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变电站的旁路不停电检修技术应用与研究
王宏亮 黄雪妹 文炎
长庆油田分公司清洁电力开发项目部 陕西西安 710000
前言
在新型电力系统向高可靠、智能化、低碳化转型的背景下,配电网运维面临供电连续性与检修效率的双重挑战。传统停电检修方式导致用户供电中断,影响生产生活并造成经济损失。基于移动变电站的旁路不停电检修技术通过临时旁路供电、负荷动态转移、移动电源灵活接入,实现检修期间用户“零感知”供电,显著降低停电损失,提升电网弹性与运维效率。本文聚焦该技术的原理、系统设计、实施方法及应用案例,旨在为配电网不停电检修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推动配电网向“零停电”目标迈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
1 技术原理与核心优势
1.1 技术原理
旁路供电机制:通过移动变电站(含变压器、开关柜、保护装置)与柔性电缆构建临时旁路供电回路,将待检修设备从电网中隔离,用户负荷由旁路系统持续供电。
负荷快速转移:利用自动化开关(如负荷转移开关 LTS)或智能配网终端(DTU)实现负荷毫秒级切换,避免用户供电中断。
动态电源接入:移动变电站可接入分布式能源(DER)或储能系统,增强旁路供电的可靠性与灵活性。
1.2 核心优势
供电可靠性提升:用户平均停电时间(SAIDI)降低 90% 以上,关键用户(如医院、数据中心)实现“零停电”。
运维效率提高:检修时间缩短 50%-70% ,减少人工巡检与现场操作风险。
经济性优化:避免停电损失(如工业用户停产损失、居民用户投诉赔偿),年均节省成本数百万元。
2 系统构成与关键设备
2.1 系统构成
移动变电站模块:集成变压器(容量 100-1000kVA)、高压开关柜、保护装置、自动化终端,实现快速部署与撤离。
旁路电缆与连接装置:采用柔性高压电缆(额定电压 10-35kV)、快速插拔接头,支持负荷快速转移。
监控与通信系统:部署 PMU 装置、DTU 终端、5G 通信模块,实现旁路系统状态实时监测与远程控制。
2.2 关键设备
移动式变压器:采用油浸或干式设计,具备过载保护、温度监测功能,适应复杂环境。
自动化负荷转移开关(LTS):支持毫秒级切换,内置电压、电流传感器,实现故障自隔离。
储能协同模块:可选配锂电池或超级电容储能系统,平抑旁路供电波动,提升 DER 消纳能力。
3 实施流程与操作要点
3.1 前期规划与准备
检修需求分析:明确待检修设备类型(如变压器、开关柜、电缆)、故障范围及影响用户,制定检修目标与停电时间约束。评估检修期间DER(分布式能源)出力波动与负荷需求,预留旁路系统容量裕度(建议≥待检修负荷的 120% )。
现场勘查与方案制定
勘查旁路路径:确认电缆敷设条件(如地下管廊、架空通道)、安全距离( ⩾0.7 米)、接地电阻( ⩽4Ω )。制定移动变电站部署方案:选址需避开低洼、易燃区域,预留运输与操作空间(建议≥5 米×5 米)。
设备选型与测试
移动变电站:选择油浸或干式变压器(容量 100-1000kVA),配置过载保护、温度监测功能。旁路电缆:采用柔性高压电缆(额定电压 10-35kV),测试绝缘电阻( ⩾1000MΩ )与插拔接头可靠性。自动化装置:负荷转移开关(LTS)需支持毫秒级切换,内置电压、电流传感器精度 ⩽±1% 。
3.2 旁路系统搭建与调试设备部署与连接
移动变电站就位:通过吊装或平板车运输至指定位置,固定后连接接地装置。旁路电缆敷设:采用快速插拔接头连接待检修设备进线出线端,避免交叉缠绕,预留 20% 长度裕度。
通信与保护配置
部署 5G 或光纤通信模块,确保旁路系统与主站实时数据传输(时延≤50ms)。设置保护定值:过流保护定值按待检修设备额定电流的1.2 倍整定,零序保护定值 ⩽0.1A 。
系统联调与测试
