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浅谈季节性环境变化对转辙机设备工电结合部性能影响及预防措施

作者

陈哲 陈定

陕西红柠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神木市 719300

关键词:转辙机;工电结合部;季节性变化;性能影响;预防措施;环境适应性;运维管理

引言

转辙机作为铁路信号系统的核心执行单元,其可靠动作直接关乎行车安全与效率。工电结合部作为机械传动与电气控制的关键接口,其性能稳定性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尤为显著。我国地域辽阔,四季分明,剧烈的季节性温度变化对露天或半露天环境下运行的转辙机构成持续挑战。高温炙烤、严寒冰冻等极端气候条件,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作用于工电结合部的材料、结构与接触界面,诱发各类隐患,亟待深入剖析其影响机理并制定系统性预防对策。

一、季节性温度变化对工电结合部的影响机理

昼夜更替与四季轮转带来的温度波动,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持续拨动着转辙机的精密结构。盛夏烈日下,金属部件因热胀冷缩产生细微形变— —不同材质的零件膨胀速度不一,原本严丝合缝的齿轮咬合处可能卡入肉眼难辨的缝隙,导致传动精度下降。电气触点表面的金属氧化如同缓慢生长的锈斑,使得电流通过的阻力悄然增加,严重时甚至引发信号传输中断。绝缘材料在高温炙烤下逐渐失去弹性,就像老化的橡胶管出现裂纹,其隔绝电流的能力随之削弱。润滑油脂在高温中变得稀薄,如同融化的黄油无法有效隔离摩擦表面,加速机械磨损。寒冬来临时,钢铁部件变得像脆弱的玻璃,微小震动都可能引发裂纹;零部件收缩导致的装配间隙扩大,让原本精准的机械配合变得松垮。低温下凝固的润滑剂如同胶水般粘稠,转辙机启动时需要耗费更多能量突破阻力。昼夜温差形成的冷凝水渗入设备内部,在严寒中冻结成冰晶,这些冰粒不仅阻碍机械运动,还会在融化时引发电路短路。

二、工电结合部应对季节性变化现存问题分析

当前设备设计往往只考虑常温环境下的理想状态,就像为四季如春的地区设计的服装难以适应极地严寒。材料选择时缺乏对温度极限的充分验证,某些塑料外壳在高温下软化变形,在低温中脆裂崩坏。机械结构设计时未预留足够的热胀冷缩空间,导致温度变化时部件相互挤压产生内应力。运维工作中,机械检修和电气调试常常各自为战,就像两名乐手演奏不同曲谱,难以形成协同效应。高温季节需要重点检查的触点氧化问题,可能被安排在常规机械保养周期之外,错过最佳维护时机。现有的监测设备只能捕捉突发故障,对于温度渐变引发的性能衰退缺乏预警能力,就像只能监测地震却无法预测山体滑坡。不同部门的数据系统互不联通,设备温度数据、机械参数和电气指标分散在多个平台,难以形成综合判断。

三、基于设备本体的适应性能提升措施

要让设备具备“冬暖夏凉”的自我调节能力,需要从材料革新和结构创新入手。在高温易损部位采用航天级的耐热合金,就像给设备穿上一层隔热服;低温区域使用特殊处理的复合材料,既能保持韧性又不易脆裂。重新设计机械部件的连接方式,仿照古代木匠的榫卯结构,预留可调节的伸缩缝隙,让零部件在温度变化时能够自由“呼吸”。电气触点镀上纳米级的贵金属涂层,如同给金属表面涂上防锈蜡,大幅延缓氧化进程。开发智能润滑系统,选用随温度自动调节粘度的新型润滑介质,酷暑时保持粘稠,寒冬时降低凝固点。在设备外壳加装相变储能材料,白天吸收热量延缓升温,夜间释放热量抵御寒冷,如同给设备装上天然空调。关键部位设置双层密封结构,外层阻隔雨雪风沙,内层吸附水汽,构建双重防护屏障。

四、强化运维协同管理与智能监测预警

建立跨专业的“气象+设备”联动机制,就像为设备配备专属天气预报员。开发智能巡检系统,在气温突破临界值时自动推送检查清单:高温预警触发触点清洁指令,寒潮来临前生成润滑剂更换提醒。搭建统一数据平台,将气象台的温度预报、现场传感器数据和设备运行参数编织成信息网络,通过人工智能分析温度变化与设备状态的关联规律。部署微型环境监测终端,像蜘蛛网般覆盖设备周边,实时捕捉温度、湿度、风速等 30 余项环境指标。开发预测性维护模型,通过分析历史数据预判未来两周的故障概率,在寒潮来临前完成关键部位加固,在酷暑到来前更新散热装置。

五、人员能力建设与综合应急处置保障

培养具备“环境感知力”的复合型维护团队是应对气候挑战的核心。人员培训需深度融合气象学与设备工程知识,使技术人员能像“设备天气预报员”般预判温度变化的影响轨迹。虚拟仿真系统应动态模拟 -40% 至 60C 的全温域设备响应,让维护者在虚拟环境中直观观察金属热胀冷缩导致的传动偏差与触点氧化进程。建立“季节适应性”实战课程,在模拟高低温舱内训练快速诊断与微调技能,如严寒下润滑黏度手感辨识、高温触点清洁手法等。动态应急预案库须按气象预警动态激活,春季聚焦温差凝露防护,夏季强化过热应急处理,冬季固化防冻除冰流程。构建“气候响应型”物资保障网络,在寒区储备低温韧性备件,热区预置高效散热模组,实现备件与环境风险图的智能匹配。开发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当传感器捕捉到异常温升或凝露趋势时,自动推送处置方案、备件定位及专家支持通道,形成“风险感知-预案匹配-资源调度-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使应急响应从被动补救转向主动拦截。

结论

季节性环境变化通过温度应力对转辙机工电结合部施加多维影响:高温诱发材料膨胀、触点氧化与润滑失效,低温导致脆性损伤、收缩变形及凝冻结冰。这些物理化学变化直接削弱机械传动精度、电气接触稳定性及机构动作可靠性,构成季节性故障根源。当前设备的环境适配性缺陷、运维协同断层及监测预警滞后,进一步放大了气候风险。为系统性应对挑战,需构建“四位一体”防御体系:设备本体强化是基石,通过耐候材料应用、宽温域润滑技术及智能结构设计提升环境鲁棒性;管理机制革新是关键,打破专业壁垒建立气候响应型协同运维规程,实现预防性干预;智能感知升级是突破口,依托多源数据融合与预测模型构建动态预警网络,变被动处置为主动防控;人才与应急支撑是保障,通过复合能力培训及场景化预案演练筑牢最后防线。该体系从技术、管理、数据、人力四维度形成闭环,既针对温度变化的即时物理效应,又根治运维体制的深层矛盾,最终实现工电结合部在全气候条件下的长效可靠运行,为铁路全天候安全运输提供底层支撑。

参考文献:

[1]张伟,李明辉,王振国.轨道交通信号设备环境适应性设计方法研究[J].铁道学报,2024,46(2):88-95.

[2]陈立,赵岩,周海涛.湿热-盐雾耦合场下金属电接触退化机制[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23,43(5):1021-1028.

[3]刘建平,孙启航,黄宇.风沙环境下机械传动系统磨粒磨损预测模型[J].摩擦学学报,2025,45(1):45-52.

[4]王强,杨帆,胡哲.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铁路信号设备智能监测系统[J].仪器仪表学报,2024,45(7):156-165.

[5]李敏,吴天昊.轨道交通设备全寿命周期环境适应性技术规范:TB/T3354-2023[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