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渗透率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线路停电检修反孤岛技术

作者

王武宁

长庆油田分公司清洁电力开发项目部 陕西西安 710000

随着分布式光伏电源在配电网中渗透率逐渐提高,在进行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线路停电检修时断开系统电源,分布式光伏电源与负荷形成孤岛系统的可能性增大,严重威胁检修人员的人身安全。

一、分布式光伏电源孤岛现象成因

1.物理基础:分布式电源的特性与电网结构。逆变器持续供电能力,光伏逆变器在电网断电后仍能通过光伏板获得能量,维持输出电压/频率。若本地负载(如工厂设备、家用电器)恰好与光伏出力匹配,系统可短暂自稳定运行。低压并网点设计缺陷,380V 并网点普遍采用空气开关而非机械隔离刀闸,断电后无法形成“明显断开点”,导致物理隔离不彻底。多源并联互稳效应,高渗透率场景下,多台逆变器并联运行时可相互支撑,共同维持局部电网的频率和电压稳定,掩盖单点检测信号。

2.技术诱因:保护机制失效。被动检测盲区,当光伏出力与负载功率高度平衡时,电压/频率波动极小,导致 ROCOF(频率突变率)、相位跳变等被动检测方法失效。主动扰动强度不足,单一逆变器的主动扰动(如 AFD 频率偏移)在高渗透率集群中被多台逆变器均摊,扰动信号衰减至阈值以下。短路电流受限,逆变器短路电流输出上限仅为额定电流 1.5 倍,远低于传统变压器(6-10 倍),可能导致保护装置拒动。

3.系统条件:负载匹配与运行状态。负载-电源实时平衡,孤岛持续的必要条件是:光伏发电量 ≈ 本地负载需求 ±10% 。常见于工商业园区白天检修时段。电网故障类型影响,单相故障时,三相逆变器可能通过未故障相持续供电,形成局部孤岛。特殊场景加剧成因,老旧设备兼容性问题,早期光伏项目(2018 年前)逆变器可能不符合最新防孤岛标准(如国标 GB/T 19964-2024),检测响应时间超过 2 秒。检修操作时序错误,未按“先停逆变器 $$ 断交流开关 $$ 断直流侧”顺序操作,导致人工制造孤岛。

二、分布式光伏电源反孤岛技术原理

1.基础检测机制。(1)被动检测,通过实时监测电网参数判断孤岛状态:频率突变率(ROCOF):检测电网频率变化速率,若超过阈值( >0.5Hz/s )则判定孤岛。电压相位跳变:捕捉电压矢量角度突变( >10 °)。电压/频率越限:当电压超出 ±10% 额定值或频率偏离49.5-50.5Hz 时触发保护。局限:负载与光伏出力高度平衡时,参数波动过小可能导致检测失效。(2)主动扰动,向电网注入扰动信号破坏平衡:阻抗投切法,在检修侧投入阻尼电阻组,改变线路阻抗特性,引发电压突变或频率偏移。例如:反孤岛柜投入后可使电压跌落 >10% 或频率偏移 >0.5Hz ,触发逆变器保护。谐波注入法,注入特定次谐波(如 5 次、7 次),干扰逆变器锁相环(PLL)工作,迫使其停机。

2.关键执行设备:反孤岛装置。反孤岛装置是配电网侧的物理干预设备,核心组件包括:扰动电阻组,阻值根据光伏容量配置(典型值 100Ω ),投切后制造负载失衡。智能控制器,与上级断路器闭锁联动,确保电网断开后才投入扰动。保护断路器,具备延时跳闸功能,防止装置误投导致设备损坏。

3.技术瓶颈与应对。检测盲区,当负载功率与光伏出力匹配度 >90% 时,被动检测易失效→解决方案:梯度递增扰动强度,逐步破坏平衡。标准滞后,380V 并网点缺少强制机械隔离刀闸 $$ 解决方案:推动国标要求“明显断开点”。通信延迟,主站指令传输延迟影响多机同步 $$ 解决方案:电力载波(PLC)广播指令,缩短响应时间。