空载合闸测试:验证旁路系统电压波动( ⩽±2% )、相位一致性(相位差≤5°)。带载切换测试:通过 LTS 或 DTU 将负荷转移至旁路系统,监测切换时间(≤50ms)与冲击电流( ⩽2 倍额定电流)。
3.3 负荷转移与检修实施
负荷安全转移:通过自动化终端(DTU)远程控制 LTS,实现负荷毫秒级转移,避免用户供电中断。转移后监测旁路系统电流、电压、温度数据,确认无过载(负荷率 ⩽80% )、发热异常(温升 ⩽50K )。
待检修设备隔离与作业
隔离待检修设备:断开其进线/出线开关,悬挂“禁止合闸”标识牌,验电确认无电压。开展检修作业:遵循安全规程,更换故障部件(如变压器绕组、开关柜触头),同步记录作业数据。
DER 协同与储能接入(可选)
接入光伏、风电等 DER:通过储能系统平抑出力波动,确保旁路系统功率平衡(波动率 ⩽5% )。储能配置:按旁路负荷的 10% -20%配置锂电池或超级电容,SOC(剩余电量)维持 ⩾30% 。
3.4 系统恢复与撤离
负荷回切与设备投运:检修完成后,通过 LTS 将负荷转移回原电网,监测原设备投运后电压、电流稳定性。
旁路系统退出:断开移动变电站输出开关,撤除旁路电缆,恢复待检修设备至运行状态。
数据记录与分析:记录旁路系统运行数据(电压、电流、温度、DER 出力),生成检修报告。分析旁路系统效率(负荷转移成功率≥99% )、DER 消纳率(弃电率≤3%),优化后续方案。
设备撤离与维护
移动变电站撤离:断电后通过吊装或平板车运输至存放点,定期维护(如变压器油检测、电缆绝缘测试)。旁路电缆收纳:盘绕后存放于防潮柜,避免机械损伤,每半年开展一次绝缘电阻测试。
3.5 安全风险与应急措施
反送电风险防控:检修前确认旁路系统与原电网完全隔离,悬挂“禁止合闸”标识牌,验电确认无电压。操作人员需穿戴绝缘手套、护目镜,使用验电器、接地线等安全工器具。
过载与过热应急:旁路系统负荷率超 80%时,启动 DER 削减或储能放电,避免变压器过载。温度传感器报警(温升≥50K)时,立即切断旁路系统,排查电缆接头松动或变压器故障。
通信中断处置:5G 或光纤通信中断时,切换至本地控制模式,通过 DTU 预设策略维持旁路系统运行。通信恢复后,同步数据至主站,重新配置保护定值与自动化参数。
4 技术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4.1 技术挑战
设备小型化与轻量化:移动变电站需进一步减小体积与重量,提升运输与部署效率。多源协同控制:DER、储能、移动变电站的协同控制策略需优化,避免功率振荡与电压越限。标准化与兼容性:旁路系统接口、通信协议需统一,支持不同厂商设备互联互通。
4.2 未来发展方向
智能旁路系统:融合 AI 预测、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旁路系统自主规划、风险预控、故障自愈。全场景不停电检修:拓展至高压输电线路、变电站主设备检修,构建全电压等级不停电检修体系。绿色低碳运维:推广电动移动变电站、环保型旁路电缆,减少检修过程碳排放。
结束语
基于移动变电站的旁路不停电检修技术通过临时旁路供电、负荷快速转移、移动电源动态接入,实现了配电网检修与供电的“双零”目标(零停电、零风险),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双碳”目标提供了关键支撑。未来,随着 AI、5G、储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旁路不停电检修将向全自主、全场景、绿色化方向升级,推动配电网运维模式革命性变革,助力全球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正斌.中性点接地变压器并联运行安全技术探讨[J].电工技术,2022,(11):29-30
[2]韩伟亮,陈俊龙.基于 10kV 旁路不停电作业技术在配网实践应用的研究[J].东北电力技术,2022,(8):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