画到很晚,叫她不画了睡觉,就是停不下笔,这么下去怎么得了!会不会影响其他学科学习?”丹丹妈在办公室无奈的说到。“而且又不知道她画的是什么,画的也不太好,自己还很得意的不停地画。”
“你试着让她给你说说她画的是什么,听听她讲她的画吧。”我平静的回答。丹丹是个很乖巧的孩子,身上有股子韧劲,认定了的事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而且她妈妈根本不知道,在小朋友的画里藏着好多好多的故事,个个精彩绝伦。亲爱的,你就等着瞧好吧。
第二天一大早,同事很是激动的来到办公室:“她给我讲了好长好长的故事,而且根本不用考虑用词,便能娓娓道来,画面上就不过一个小圆圈也能说上好几句,我可能永远都想象不出来,孩子的想象真是我们大人无法企及的呀。”
丹丹妈妈的烦恼和困惑在美术教育中很常见。一个孩子兴致勃勃地举着自己的画和妈妈分享,得到的往往是妈妈这样的回答;“这都是些什么呀,乱七八糟的。”“画的一点不像,浪费纸,还耽搁学习。”每每听到、看到家长这样指责孩子的画,我心里都极为不舒服。中国的父母在成长的过程中美育教育的缺失是非常严重的,他们不知道绘画对于孩子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常常以“像不像”作为评价孩子绘画的唯一标准,是简单粗暴的!
绘画是孩子表达内心的方式和手段。对于孩子来说,自由的画画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须的学习和生活内容,因为绘画是唯一一种能够替代文字的表达方式,当孩子还不能使用语言文字来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时候,绘画却能真实地记录他们的心理活动,可以让孩子寻找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感觉和情愫,并将它用恰当的形式宣泄出来,这种过程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整理自己的情绪、理顺它、表达它,所以在心里学的辅导手段中绘画占有重要的一席,任何在这一时期扭曲、打击、阻挠、干扰孩子画画的行为都会影响他们的人格发展。
绘画是孩子认识世界和再创造的过程。就像画一朵花,首先要用眼睛仔细观察,然后将花的特征在大脑里过滤、抽离,再通过手、眼的合作最终表现出来,是手眼协调的过程,是智力发育、表达情感的过程。对孩子的观察力、协调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思维固定、缺乏创新的我们能做的就只是给孩子大量的纸和笔,还有自由、宽容的画画环境,让孩子大胆的用画笔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
“画画是在用和成人完全不同的逻辑表达自己。”孩子从不会以成人的逻辑思维去看待事物,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完全听任自己的内心,画的不是看到的样子,而是他们认识到的样子。根据身心发展特点的不同,孩子的绘画也有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孩子的绘画表现方式也会不同。一、涂鸦期(1 岁半-4 岁)二、象征期(4 岁-5 岁)三、概念化期(5 岁-8 岁)四、写实期(8 岁-15 岁),

在不同的阶段孩子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不同,所以,自由的绘画直观的反应孩子的内心活动和认知。像丹丹这样 6-9 岁的孩子,通过绘画,把真实的事物在脑海中形成的印象以孩子独有的高度概括的符号表征的方式表达在纸上。这被鸟居昭美先生称为“感觉的写实主义”。也是孩子学习儿童画的黄金时期,是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爆发的时期,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能将自己关在屋子里画上两三个小时不厌烦,他们注意表现出对象的特征、动态和生活环境,能根据自己的感受画出熟悉的人物和生活,再加上孩子心理发展的自我中心性和泛灵倾向,他们的画往往是现实与想象交织,过去与现在交融,夸张、充满想象。他们看见云会想到软绵绵的床想去躺一躺,看到鱼缸会想到去里面和小鱼游泳,会把蒲公英当伞把树叶当船,小手能变重甲机器,在花丛的王国里嬉戏,他们能到任何想去的地方。但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他们还不理解,也不能表达出空间和透视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和比例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的画我们以成人的眼光看不懂,孩子却能讲得眉飞色舞,头头是道。
在成人看来简笔画就画的非常好,画的很像,符合成人的认知。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简笔画是程式化的,机械和死板的,长期接受这样的绘画,孩子的创造力会渐渐被抹杀,他们又该如何去画出那些表达自己内在思想的真正有艺术审美价值的画面呢?难怪连绘画大师毕加索都说孩子的画难以习得和模仿呢。他曾说:我用尽一生来学习如何像一个孩子那样绘画。要知道,多少伟大的艺术大师都是因为学习孩子才在艺术上能够不断创新,他们学习的不是孩子的绘画表现方法,而是孩子的创造思维!
所以儿童美术理论家和教育专家胡晓珮严正指出——如何去欣赏孩子的画顺其自然地就成为了家长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审美的重建是一条漫长的路,孩子的画与成人的画的重要区别在于孩子的画需要讲述才完整。所以孩子的画不仅要“看”,还要认真去“听”。我们的家长可以从此刻开始多一些谦卑心态,多多跟孩子交流,让他们告诉你他们在画什么,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倾听他们,这个颜色代表着什么,那边一团又是什么。您会惊讶的发现原来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是这个样子的,它并不像你看到的画面那么糟糕。不要过多地指点和品评,去赞美他们,绘画能成为父母了解孩子、认识孩子的一种方式、一个通道。
同事通过听女儿的画,开始体会到儿童绘画的个中奥妙,便也开始默默的关注和支持孩子的绘画。给她提供轻松、自由的创作环境,每次画完后都会认真仔细的听她讲其中的故事,并帮忙把故事记录下来,在朋友圈里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孩子和妈妈都在这件事上来了劲,经常都能给我们带来非常精彩的故事配画,每一幅都是难得的“想象力大师”之作。
也许你看不懂孩子的画,也请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和审美去批判孩子的画,请他们说出画里的故事,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大师,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大师。“听听”孩子的“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