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胃部的隐形威胁及日常防护
刘晓岚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上海市 201805
幽门螺旋杆菌,这种潜藏在胃部的细菌,正悄无声息地威胁着全球近半数人的健康。它不仅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的主要元凶,长期感染还可能增加胃癌的风险。然而,由于其感染初期症状隐匿,很多人往往忽视了对它的防范。下面,我们将从如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幽门螺旋杆菌的日常护理与防护知识,帮助大家远离这一“隐形杀手”。
1.介绍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是唯一能在人体胃部强酸环境中存活的细菌,堪称潜伏在胃里的“隐形威胁”。全球自然人群感染率超 50% ,我国成人感染率更是超过一半,其危害却常被忽视。此细菌通过独特“生存术”定植胃黏膜:分泌尿素酶会将尿素分解,转变为氨,发展为碱性“保护罩”抵御胃酸;基于螺旋结构直接穿透人体鞭毛的黏液层,在胃黏膜细胞上附着与生存。其对人体产生的破坏体现出渐进式特点,起始人体没有特殊症状,然而会在释放毒素的过程中对人体的黏膜带来损伤,引出慢性炎症,不利于促进人体内胃酸的正常分泌。
同时,幽门螺旋杆菌有一定传染性,主要通过“口-口”和“粪-口”传播。在人员之间共餐、亲吻等行为下,会增加交叉感染的发生率,且家庭中成员聚集性感染的概率超过 60% 。儿童自身的胃黏膜相对脆弱,也会有感染的可能,甚至达到 30% 。在人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可能出现餐后饱胀、反酸烧心、空腹胃痛及特殊口臭等症状。为了验证是否出现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以通过碳13 或者碳14 呼气试验进行确定,在诊断后要采取“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 两种抗生素 ⋅+ 铋剂)的方法从根源上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
这个“隐形威胁”虽可怕,但只要做好日常防护,及时筛查治疗,就能有效防控,守护胃部健康。
2.科学饮食
饮食在幽门螺旋杆菌的防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合理的饮食结构能增强胃部抵抗力,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其一,我们需要保证饮食足够新鲜。在日常饮食中,不要摄入已经过期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中会有细菌的存在,尤其是幽门螺旋杆菌。此细菌进入到人体胃部,会直接影响到胃黏膜的屏障功能。采购食材的过程中,需从正规渠道购买,提高食材食用的安全性;烹饪食物的过程中,应加热完全,特别是肉类、海鲜等,避免生食或半生食,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在未煮熟的食物中可能存活并引发感染。
其二,我们应多摄入具有抑菌和保护胃黏膜作用的食物。一般而言,大蒜和洋葱是首选的食物,这两种食物中含有丰富的大蒜素和硫化物,且部分报道明确了大蒜、洋葱能够抑制幽门螺旋杆菌的滋生与繁殖,所以日常饮食中可适当添加。同时,西兰花、紫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都含有一定的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人体摄入后不仅可以提高胃部抗氧化能力,还可以对胃黏膜提供保护。另外,牛奶、酸奶等乳制品含有益生菌和蛋白质,前者可以促进人体肠道菌群维持平衡状态,降低幽门螺旋杆菌的生长概率。后者可以促进人体胃黏膜的修复,提高人体胃黏膜的防御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注意饮食的规律与适度。因为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会加重胃部负担,导致胃黏膜受损,降低胃部的抵抗力。同时,过度节食也会造成人体胃黏膜营养供应不够及时与充分,降低了胃部健康程度。在饮食中应贯彻定时定量进餐的原则,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减少辛辣、油腻、过冷过热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的摄入,都会直接刺激胃黏膜,不利于保护胃部正常的生理环境,促进幽门螺旋杆菌的滋生与繁殖。
3.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通过口-口、粪-口途径传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其一日常防护中,我们应在饭前便后及时洗手,采用“七步洗手法”,即洗手掌、洗手
