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大单元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实践研究

作者

于娜

吉林省孤儿职业学校 130017

数学不仅是课本中的公式,更是打开现实世界的钥匙!这个春天,五年级学生们化身“几何探险家”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大单元探究之旅。基于 2022 年版数学新课标,站在跨单元的视角 ,本文以北师大版数学五年下册二、四单元“长方体(一)”和“长方体(二)”为例,依托具有真实性、事件性的活动群,开展“动手玩数学,实践促思维”4 个数学微项目活动。围绕正方体开展了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种类和“拉绳正方体”的制作活动;围绕长方体开展制作长方体模型活动。通过任务引领、问题驱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操作等活动,实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化。结合生活实际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互动,最后总结设计思维导图,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实现从“知识学习”到“素养生长”的跨越。

实践目标:

经历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基础上,探寻正方体的全部展开形式。

在想象和操作中,尝试制作简单的“拉绳正方体”,体验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构建。渗透转化思想。借助生活素材,搭建长方体模型,体验立体图形的特点,实现我会动手做。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

活动一

核心问题一:正方体有多少种展开图?

学习准备:磁力片,彩笔

活动 1:利用手中的磁力片搭建正方体,逐步拆解正方体,并记录出展开图。争取做到不重复,尽量多的得到展开图。

活动 2:根据项目任务单,对各型号的展开图进行绘制。

正方体有 6 个面,12 条棱,当沿着某条棱将正方体剪开,可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形,很显然,展开图形不是唯一的,但也不是无限的,观察以下展开图,他能折叠成一个正方体吗?如果能,在括号里打“√”并用相同颜色涂出相对的面。如果不能,在括号里说明理由。

评价 1

活动 1:磁力正方体展开是是学生思维火花的一次美好碰撞,一人操作,一人记录,一人辅助。三人一组。然后轮换操作

活动 2:先研判,在绘制展开图,根据分类进行归纳总结展开图的种类。最终呈现全部展开图形;对于颜色的选择也体现相对的免得特点。

活动二《我是小小设计师》

数学学习是纸上谈兵吗?显然是否定的。那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制作长方体模型的快乐吧,然后分享一下你成功的经验。

1.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

2.测算长方体的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

制作用具:塑料吸管,超轻粘土,卡纸,刻度尺,剪刀。

数学公式:长方体棱长总和 (长 + 宽+高) ×4 长方体表面积 长 × 宽 ×2+ 长 × 高 ×2+ 宽 × 高 ×2 长方体体积 长 × 宽 × 高

活动步骤:1、选择 3 组不同的长度的吸管。

2、利用超轻黏土进行连接各个部分

3、计算棱长和,体积,表面积

评价 2

制作长方体框架,稳定性如何?

综合练习棱长、表面积、体积。度量知识的融合。孩子们通过动手拼搭、数据记录和逻辑推理,有的负责规划长、宽、高,有的专注拼搭,有的记录数据,揭开了公式后面的秘密。

3.对长方体进行美学设计活动三 我是小小发明家制作一个“拉绳正方体”

活动步骤:

1、选择一种展开图,绘制在卡纸上。

2、剪刀裁剪,设计打孔位置

3、穿线,固定

评价 3

1.每种展开图都能做成拉绳正方体吗?

绘制展开图不够精准,如何改进?活动四 我是小小测算师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类似于鸡蛋、石头等这些不规则的物体,那么如何去测量这些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呢?”带着这一驱动性问题,孩子们课前先依照预学单,通过 AI 工具(DS、豆包)进行了资料的查询和收集,初步了解了“排水法”。同学们进行了跨学科融合的科学实验,孩子们化身“小小科学家”,小组合作,分工明确,用一杯水、一个量筒利用排水法破解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之谜,并通过数学计算公式亲自验证了排水法的正确率,在跨学科实践中真实的感受“数学即生活”的魅力。

学习成果形式:

1.展示正方体展开图

使用效果与反思

(一)多元整合,打单员作业助力素养发展

① 尝试“长作业”设计

2022 版课标在“综合与实践”模块的“学习提示”中指出:主题活动的设计提倡多学时的长程学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本次的《长方体与正方体》,我们通过课后项目化实践作业的形式进行,有效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质疑思考、创新思维等能力,“量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反复体验、不断修正的过程,通过前期长线作业的实践浸润,学生自发地感受到要去探究正方体长方体知识秘密的重要性。再通过后期课堂的深耕,使长线活动助力长线思考,指向学生长远发展。

② 尝试“多单元”整合

大单元作业的设计不能仅仅着眼于单学科知识的渗透,应该把多学科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更能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因此项目设计中,应该创设一个多学科共促的真实情景。让学生经历选材、估计大小、动手操作等环节,不仅巩固了数学和科学的相关知识,还有效提升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完成真实任务的能力。

③ 时间安排应更加灵活

大单元作业放在数学活动课进行,由于时间关系每组只选择了一种,体验种类和数量不够;其次,教师因为要记录每个小组的过程,因为此不能使全班活动同时进行,浪费时间较多。可以允许学生带上电子设备,自主记录,或者将课堂延伸至课外,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实验和记录,则效率更高、效果更佳。

通过为期 2 周的大单元实践,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立体图形的基础知识,更形成了"观察-抽象-建模-验证-应用"的思维闭环。这种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使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为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训练“解题机器”,而是培养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之美、用数学创造更好生活的人。这种能力,将伴随他们穿越未来的未知,成为终身受用的思维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