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数学史融入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实践路径与成效研究

作者

杨玲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校

引言:数学史是数学学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数学家探索真理的思维过程与数学发展的逻辑脉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强调通过数学史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与魅力。然而,当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学史的应用多停留于“知识点缀”层面,存在素材选择脱离学生认知、融入方式单一等问题。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需借助具体情境与文化背景。因此,探索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史融入路径,对激发学习兴趣、深化概念理解、培养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一、二年级数学教学为例,通过实践研究探讨数学史融入的有效策略与成效。

一、数学史融入小学低年级课堂的素材选择原则

(一)贴近儿童认知,选择趣味性素材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直观、生动的素材更感兴趣。数学史素材的选择需贴近儿童生活经验,以故事、游戏为载体。例如,在“数的认识”教学中,可引入“结绳记数”“刻痕计数”等原始计数方法,通过动画演示或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古人如何用简单工具记录数量,感受“数”的产生必要性。此类素材既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特点,又能激发探究欲望。

(二)聚焦核心概念,选择关联性素材

数学史融入需服务于教学目标,避免“为历史而历史”。教师应围绕单元核心概念筛选素材,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例如,在“加减法”教学中,可引入“算筹”的演变史:从春秋战国的竹筹到唐宋的纸算,展示古人如何通过工具创新简化计算过程。学生通过对比算筹与现代算盘的异同,理解加减法的运算本质,深化对“位值制”的认识。

(三)渗透文化价值,选择启发性素材

数学史不仅是知识史,更是思维史与文化史。低年级教学需通过数学史传递数学精神,如坚持探索、勇于质疑等。例如,在“图形认识”教学中,可讲述阿基米德“用沙盘研究几何”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简单工具探索复杂图形”。此类素材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创新意识。

二、数学史融入小学低年级课堂的实践路径

(一)故事化渗透:在情境中感受数学魅力

低年级学生喜爱听故事,教师可将数学史改编为趣味故事,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认识钟表”教学中,教师以“日晷与时间的故事”为导入:

“古时候没有钟表,人们怎么知道时间呢?古希腊人用一根棍子插在地上,通过观察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判断时间,这就是‘日晷’。后来,中国人发明了‘铜壶滴漏’,用水滴的多少来计时……”

通过故事,学生不仅了解计时工具的演变,还能结合教材中的“整时认识”,思考“为什么钟表是 12 个小时?”从而主动探究时间划分的数学逻辑。

(二)游戏化体验:在操作中理解数学本质

游戏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可设计数学史主题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数学思想。例如,在“100 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引入“河图洛书”的传说,设计“数字拼图”游戏:

将 1-9 的数字卡片随机发放给学生,要求根据“河图”中“戴九履一,左三右七”的规律,将数字摆成三行三列的方阵,使横、竖、斜向数字之和均为 15。

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古人对数字规律的探索,理解“数阵”的对称性与运算关系,为后续学习“加减法简便运算”奠定基础。

(三)生活化迁移:在应用中体会数学价值

数学史融入需与现实生活结合,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例如,在“人民币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货币(如贝壳、布币、铜钱),并设计“小小商店”角色扮演活动:

学生分组扮演“顾客”与“收银员”,使用仿制古钱币(1 文、5文、10 文)进行交易。教师提问:“如果买一支铅笔需要 8 文钱,你有 10 文钱,应该找回多少钱?古人没有‘零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通过讨论提出“用实物找零”(如用 2 文钱换 1 文钱)或“记录欠账”的方法,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灵活性,同时理解“退位减法”的现实意义。

三、数学史融入小学低年级课堂的成效分析

(一)学习兴趣显著提升

通过故事化、游戏化的数学史活动,学生对数学课的参与度明显提高。行动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班学生在课堂发言次数较对照班增加42% ,课后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比例从 28% 提升至 56% 。例如,在“算筹故事”学习后,多名学生自发收集古代数学资料,并在班级分享“祖冲之与圆周率”“刘徽的割圆术”等故事,形成“以史促学”的良性循环。

(二)概念理解更加深刻

数学史的融入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现实”的认知桥梁,深化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例如,在“位值制”教学中,通过对比算筹与现代数字的表示方法,实验班学生正确率较对照班提高 31% ;在“图形拼图”游戏中, 85% 的学生能自主发现“数阵”的对称规律,而对照班仅 52% 的学生通过教师讲解掌握该知识点。

(三)文化认同初步形成

数学史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非“枯燥的公式”,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课后访谈中, 76% 的学生表示“数学很有趣,古人很聪明”,63% 的学生能举例说明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中的对称”“日历中的周期”)。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建立,为后续学习注入了持久动力。

结束语:数学史融入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是落实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实践研究证明,以趣味性、关联性、启发性为原则选择素材,通过故事化渗透、游戏化体验、生活化迁移等路径实施教学,能有效提升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理解能力与数学文化认同感。然而,数学史融入需避免“形式化”,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调整策略,确保历史与数学的深度融合。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如虚拟现实、动画演示)在数学史教学中的应用,为低年级学生提供更直观、生动的文化体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向“文化育人”转型。

参考文献:

[1]洪逸倩.小学低年级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实践思考[J].教书育 人,2021,(34):52-53.

[2]鲁德超.融入数学史,让小学数学课堂更精彩[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5,(20):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