背侧指缝、洗手掌侧指缝、洗指背、洗拇指、洗指尖、洗手腕和手臂,每一步都要认真揉搓,持续至少 20 秒,接下来用流动的清水彻底冲洗。由此能够将手上潜藏的细菌和病菌进行清除,为人体胃部健康提供保障
其二注意口腔卫生,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有可能在口腔中定植,尤其是牙菌斑内。所以每日我们都要坚持早晚刷牙,且时间应大于等于三分钟。选择软毛牙刷和含氟牙膏,采用正确的刷牙方式,将牙齿的各个面都清洁干净。还需要定期对牙刷进行更换,通常是间隔三个月更换一次牙刷,以免牙刷上存在的细菌进入到人体口腔中。每年需要进行两次口腔检查,对牙菌斑和牙结石进行清除,以免幽门螺旋杆菌在人体口腔中生存。
其三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水杯、牙刷等个人物品,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集体聚餐,为了防护幽门螺旋杆菌,我们需要尽量使用公筷公勺,也就是说将食物分到自己的碗碟中后再食用,避免交叉感染,由此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
4.加强家庭防护
家庭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高发场所,一旦家庭中有人感染,其他家庭成员感染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因此加强家庭防护尤为重要。其一在家庭中成员出现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情况,需要督促其走进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干预。现阶段,治疗幽门螺旋杆菌以四联疗法为主,治疗时间在十天左右。若有人已经感染,需结合医生的叮嘱服用药物,不要随意调整用药剂量,保障理想的治疗效果,降低细菌耐药性问题的发生。具体的治疗阶段,感染人员需形成和家人分餐的意识,使用单独的餐具,并做好餐具的消毒工作,直到彻底治愈。
其二定期对家庭环境进行清洁消毒,其中卫生间很容易滋生细菌,每一个家庭都需要每日打扫,维持卫生间的通风性。还需要定期消毒马桶,使用含氯消毒剂,每周至少 1-2 次。在具体消毒期间需打开马桶盖,喷洒消毒剂后静置30 分钟再冲洗。并且,注意定期对厨房的台面、砧板、刀具等进行定期消毒,砧板和刀具要生熟分开使用,降低交叉感染的概率。
其三特别注意对婴幼儿的防护,不要出现口对口喂养婴幼儿,将食物嚼碎后再喂给孩子等情况。因为一旦成人的口腔中携带幽门螺旋杆菌,便会大大增加幽门螺旋杆菌传染给孩子的几率。需要在给婴幼儿喂食的过程中使用专门餐具,并定期消毒。给孩子讲述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指导孩子勤洗手,不要吸吮手指,提高孩子身体健康水平。
5.定期检测与规范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的预防中,需做好定期检测,这样能及时发现感染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其一普通人群的检测,每年需进行两次或者三次的检测。特殊地,若属于有胃癌家族史、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史的高危人群情况,每年都需要进行一次检测。当前,基本的检测方法包含尿素呼气试验、胃镜检查、血清学检测等。对于尿素呼气试验,存在着无创、准确、便捷等特点,作为临床常用的方法。在检测之前需要知道患者保持空腹两小时,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标记物的含量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若了解到出现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问题,需要走进正规医院接受治疗。医生此时会结合患者的身体情况,给患者明确针对性治疗与改进的方案。患者应注意自己是否在用药后出现了不良反应,比如恶心、呕吐、腹泻、头晕等。必要时将自己的用药情况告知医生,后续在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
结束了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我们需结合医生的建议接受复查,判断体内的幽门螺旋杆菌是否被彻底根除。复查的过程往往是在结束治疗后一个月进行,还需采用尿素呼气试验的方法。若复查属于阴性,代表着治疗有效。若复查属于阳性,代表着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此时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降低病情反复的问题。
综上,幽门螺旋杆菌虽然是胃部的隐形威胁,但只要我们能够注意日常防护,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还需及时治疗、定期检测,就可以保护我们的尾部健康。所以让我们引起重视,从现在做起,关注幽门螺旋杆菌防护,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