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双碳目标下建筑业绿色转型的成本效益分析与政策路径

作者

张晓燕

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 271610

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彰显大国责任。建筑业作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大户”,其绿色低碳发展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然而,绿色转型涉及复杂的技术替代、产业链重塑与制度重构,面临显著的成本约束与路径依赖挑战。因此,科学解析转型成本效益结构,设计适配政策体系,对破解转型阻力、激活市场动力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构建建筑业绿色转型的成本效益分析框架,并据此提出多层次政策路径,为行业低碳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一、建筑业碳排放现状与转型紧迫性

建筑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占全球总量近四成,涵盖建材生产、施工建造、建筑运行及废弃拆除等环节。我国城镇化持续推进带来巨大新建与改造需求,传统粗放模式导致资源消耗高、环境压力大,尤其钢铁、水泥等高碳建材依赖加剧了转型的结构性矛盾。双碳目标设定明确时间表,不仅要求新建建筑全面执行超低能耗标准,更倒逼存量建筑节能改造加速落地。国际碳关税机制逐步成形进一步挤压高碳建筑产品出口空间,绿色转型已从环境责任升维至全球竞争的战略要素。当前行业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短期成本压力与长期生存危机的博弈亟需通过系统性变革破局,构建以低碳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新生态成为唯一可行路径。

二、绿色转型的多维成本构成解析

建筑业绿色转型成本呈现复杂性、长期性与前置性特征。初期投入集中于技术升级成本,涉及低碳建材规模化替代引发的溢价支出,例如绿色混凝土与再生骨料的采购成本较传统材料上浮约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三十;高效节能设备如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的安装调试费用;以及智能建造技术引进所需的软硬件投入与人员操作培训费用。制度适应成本表现为企业为满足新颁布的绿色设计施工标准而重构管理体系产生的组织成本,对接国际绿色认证体系产生的第三方服务费用,以及覆盖设计、施工、监理全链条的专业人才技能再培训投入。供应链重构成本则包括低碳建材区域性供应网络建设的基础设施投资,旧有高碳设备提前淘汰的资产减值损失,以及供应链稳定性波动引发的应急成本储备。值得注意的是,技术迭代周期压缩导致的设备无形损耗风险,和消费者对绿色建筑支付意愿的不确定性,共同构成影响投资回报测算的关键隐性成本。

三、绿色转型的综合效益体系剖析

绿色转型的效益远超单一环境维度,形成经济、生态、社会协同增益体系。经济效益层面,长期运营成本节约体现为建筑节能改造带来的能源费用阶梯式下降,以寒冷地区公共建筑为例,围护结构改造可实现采暖能耗降低百分之四十以上;绿色资产溢价反映在 LEED 或绿标认证建筑较同类普通建筑租金溢价可达百分之十五,销售价格提升约百分之十;产业链升级效益则驱动绿色建材研发制造、建筑光伏集成、智能运维服务等新兴市场扩张,创造千亿级产业增长极。环境效益直接表现为建筑材料开采加工的隐含碳削减,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带来的运行碳减排,以及建筑垃圾资源化率提升对填埋压力的缓解。社会效益更具深远价值,健康建筑标准推广显著改善室内空气质量与热舒适度,降低呼吸道疾病发生率;绿色施工技术减少工地扬尘噪声污染,提升周边社区宜居性;转型衍生的新兴职业需求促进劳动力结构高端化,为传统建筑工人提供技能跃迁通道。

四、转型面临的系统性障碍识别

建筑业绿色转型在实践中遭遇多重梗阻。技术瓶颈突出表现为部分关键低碳建材如低碳水泥的工业化量产技术尚未突破成本临界点,适用于高层建筑的装配式钢结构防火防腐技术存在可靠性短板,既有历史建筑绿色改造面临结构加固与节能性能平衡的技术难题。市场机制失灵体现为绿色建筑的正外部性未能通过价格机制充分转化,消费者对增量成本的敏感度远高于长期节能收益认知,导致市场需求端拉动乏力;碳排放成本内部化进程迟缓,建材碳足迹核算标准缺失使碳交易机制难以覆盖上游供应链;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缺乏针对中小建筑企业的信用增级工具,使转型融资成本居高不下。认知与能力缺口反映在企业决策层对绿色转型的战略价值评估偏重短期财务指标,忽视政策合规风险与碳资产贬值风险;施工现场缺乏掌握 BIM 建模、能源模拟等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制约技术落地效率。制度环境短板在于地方性绿色建筑标准与国家标准存在技术参数冲突,监管部门对建筑运行阶段能耗数据核查能力不足,住建、发改、环保部门的政策协同存在执行层级落差。

五、驱动绿色转型的系统性政策路径

破解转型障碍需构建多层次、协同发力的政策工具箱。在规制约束维度,应加快建立覆盖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运行、拆除回收全过程的碳计量国家标准,对新建公共建筑实行碳排放限额设计,并将绿色建筑等级作为土地出让前置条件,依托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实施动态监管。经济激励体系需深化建筑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配额分配方案设计,对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扩大绿色建筑性能责任保险覆盖面,通过风险共担机制降低金融机构放贷门槛;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支持保障性住房绿色化改造,形成公共投资示范效应。技术创新驱动层面,设立国家建筑碳中和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突破固碳混凝土、建筑光伏一体化组件效率提升、柔性用能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建立区域性绿色建筑技术超市,提供技术选型咨询与全生命周期成本模拟服务;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强制应用不少于百分之三十的绿色创新技术。能力建设机制应推动高等院校开设建筑低碳技术微专业,将绿色施工技术纳入注册建造师继续教育必修模块;建立建筑碳足迹信息披露平台,通过行业白名单制度引导市场选择;支持行业协会制定绿色供应链评价指南,倒逼建材供应商实施碳减排行动。

结论

建筑业绿色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战略支点。研究表明,转型虽面临技术升级、供应链重构带来的多维成本压力,但其创造的长期综合效益显著超越短期投入:经济维度体现为运营成本节约与绿色资产溢价,生态维度实现全周期碳减排,社会维度则提升健康福祉与就业质量。当前障碍集中于技术成熟度不足、市场机制缺位及制度协同薄弱。破解困局需构建“规制-市场-技术-能力”四维政策体系:通过强制性碳限额与绿色标准强化约束力,依托碳交易与绿色金融实现成本内部化,加速低碳技术研发转化,并完善人才培养与公众参与机制。唯有系统性政策干预与市场主体协同发力,方能推动建筑业从高碳依赖向绿色低碳范式跃迁,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孙俊玲.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措施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03):115-116.

[2]高威,宣云干.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分析[J].江苏建筑,2024,(01):148-150.

[3]司凯,邱栋,张新,苏火金.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与效益分析[J].海峡科学,2024,(01):102-108.

[4]刘晓允,郭亚甫,王鑫,魏峰.绿色建筑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效益分析与决策支持[J].绿色建造与智能建筑,2023,(11):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