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机制与路径研究
汪慧
广州工商学院
一、引言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然而,传统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有限,难以满足农民和农村企业的多样化需求。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通过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降低金融服务门槛,扩大服务覆盖面,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及其发展路径。
二、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
1. 数字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逐步完
近年来,我国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移动支付、网上银行等数字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持续提高,农村居民对数字金融工具的接受度和使用率显著提升。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24)》显示,农村地区移动支付业务量从 2018 年的 37.8 亿笔增至 2023 年的 245.6 亿笔,年均复合增长率达 43.2% 。此外,支付清算体系的优化为数字普惠金融的高效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我国已建成世界领先的支付清算基础设施体系,有效满足了多样化支付需求。例如,央行的数字人民币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提升了支付效率和安全性,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支付手段。同时,农村地区的支付终端覆盖率显著提升,许多偏远地区的农户通过智能 POS 机、二维码支付等方式实现了便捷的金融服务接入。值得注意的是,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体现在硬件层面,还包括网络覆盖和信号稳定性等“软”基础设施的提升。例如,部分偏远山区通过 5G 网络的覆盖,实现了数字金融服务的无缝接入,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加稳定和高效的金融服务体验。
2. 数字普惠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国家高度重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其在农村地区的推广。《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推动金融服务与农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这一政策为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的推广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制度保障。
央行和银保监会通过降低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提供专项补贴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央行通过定向降准和再贷款政策,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了低成本资金支持,降低了农村居民和企业的融资成本。银保监会则通过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推动其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 年以来,银行业稳步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覆盖率为 9 7.92% 。同时,政策推动了农村金融生态的优化,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了“政府+金融机构 + 企业+农户”的多方协同模式,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数字普惠金融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推进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在农村地区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覆盖支付、信贷、保险等领域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首先,移动支付成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平台,通过与农村电商、农业合作社等机构的合作,为农村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支付和转账服务。例如,某省通过移动支付平台实现了农村地区水电费、农资采购等费用的线上支付,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的生活便利性。
其次,数字化贷款产品为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提供了低门槛的融资支持。例如,蚂蚁金服推出的“蚂蚁森林”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为农村生态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实现了资金流向的透明化和可追溯性。平安普惠的“惠农贷”产品则通过大数据风控技术,为农村小微企业提供了快速审批的小额贷款服务,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的融资难题。
此外,农业保险的数字化创新为农村经济的风险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例如,一些保险公司通过卫星遥感和物联网技术,开发了基于天气指数的农业保险产品,为农户提供了更加精准的风险保障。这种创新不仅降低了保险产品的设计和运营成本,还提升了农户的保险覆盖率和理赔效率。
最后,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转型为农村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支持。例如,某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区块链技术搭建了农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上下游农户和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推动了农业产业链的数字化升级。
三、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作用
1. 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及性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移动支付、网络借贷等技术手段,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地域限制,使农村居民能够更便捷地获得金融服务。例如,偏远地区的农民可以通过手机银行申请小额贷款,用于农业生产或家庭消费,从而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
此外,数字普惠金融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例如,网络借贷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信用评分,为信用记录不足的农村居民提供了快速审批的小额贷款服务。这种低门槛的金融服务模式,不仅满足了农村居民的短期资金需求,还为农村小微企业提供了启动资金,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2. 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首先,提供精准资金支持,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布局。在传统金融体系下,许多农村地区的中小型企业和个体农户因缺乏资金而难以进行生产改进和技术升级,这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村地区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加精准的信贷服务,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其次,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延展农村产业链条。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为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展和农村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了重要支持。通过引入数字金融平台,并不断完善数字支付体系和物流体系,农户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将农产品销售至更广阔的市场。这不仅提升了农户的收入水平,还带动了相关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延伸了农村产业链和价值链。
4. 推动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
最后,推动农村新兴产业发展,完善多元化经济结构。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支持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现代化。例如,某地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平台,为乡村旅游项目提供了融资支持,帮助当地农户开发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产品,显著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同时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3. 增强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
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不仅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还通过线上教育和培训提升了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例如,许多金融机构通过 APP 平台为农村居民提供通俗易懂的金融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个人财务,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金融素养的提升对农村居民的经济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表明,接受过金融教育的农村居民更倾向于进行理性消费和储蓄规划,同时能够更有效地利用金融工具进行投资和风险管理。此外,数字普惠金融还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推荐,为农村居民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建议。
