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会计制度下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决算编制质量提升路径
郭隽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六五四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 861100
引言:
在具体执行层面,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决算编制工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会计核算理念尚未完全转变,部分单位对权责发生制的理解仍停留于表层,实际操作中存在账务处理模糊、科目归类不当、财务数据结构不清等问题;另一方面,受限于人员配置、信息系统功能及内部协同效率等因素,决算编制过程存在较强的人为干预,缺乏标准化管理,影响了决算成果的权威性。在此现实基础上,探索契合制度要求、体现管理导向的决算编制质量提升路径,成为当前阶段亟须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决算编制现状
(一)会计核算逻辑的转变
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全面施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以往单一的收付实现制,逐步过渡到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复式会计体系。在新的会计核算模式下,在核算内容、账务处理、财务报告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引入,事业单位需全面反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等多维度信息,实现从“资金流”向“业务流+资金流”的转型。然而,在此制度框架下,部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理解执行存在偏差,个别单位对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口径掌握不准,财务报表内容与经济业务实际脱节,难以全面反映单位财务运行状况,影响了制度的有效落地。
(二)编制流程运作机制的不规范
多数事业单位在日常会计处理与年终决算编制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平时账务处理只重核算合规,导致年底决算时需大量返工调整,甚至重新确认部分经济事项的归属期;决算编制流程中多环节依赖人工处理,易出现重复录入、交叉错误、数据丢失等现象,降低了整体效率;在信息系统方面,部分单位所使用的财务软件没能与预算、资产、绩效等模块实现有效对接,导致数据无法自动流转,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导致逻辑混乱;不同部门之间也缺少协作意识,财务、资产、业务、绩效数据之间缺乏联动,严重影响了报表编制质量。
(三)人员结构对编制质量的制约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决算编制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而当前这一基础仍显薄弱。一方面,单位财务人员普遍面临“编制紧张、任务繁重”的现实,许多工作人员身兼多职,在繁杂的行政事务中难以抽出足够时间研究政策、更新知识,对新制度理解不深,对核算规则掌握不精,导致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解误差、核算偏差等人为失误;另一方面,部分单位在人员结构配置上存在不合理问题,年龄老化、人才断层、更新缓慢等现象突出,使得决算工作在组织实施中缺少流程意识;此外,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机制与岗位轮岗机制,也限制了财务队伍综合能力的提升,造成制度改革背景下“新制度新要求与旧习惯旧认知”之间的落差,进一步削弱了决算编制质量的整体水平。
二、决算编制的质量提升路径分析
(一)加强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建设
当前,许多单位在制度理解、实务操作、数据分析等方面能力存在明显短板,亟需通过系统化、针对性、分层级的培训机制予以补足。培训内容应涵盖多方面关键知识与技能,包括政府会计制度的新要求、权责发生制核算规则、决算报表填报逻辑、财务数据分析方法以及预算绩效关联机制等,保证会计人员既要能“看得懂表”,也要能“理得清账”,具备分析问题、发现偏差、纠正错误的实操能力,为高质量完成决算工作奠定技能基础。
通过岗位实践与结构优化提升能力:应探索设立岗位轮训制度、交叉审核机制,提升财务人员对全流程业务的熟悉程度,增强统筹意识;同时,需重视人才结构优化,逐步实现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与制度改革方向的动态匹配,以人才能力的持续提升带动决算工作的系统优化,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二)优化财务信息系统功能
信息化水平直接决定了决算工作的效率,为适应政府会计制度双轨核算和财务报表复合编制的需求,财务信息系统应具备资产负债类核算、预算执行动态追踪、项目支出归集分析等功能;同时,实现预算、资产、绩效与财务数据的自动关联、分项汇总与逻辑校验,降低人为干预带来的失误风险,为决算工作提供高效的数据处理支撑。
系统应打破传统科目式账务处理的单一模式,建立基于事项驱动的账务处理流程,实现业务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处理;同时,系统也应推动单位内部各类信息平台之间的数据打通,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解决重复填报、手工整合等低效问题,提升数据处理的规范化水平。
(三)健全决算管理流程
规范科学的流程是保证决算编制质量稳定输出的重要保障,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健全“事前准备—事中控制—事后审核”一体化的决算管理流程体系,以此为决算编制工作提供系统框架。(1)在事前阶段,应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报送时限与口径要求,保证各类基础数据在来源、逻辑和结构上的一致性;(2)在事中阶段,应设置流程控制节点,对数据进行层层复核与交叉比对,防止账实不符、账表不一等问题的发生;(3)在事后阶段,应依托单位内控机制,设立独立的复核岗,对决算内容进行审计式检查,出具问题清单,实现全过程闭环管理。
提升流程执行力的保障措施:为提升流程的执行力,单位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文本,把工作要求固化为具体标准,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在编制完成后,应组织内部讲解、问题分析和经验总结,不断推动管理水平提升,逐步构建起以制度为基础、以流程为支撑、以质量为目标的决算工作运行机制。
(四)强化上级监管机制
为提升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决算编制的整体质量,财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制度解释的统一性。通过发布编报指引、典型问题答疑、案例解析通报等方式,增强基层单位对制度的理解深度,为规范决算编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 建立制度化监管机制,强化问题整改:应设立定期抽查、专项审查、交叉审核等制度化监管机制。对单位报送的决算数据开展逻辑校验、结构分析、历史趋势对比,及时发现错报、漏报、虚报等问题,形成整改反馈闭环,确保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2 注重信息公开,促进数据活用:在监管过程中,应注重信息公开,引导单位要把决算结果作为内部管理和对外展示的重要依据,促进数据“用起来”、报表“活起来”,充分发挥决算数据在提升单位管理水平、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的作用。
三、结语:
在政府会计制度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作为公共财政资源的承载主体,其决算编制质量关系到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也直接影响着公共服务效能的提升。制度的不断完善为财务工作提供了制度性保障,随着绩效管理理念的融入,决算工作也逐步发展为动态的信息整合与价值呈现的过程。未来,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重塑财务管理模式,如何在保障合规的基础上提升财务数据的管理价值,将成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程伟娜.政府会计准则制度视域下事业单位部门决算编制优化路径探讨[J].中国农业会计,2024,(20):67-69.
[2]江宝鑫.政府会计制度下高校决算报表编制思路与优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4(7):12-14.
[3]张玉洁.政府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决算编制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版,2023(3):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