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温度控制技术对裂缝防治效果研究
朱一男
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南通 226100
引言
大体积混凝土因水化热集中释放,易产生内外温差裂缝,影响结构安全性与耐久性。温度控制作为裂缝防治的核心手段,需通过材料优化、工艺调控与监测预警的协同作用实现。因此,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温度控制技术对裂缝防治效果的研究,已成为相关部门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温度控制技术对裂缝防治效果分析
1.1 材料选择与配合比优化对温控防裂的基础作用
大体积混凝土的材料特性直接影响水化热释放速率与温度应力发展,是温控防裂的源头控制环节。在水泥选用上,需优先采用水化热较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或粉煤灰硅酸盐水泥,通过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总量,同时利用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粉的“稀释效应”与“火山灰反应”,延缓水化放热峰值出现时间,缩小内外温差。配合比设计中,需合理控制水胶比与砂率,在保证混凝土强度与工作性的前提下,通过增加骨料用量减少水泥浆体占比,降低混凝土收缩潜能。此外,掺入适量缓凝型减水剂可延长初凝时间,避免浇筑过程中因初凝过快产生的冷缝,同时减少拌合用水量,间接降低水化热。材料选择与配合比的协同优化,能从根本上减弱温度应力的产生基础,为后续温控措施奠定良好基础。
1.2 浇筑工艺调控对温度场分布的直接影响
浇筑工艺的科学性是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均匀性、减少温度梯度的关键。分层分块浇筑通过将大体积混凝土划分为若干独立浇筑单元,降低单次浇筑厚度与体积,使水化热分散释放,避免热量集中积聚。分层厚度需结合混凝土初凝时间与浇筑速度确定,确保上层混凝土浇筑时下层混凝土未初凝,形成整体结构的同时减少层间温差。推移式连续浇筑工艺通过控制浇筑间歇时间,避免因浇筑中断产生的冷缝,同时利用混凝土的塑性阶段特性,通过振捣使骨料分布均匀,减少内部空隙,降低温度应力集中风险。此外,浇筑过程中需严格控制入模温度,通过对骨料预冷、拌合水降温等措施,将入模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避免外部高温环境加剧内部温度升高,从施工环节减少温度应力的叠加效应。
1.3 养护措施对温度梯度与湿度保持的调控效果
养护措施通过维持混凝土表面温度与湿度,减少内外温差与干缩应力,是防止表面裂缝产生的核心环节。保温养护采用覆盖保温材料如塑料薄膜、阻燃棉被等,减少混凝土表面热量散失,缩小表面与内部的温差,避免因温度骤降产生的表面裂缝。保温层厚度需根据环境温度与混凝土内部温度计算确定,确保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差控制在规范允许范围内。保湿养护通过持续洒水或覆盖保湿布,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防止因水分过快蒸发产生干缩裂缝,同时为水泥水化提供充足水分,促进强度增长与体积稳定。养护时间需根据混凝土强度发展情况确定,一般不少于 14 天,确保在温度应力最活跃的阶段持续发挥调控作用,使混凝土具备足够的抗裂能力。
1.4 温度监测与动态调控的实时防裂保障
温度监测与动态调控通过实时掌握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及时调整温控措施,实现裂缝的主动预防。预埋温度传感器可实时采集混凝土内部不同深度与表面的温度数据,通过数据传输系统形成温度变化曲线,为判断温度应力发展趋势提供依据。当监测到内外温差接近规范限值时,需及时采取加强保温或启动冷却系统等措施,如通过预埋冷却水管通入循环冷水,强制降低内部温度,缩小温差。动态调控还需结合环境因素,在高温季节适当延长保温时间,在低温季节增加表面加热措施,避免环境温度剧烈变化对混凝土温度场的干扰。温度监测与动态调控的结合,使温控措施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预防,显著提升裂缝防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2.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温度控制技术的裂缝防治策略
2.1 开展基于材料优化的温控防裂
材料优化需从源头控制水化热总量与释放速率,通过科学选型与配比设计减少温度应力。在水泥品种选择上,可以优先采用水化热较低的类型,并按比例掺入矿物掺合料,利用其活性效应与稀释作用降低水泥用量,延缓放热峰值出现时间。例如:通过调整掺合料比例,可使混凝土水化热峰值降低,减缓温度上升速度。配合比设计中,则要控制水胶比并增加骨料用量,减少水泥浆体占比以降低收缩性,同时掺入功能性外加剂延长初凝时间,避免浇筑冷缝。这种材料协同优化方式,能从根本上减弱温度应力产生的物质基础,为后续温控措施创造有利条件。
2.2 强化浇筑工艺调控的裂缝预防
浇筑工艺调控通过合理组织施工流程,控制温度场分布与应力集中。相关部门可以采用分层分块浇筑方式,将整体结构划分为若干单元,控制单次浇筑厚度与体积,使水化热分散释放,避免热量积聚。比如,根据混凝土凝结特性确定分层厚度,确保层间结合紧密且温差在合理范围。另外,浇筑过程中还可以控制入模温度,通过对原材料预处理降低初始温度,同时采用连续推移式浇筑减少间歇时间,配合机械振捣确保密实性,以此有效减少内外温差与层间温差,降低温度应力引发裂缝的风险。
2.3 实施养护阶段的温湿度协同控制
养护阶段需通过保温与保湿措施的协同作用,维持混凝土表面温度与湿度稳定。保温养护采用覆盖材料减少表面散热,根据环境温度与内部温度计算保温层厚度,缩小内外温差,例如在低温环境下增加保温层厚度,避免表面温度骤降。保湿养护通过持续补水或覆盖保湿材料,防止表面失水过快产生干缩裂缝,同时为水泥水化提供充足水分,促进强度增长。合理延长养护时间,确保在温度应力活跃期内持续发挥保护作用,这种温湿度协同控制方式,能有效抑制表面裂缝与深层裂缝的产生。
2.4 加强动态监测与应急调控的主动防裂
动态监测与应急调控需建立实时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温度变化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在混凝土内部与表面布设监测点,实时采集温度数据并绘制变化曲线,当内外温差接近限值时,启动应急调控措施。例如,通过预埋管路通入循环介质调节内部温度,或调整保温层厚度控制表面散热速度。同时结合环境因素变化,灵活调整养护方案,在极端天气时强化防护措施。这种主动监测与动态调控相结合的方式,能将温度应力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实现裂缝的提前预防与有效控制。
总而言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防治中,温度控制技术的系统性应用是保障结构耐久性的核心。材料优化奠定温控基础,浇筑工艺调控温度场分布,养护措施维持温湿度平衡,动态监测实现风险前置防控,四者协同形成全流程防裂体系,显著降低裂缝发生率。未来需深化智能温控与新型材料的融合,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温度场预测精度,结合工程实际优化技术参数。持续探索绿色环保的温控路径,将裂缝防治与可持续施工理念结合,为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科学的技术支撑,推动混凝土工程质量实现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军林.房地产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施工技术[J].居舍,2023,(35):59-61+98.
[2]刘豫.水电站大坝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裂缝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D].中南大学,2023.
[3]王小兵.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及温度裂缝施工控制技术[J].工程与建设,2022,36(05):1430-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