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地区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信用评分模型,金融机构能够精准评估农村居民和企业的信用状况,实现信用信息的有效收集和共享,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风险成本。完善的信用体系不仅有助于金融机构更加高效地开展业务,也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同时,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农村政务数字化的转型,使得社保缴纳、医疗报销、涉农补贴发放等政务事项能够通过线上平台实现便捷办理,极大地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减少了人为干预和错误,提升了农村居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推动了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四、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短板
尽管我国农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部分地区仍存在网络覆盖不足、信号不稳定等问题,尤其是在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数字金融服务的可及性仍然较低。这种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不仅限制了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进一步推广,也阻碍了农村居民充分享受到数字金融服务带来的便利和效益。此外,农村地区的支付终端设备普及率相对较低,部分农村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进度缓慢,也影响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质量的提升。
2. 农村居民的数字金融素养不足
部分农村居民对数字金融工具的接受度较低,缺乏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操作技能。这种数字金融素养的不足限制了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的推广深度和广度。由于缺乏对数字金融产品的了解和信任,一些农村居民更倾向于传统的现金交易和线下金融服务,对网络支付、移动银行等数字金融工具的使用意愿较低。这不仅影响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率,也使得农村居民在使用数字金融产品时面临更高的风险,如信息泄露、诈骗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他们对数字金融的信任度。
3. 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对监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的监管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尤其是在风险防控、数据安全等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监管体系。监管政策的不完善可能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增加了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例如,部分网络借贷平台存在信息不对称、风险披露不充分等问题,容易引发投资者的损失。此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也是当前监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如何确保农村居民的金融数据不被滥用和泄露,是监管亟待解决的问题。
4. 金融产品与农村需求的匹配度较低
部分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在设计上未能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导致产品与农村居民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一些金融产品的利率设置较高,超出了农村居民的承受能力,影响了他们获取金融服务的意愿。此外,金融产品的服务期限、还款方式等设计也未能充分满足农村居民的生产周期和收入特点,导致金融服务的适配性不足。同时,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创新相对滞后,缺乏针对农村特色产业、农业经营主体的个性化金融产品,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五、数字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建议
1. 加强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村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是提升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的网络覆盖质量,确保数字金融服务的可及性。推动金融机构与电信运营商深度合作,降低农村地区的网络使用成本,提高网络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加快农村地区支付终端设备的普及,提升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服务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数字金融服务。
2. 提升农村居民的数字金融素养
构建多元化的数字金融教育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面向农村居民的数字金融教育。利用村广播、农民夜校等传统渠道宣传数字金融知识,同时通过手机 APP 提供在线培训课程,帮助农村居民掌握数字金融工具的使用方法。此外,金融机构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针对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农村居民对数字金融产品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3. 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框架,加强对数字金融产品的风险防控和数据安全保护。制定统一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标准,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合规性检查,确保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监管机构应加强对网络借贷平台等数字金融业务的监管,防范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披露不充分等问题。同时,完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机制,确保农村居民的金融数据不被滥用和泄露,保障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
4.推动金融产品与农村需求的精准匹配
鼓励金融机构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加贴合农村居民和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推出低利率的小额贷款产品,支持农村创业和小微企业发展;开发针对农业生产的保险产品,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金融机构应深入调研农村居民的经济状况和金融需求,优化金融产品的服务期限和还款方式,使其更好地适应农村居民的生产周期和收入特点。同时,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开发针对农村特色产业的个性化金融产品,满足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5. 促进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的深度融合
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电商、农业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形成“金融+产业”的协同发展模式。通过供应链金融支持农村电商发展,为农产品销售提供资金支持;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农业产业链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效率。金融机构应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电商平台的合作,构建覆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农村产业的协同发展和转型升级。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支持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的金融产品,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现代化发展。
六、结论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工具,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完善监管体系、推动产品创新和产业融合,可以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研究和实践,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马天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J].中国金融,2021(15):26-27.
[2]吴志军,舒晓杰,刘鹏.绿色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J].区域经济评论,2023(6):127-135.
[3]俞彤晖,汪道峰.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实现机理与影响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23(8):46-64.
[4]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张瑞怀.乡村振兴、金融支持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J].金融与经济,2023(5):46-58,70.
[5]单培轩,陈瑾,何二毛.数字普惠金融、农业产业链延伸与农民增收[J/OL].中国农业资源与 区划,1-14[2025-04-06]
[6]宋高燕.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基于资本配置效率视角[J/OL].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2[2025-04-06].
汪慧(1996.11-),女,汉族中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