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提问设计

作者

裴芬

杏花泉中心小学城东分校 238330

引言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批判性思维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然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提问设计缺乏深度、引导方式单一等。本文将从提问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通过优化提问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一、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能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文本,让学生跳出文字表面的初级认知,深入探究文本的主题主旨、情节推进和人物塑造等,领会作者的写作初衷和内在含义。比如阅读叙事类文本时,学生可通过批判性思考提出关于主人公行为决策和故事反映的社会状况等问题,从多视角解读文本。其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教师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表达个人看法,而非被动接受已有结论,如阅读议论性文章时询问学生是否赞成作者观点及依据,激发思维活跃度,促使形成独到见解。其三,能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他们运用逻辑分析和推理判断剖析、解决问题。教师创设问题场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途径,如阅读环保主题文章时,让学生思考作为主人公会采取的环保办法,从而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提出解决思路。这些能力的培养,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基础,让他们更理性敏锐地面对信息与挑战。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提问设计原则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提问设计需遵循开放性、层次性与引导性三大原则。开放性原则要求问题不设唯一答案,激励学生从多元视角表达见解,如在友谊主题文本中提问 “真正的友谊该有哪些特质”,促使学生结合生活体验阐述观点,既能激发思考热情,又能培育创新思维与表达能力。层次性原则强调问题设计需由浅入深,契合学生认知规律,如阅读童话故事时,先问 “发生了哪些事”(理解层面),再问 “主人公为何这样做”(分析层面),最后问 “你会怎么做”(创造层面),通过递进式提问逐步加深思维深度,提升逻辑与分析能力。引导性原则则需问题能明确思考方向,避免偏离核心,如分析历史事件时提问 “根本原因是什么”“对社会有何影响”,引导学生从背景、作用等角度系统思考,培养分析与推理能力。这三者相互配合,开放性奠定思维广度,层次性搭建思维深度,引导性把控思维方向,共同为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供科学的提问框架。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提问设计策略

(一)设计质疑性问题

质疑性问题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体现。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质疑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观点、情节等进行质疑和思考。例如,在阅读一篇关于科学发现的文本时,教师可以提问:“作者的这个观点是否合理?为什么?” 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并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寻找答案。质疑性问题的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和观点。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可追问 “如果瓶子里的水很少,石子还能让乌鸦喝到水吗?”,引导学生跳出文本定势,结合实际分析情节的合理性,让质疑更具实践性。教师在引导过程中,需营造包容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权威观点或文本定论,即使质疑不够成熟也应给予肯定与引导。通过持续的训练,学生能逐渐形成对信息的审慎态度,学会从逻辑、证据等角度检验文本内容,而非盲目接受,进而深化对文本深层逻辑的理解与反思。

(二)设计比较性问题

比较性问题能够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比较性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不同人物、情节、主题等进行比较和分析。例如,在阅读两篇关于环保的文本时,教师可以提问:“这两篇文章在表达环保主题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对两篇文本进行深入比较,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意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比较性问题的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分析问题。学习《狐狸和乌鸦》与《狐狸和葡萄》时,可提问 “两只狐狸的行为有什么相似的动机?结果不同又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在比较中把握角色本质,理解文本背后的寓意差异。在设计此类问题时,需引导学生聚焦比较的维度与标准,如从写作目的、受众对象、表达效果等方面搭建比较框架,避免比较流于表面。通过梳理异同点,学生能更清晰地把握文本的独特性与关联性,形成对事物多维度的认知方式,提升对复杂文本的解析能力与辩证思维水平。

(三)设计拓展性问题

拓展性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知识和观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阅读一篇关于健康饮食的文本时,教师可以提问:“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健康饮食?” 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拓展性问题的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愚公移山》后,可设问 “如果愚公生活在现在,除了移山,他还能想到哪些解决出行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结合现代社会背景思考,在拓展中辩证看待传统故事的现实意义。设计时需注重文本与现实的关联性,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延伸至社会现象、个人经验等领域,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反思文本观点的局限性与适应性。通过这种跨越文本边界的思考,学生能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提升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深化对文本现实价值的认知。

四、总结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设计开放性、层次性和引导性的问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质疑性问题、比较性问题和拓展性问题是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重要策略,能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今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提问设计,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胜满.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策略研究[J].作家天地,2025,(18):122-124.

[2]曾姗.指向批判性思维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世界,2025,(16):74-75.

[3]宋兴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5,(1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