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一般预防区如何做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

作者

程鸿

信宜市林业事务中心

前言

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引起的,并对松科植物具有毁灭性打击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自 1982 年起,该病害在我国南京中山陵地区首次发现以来,已经快速扩散至十多个省份,造成了受害地区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基于此,本文通过对信宜市现状进行深度剖析,归纳了该地区当前防控工作中面临的难题与挑战,总结了一套具有前瞻性且可操作性高的综合预防体系,并提出以下观点。

一、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面临的难题

(一)区域联防存在的壁垒

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中的一大防控难点在于区域联防的壁垒[1]。尽管相邻区域面临的风险与病害相同,但在行政区域的分割下,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防控工作的碎片化。同时,各地区的疫情信息流通的及时性与防控治理标准化手段,以及应急处置的系统性上呈现着差异化,使得区域联防之间难以形成无缝隙的防控合力。

(二)生态防御能力的不足

疫情防控不仅要从外部入手,还要从区域内部的生态系统入手[2]。预防区内单一的植被物种会导致该地区对特定的病虫害抵抗能力较弱,而大面积单一林种的生物多样性低且食物链单一,无法形成强有力的自我防御能力。此外,脆弱单一的林分结构有着极高的发病风险,且一旦发病将面临大面积以及天价的治理成本。

(三)监测预警体系的短板

现阶段大部分预防区还采用传统的监测方式,完全依赖于人工的巡查模式,不仅人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而且易产生监测盲区与死角,对树木疫情发病初期的检测能力不足。此外,当前的预防区对新一代技术的应用深度与应用范围不足,监测预警体系存在一定的短板,从而极易错失疫情初期的黄金治理时间[3]。

二、一般预防区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的优化措施

(一)强化区域协同,构建外防输入的立体防线

对于信宜市这样在地理环境上,呈现被多个已知疫区或者高风险区高度包围的预防区,其最直接且最紧迫的威胁来自外部。为此,要有效应对外部疫情输入的风险,在其行政边界上建立起一道物理与制度上的防控线,其核心在于强化检疫执法与深化区域协同。可针对进入信宜市的所有主要交通干道,特别是已知疫区与高风险区连接的高速公路、国省道入口等通道,设立木材检疫检查站。并在天牛等作为传播疫情媒介的飞行昆虫活跃期和物流高峰期,实行常态化或者季节性强化的病虫害检查值守,对所有运输的松科植物以及其制品的车辆进行严格的检查,以确保不放任任何一个携带病虫害的木材或者木制品进入预防区。同时,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由相关部门进行组织,联合周围近距离已知疫区与高风险区等相关部门进行常态化的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并建立跨区域的疫情信息通报平台,定期互通疫情消息,以确保疫情信息的高效流通。还须定期开展跨区域的联合执法行动,共同打击跨界非法调运疫木的行为,加大疫情执法力度,形成全链条追查的执法形式,以此有效遏制松材线虫病的传播。此外,应定期举办联防会议或者相关培训活动,统一预防步调,交流成功经验与失败案例,共同提升大面积区域的整体防控水平。

(二)提升森林韧性,实施内强生态的优化工程

除外部影响因素外,提升区域内部生态系统自身的抗疫能力也不容忽视。信宜全市森林面积 315.85 万亩,其中马尾松(广东松)纯林面积 126.3万亩,占森林面积的 39.98% ,这在森林的生态学上构成了巨大的病害风险,而降低区域内部病害风险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森林结构。为此,应制定科学的松林改造规划,由相关部门进行组织,联合林业科研相关机构在全面评估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制定森林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规划,明确森林结构的改造目标、改造区域、改造时间与改造技术路线,将松林改造与国土绿化、高质量水源林建设以及森林抚育等现有林业工程项目紧密结合,以此争取政策上与资金上的支持。同时,借鉴松林改造成功的省份,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的条件与林分情况,采取多样化的改造措施。对于密度较大的纯林区域,进行择优间伐后补植防火抗病的林种,逐步形成多样化的混交林结构。对于部分成熟的松树人工林,可采取小面积的带状或者块状采伐,并更新新品种的混交林,形成不同林种的分类,以此有效阻断病害的连续传播路径。对于已有少量混交林区域,可采用封山育林等措施,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用以加速混交林的演替进程。通过提升森林韧性,实施内强生态的优化工程,不仅可以增强森林自身的防御能力,还能有效抵御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的入侵。

(三)实现早期预警,健全全方位的智能化系统

要想实现病虫害疫情的早期发现、早期预警、早期干预,就要用现代化科技赋能于检测系统,构建一个覆盖森林全方面且响应速度灵敏的智能化监测系统。在推广全方面监测技术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卫星遥感普查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每年定期购买或者利用公益性的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对全市的森林区域进行宏观的普查,并利用植被指数的数值变化等,初步筛选出存在异常情况区域;二是无人机精准巡查技术,针对卫星遥感筛查出来的异常区域或者交通干线沿线、自然保护区以及古松树周边等重点区域进行常态化的无人机巡查,利用无人机获得高精度影像,识别生长异常的区域,并进行精准定位;三是地面人员的精准核查,根据卫星与无人机发现的生长异常区域,通过内部的信息流通渠道一键下发至对应片区的护林员,使护林员能够根据准确的导航前往现场进行人工核查与取样,以此形成对森林区域全方位且高效率的闭环工作流程。此外,还可以对区域内的森林实施网格化的精细管理,将全市的林地划分为若干个管理网格,建立从网格员到乡镇林业站,再到市林业局的三级联动监测责任体系,将检测任务、巡护路线以及报告等要求进行具体规划,并与护林员的绩效考核挂钩,以确保森林区域的每一块区域都有人管理。

三、结论

综上所述,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森林生态安全难题,而构建外防输入、内强生态、科技赋能的综合防控体系是推动一般预防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优化措施。一般防控区的防控体系建成与完善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打破区域联防存在壁垒,弥补生态防御能力的不足,补全监测预警体系的短板,只有形成人工防御与技术防御、外部阻断与内部加强的治理思路,才能有效遏制疫情的扩散,从而高效推动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钟景辉.厦漳泉松材线虫病联防联控机制见成效[J].福建林业,2021

[2]呼木吉勒图.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J].中国林业产业,2024(6):82-83.

[3]彭大庆.建立森林有害生物预警监测系统“编织”病虫害防治信息网[J].中国林业产业,2023(7):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