三、高渗透率分布式光伏电源面临的挑战

1.电网承载力与消纳瓶颈。反向重过载问题,光伏高峰期发电量远超本地负荷时,电流从低压侧反送至高压侧,导致配变、线路及主变过载。承载力红色区域扩大,海量分布式光伏接入形成“低压承载力红色区域”,部分地区电网承载能力接近极限,超出原设计容量。消纳矛盾激化,午间光伏大发时段,山东、山西等地现货市场出现“零电价”或“负电价”,反映高渗透率下消纳能力不足。

2.电能质量恶化。电压波动与闪变,光伏出力受光照变化(如云层遮挡)影响,造成并网点电压突变,引发照明设备闪烁等问题。局部地区末端电压升高超限(如 |>1.2 倍额定电压),威胁设备安全。谐波污染加剧,多台逆变器并联运行时,谐波叠加效应导致电流谐波超标(尤其 5 次、7 次谐波),干扰通信系统。三相不平衡风险,单相光伏集中接入某一相,或负荷分布不均引发中性点电压偏移,增加线路损耗。

3.系统安全风险。孤岛效应威胁,电网故障或检修停电时,光伏系统持续供电形成孤岛,危及检修人员安全,并可能导致非同期重合闸设备损坏。保护装置失灵,光伏短路电流受限( ⩽1.5 倍额定电流),传统过流保护灵敏度下降;双向潮流导致保护误动、拒动及重合闸失败。调频能力削弱,高比例光伏并网降低系统惯性,频率波动调节能力下降,严重时可引发电网解列。

4.规划与政策挑战。配网改造成本高企,为提升消纳能力,省份规划 2024–2030 年配电网投入达 1500 亿元,最终转嫁至用户输配电价。政策执行差异,2025 年新规要求分布式光伏具备“四可”能力(可测、可调、可控、可预测),但存量项目改造滞后,各地并网标准不统一。市场机制不完善,余电上网时段恰逢交易电价低谷,叠加初始投资高、回报周期长,影响投资者积极性。

四、高渗透率下分布式光伏电源检修安全措施

1.电气隔离措施(物理层防护)。强制设置“明显断开点”,在380V 并网点加装机械隔离刀闸或可见断口开关,替代传统空气开关,确保检修时形成物理隔离屏障。双锁闭锁机制,对并网开关和反孤岛装置的操作手柄实行双锁管理,钥匙由电网调度和运维班组分别持有,防止误操作。接地保护标准化,停电后必须在工作区间两侧装设接地线,接地电阻 ⩽4Ω ,并在 1 米范围内悬挂“已接地”标识牌。

2.技术防护手段(系统层防御)。反孤岛装置集群部署,扰动电阻组:按光伏容量配置阻值(典型 100Ω ),投切后强制电压跌落 510% 或频率偏移 50.5Hz ,触发逆变器脱网。主从协同:高渗透率场景采用主站集中控制,联动多台反孤岛装置同步投切,消除单点扰动稀释问题。防逆流保护双重配置,AM5SE-IS 装置:实时监测逆向电流,超额定输出%时秒内切机(适用于短距离并网点)。主从机方案(AMSE-PV系列):支持 1 主 5 从架构,通过四段式逆功率保护应对长距离线路( >200 米)。高风险场景专项防控,屋顶作业:设置 1.2 米防护栏杆 + 生命线钢索,临边区域挂“禁止翻越”警示牌,配备坠落制动系统。雨天检修:穿戴 5000V 绝缘靴 ⋅+ 防水验电器,光伏组件湿漏电流 >30mA/m2 时暂停作业。

总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需平衡升级改造成本与输配电价压力,同时应对分布式光伏随机性出力与传统电网单向设计的不匹配。未来需通过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技术提升主动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勇.能源转型中的中国特色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分析与思考.2023.

[2]陈志鹏.高渗透率分布式光伏电源接入线路停电检修反孤岛技术探讨.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