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现场劳动力管理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冯丹
抚顺市天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辽宁抚顺 113006 身份证号:210123199105203242
引言
在建筑行业中,施工现场的劳动力管理是确保工程顺利推进、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关键环节。随着建筑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施工技术日益复杂,劳动力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有效的劳动力管理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对整个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深入研究施工现场劳动力管理的现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策略,成为当下建筑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施工现场劳动力管理现状分析
1.1 劳动力组织模式的理论分类与特征
劳动力组织模式主要分为自有劳务队伍、劳务分包和劳务派遣。自有劳务队伍忠诚度高、稳定性强,企业对其掌控力好利于统一培训与管理,可保障工程质量与进度,但其运营成本高面临人员调配难题。劳务分包灵活性强,能快速满足工程不同阶段需求,降低企业人力成本,不过分包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管理协调难度大。劳务派遣则缓解企业用工压力,灵活调配劳动力,企业可根据工程进度调整用工数量,但其受派遣公司影响大,易出现责任界定不清问题。
1.2 现行管理机制的理论缺陷解析
现行管理机制存在明显缺陷,在薪酬管理方面缺乏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薪酬与绩效关联度低,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严重打击工人积极性。培训管理机制不完善,对工人技能培训重视不足,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工人技能提升缓慢,无法适应复杂工程需求。在人员调配方面缺乏精准规划,信息不畅通,易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或短缺影响工程进度。
2 施工现场劳动力管理现存问题的理论剖析
2.1 管理体系与行业特性的理论适配性不足
建筑行业具有施工周期长、环境复杂、流动性大等特性,然而当前的劳动力管理体系未能充分适应这些特性。在施工周期长方面,现有的人员培训计划往往缺乏系统性与长期性,未能根据工程不同阶段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导致劳务人员在施工后期可能因技能不足而影响工程质量。施工现场环境复杂涉及多种工种交叉作业,需要高效的协调管理机制,但目前的管理体系在工种协调、资源分配等方面缺乏明确的标准与流程,容易引发冲突与混乱。同时建筑行业劳动力流动性大,人员频繁更换,而管理体系在人员流动管理上存在漏洞,如离职交接不规范、新员工入职手续繁琐等,影响施工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2.2 劳动力素质与技术发展的理论脱节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如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实情况是施工现场劳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以农民工为主,学历水平普遍不高且大多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他们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接受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建筑技术发展的步伐。
从培训机制来看,目前针对建筑劳务人员的培训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多以传统施工技术为主,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操作培训较少。而且培训缺乏连贯性与持续性,无法满足劳务人员不断提升技能的需求。这就导致劳动力素质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制约了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与转型升级。
3 施工现场劳动力管理的改进策略
3.1 完善管理体系与制度设计
构建一套全面、细致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劳动力管理制度最为关键,明确各部门与岗位在劳动力管理中的职责,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与标准,确保各项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例如完善人员招聘制度,明确招聘标准与流程,加强对应聘人员的技能与素质考核;规范考勤管理制度,引入先进的考勤设备与软件,实现考勤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确保考勤的准确性与公正性。另外,应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在激励方面除了物质奖励外,要注重精神激励与职业发展激励。为劳务人员提供晋升渠道,设立优秀员工评选制度,对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与奖励,增强其归属感与荣誉感。在约束机制上,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劳务人员信用档案,将违规记录与个人信用挂钩,对信用不良者限制其在建筑行业的从业机会。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动态调整与优化,根据建筑行业的发展变化、政策法规的调整以及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时对管理制度进行修订与完善,确保其始终适应劳动力管理的需求。
3.2 优化人员组织与协调机制
在人员组织方面,应根据工程特点与施工进度,科学合理地配置劳动力资源。运用项目管理软件,对工程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各阶段所需的工种、人数及技能要求,制定详细的劳动力需求计划。同时,加强与劳务分包企业、专业分包商的沟通与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劳动力的及时供应与有效利用。为了提升协调机制的有效性,需建立统一的施工现场指挥中心,负责统筹协调各工种、各分包商之间的工作。制定详细的交叉作业管理规范,明确各工种的作业时间、空间范围及协调流程,避免因交叉作业引发的安全事故与施工冲突。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建立施工现场管理信息平台,实时共享工程进度、人员动态、物资调配等信息,提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便于各方及时做出决策与调整。还应加强对劳务人员的团队建设,通过组织各类培训、竞赛、团建活动等,增强劳务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能力,提高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
3.3 强化技术应用与信息化支持
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劳动力管理的效率与水平,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施工现场的人员、设备进行实时定位与监控,实现对劳动力资源的动态管理;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考勤数据、施工质量数据、安全事故数据等进行分析,挖掘潜在问题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构建一体化的施工现场劳动力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应涵盖人员招聘、培训管理、考勤管理、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功能模块,实现劳动力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通过该系统,管理人员可随时随地查询与处理相关业务,提高管理效率,同时为劳务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如在线培训、工资查询等,加强对劳务人员的信息化技能培训,提高其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操作能力与信息化意识,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为施工现场劳动力管理的现代化转型奠定基础。
结语
施工现场劳动力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关乎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与进度。通过对现状的深入分析以及对现存问题的理论剖析,我们认识到当前劳动力管理在组织模式、管理机制、与行业特性适配性以及劳动力素质提升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完善管理体系、优化人员组织与协调机制以及强化技术应用与信息化支持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策略。在实际应用中,建筑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不断探索适合本企业的劳动力管理模式,以提升劳动力管理水平,推动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随着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与技术创新,施工现场劳动力管理还需不断适应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方 静 . 建 筑 施 工 企 业 强 化 劳 务 管 理 的 有 效 方 法 [J]. 中 国 市场,2022,(02):103- 105.
[2]袁自峰.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力管理模式研究[J].江西建材,2015,(23):260.
[3]惠静, 刘二伟.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力管理方式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10):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