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邱雄伟
信宜市林业事务中心
前言
当前,我国正在极力推进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战略为全国各地的林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从宏观层面上来看,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不仅是要守住各地的生态底线,更重要的是提升各地的生态质量,进而实现当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信宜市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深入剖析,总结了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提出以下观点。
一、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与挑战
(一)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性失衡与质量瓶颈
根据相关调查,信宜市个别区域的森林结构存在显著的同质化倾向,其林分结构单一,人工林与纯林占据主导地位,导致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生态系统稳定性差,且长期种植单一的树种会导致当地土壤养分失衡,并且单一的树种无法为原环境内的珍稀物种提供需要的特定生存环境,导致天然种群的进一步没落[1]。
(二)传统林业与新兴业态之间的矛盾凸显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对森林资源的需求已从单一的木材获取,转向了生态旅游等多重价值索取的方向[2]。但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增加了压力。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对生态造成了不良干扰。此外,同步发展的林下经济也存在着潜在的生态风险。
(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的机制性障碍
新一轮的集体林权制度在推行的过程中,受到传统集体林权制度的观念影响,个别区域推行缓慢且大量的林地资源被限制或者利用率低下,同时林权流转市场的不健全,也进一步限制了当地的林业发展。此外,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核算、市场交易机制的缺失以及绿色金融支持体系的不健全,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业产业的升级与发展[3]。
二、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一)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针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性失衡与质量瓶颈的问题,须系统性地优化林分结构,大力推行林分改造与结构优化,逐步引入多样化的树种,促使当地林业区域有计划地向混交林演变,进而改善土壤质量,增强森林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在新增造林和基础设施的绿化区域,须坚守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先选用既有生态价值又有经济价值与景观价值的乡土树种,避免单一化树种的重蹈覆辙。同时,应科学实施森林抚育,进而加速中幼龄林的成长。相关部门须制定详细的森林抚育规划,并提供技术指导与资金支持,引导林农与相关经济主体对其中幼龄林进行科学的抚育间伐,进一步促进林木的快速生长,缩短树木成材周期。除此之外,应建立保护区与迁地保育的生物多样性守护网络,针对珍稀物种采取更主动与更系统的保护措施。一方面,要对现有的珍稀植物集中分布地区建立保护区,实施严格的封禁保护,以此减少人为干扰。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相关科研团队的合作,对极度濒危或者存在生境退化严重的物种,进行迁地保护与人工繁育等研究,以此扩大其种群数量,逐步缓解其濒危状态。通过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增强森林碳汇能力,有助于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绿色力量。
(二)实现保护利用双赢,创新生态融合的发展新模式
针对传统林业与新兴业态之间的矛盾凸显问题,可推行规划与控制并存的生态旅游机制,由当地政府组织,并联合相关部门,编制专项的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旅客禁止进入核心保护区、限制活动的生态缓冲区以及游客可以休息的体验区,并大力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预约制与限流制,将游客的数量控制在当地生态承载范围之内。同时,打造国有林场引领,外加社会资本参与的森林康养基地。可利用信宜市当地优质的大雾岭林场与厚元林场等国有林场资源,由国有林场提供核心资源与生态基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有实力且有理念的社会资本进行专业的开发与运营,以此唤醒国有林场资产的活力,并带动周边集体林地的协同发展,提供就业岗位,实现生态产品的高质量转化。此外,可将信宜市已经开始探索打造的全长约 40 公里的沿云茂高速农文旅融合带,这一具有前瞻性的模式进行复制与推广,将主要干线与沿线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特色古村落等具有景观价值的区域连接起来,形成绿美经济走廊,并根据资源特色发展不同主题的商业业态,形成差异化且具有互补性的旅游产业体系,以此提升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
(三)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针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的机制性障碍问题,应深化林权制度的改革,激活林地经营权的流转。发挥市、镇、村三级林长制的作用,使各级林长不再仅负责当地森林资源的保护,还要负责当地森林资源的利用。在此基础上,在镇一级建立或者完善林权流转服务中心,提供相关流程的咨询与评估等一站式服务,通过干部带头、大户示范以及宣传引导等方式,向当地林农讲解清楚林地流转的好处,打消其固有思想的顾虑,为发展林业适度规模化经营创造前提条件。同时,积极探索生态补偿的市场化与多元化,让当地的生态价值变现,从单纯依靠政府纵向财政转移支付,转向更多依靠市场化与多元化的横向补偿机制。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碳普惠与碳交易市场,组织专业力量对信宜市符合条件的林地进行碳汇项目的开发,测算核证可交易的碳汇量,将其打包在省级或者国家级交易平台挂牌出售,为大湾区有碳中和需求的企业或者个人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并尽力基于流域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根据信宜市在上游水涵养方面的贡献,由下游支付一定的生态补偿金,以此体现生态服务的市场价值。此外,还可以发展森林保险,为林业经营者抵御自然灾害风险提供基础保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绿色金融支持闭环。
三、结论
综上所述,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生态与经济的协同难题,而优化生态系统结构、创新生态融合模式、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是推动其发展的新路径。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持续的且复杂的项目,需要科学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统筹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创新生态融合发展新模式,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做到生态安全与产业升级的双赢,从而为核心生态区探索出一条兼顾生态承载与区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贺瑜,邵超峰,周海林,等.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稀缺性类型”转变的现象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12):7.
[2]宋维明.关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必然性与路径的思考[J].林业经济,2020(1):6.
[3]黄雨.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机理,效应与路径研究[J].现代农业,2023,48(6):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