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山地光伏电站项目施工管理对策研究

作者

徐立智

国家电投集团云南国际电力投资有限公司滇东区域分公司 云南 昆明 655000

1 山地光伏发展模式及技术原理

1.1 山地光伏概述与发展意义

山地光伏的意义是利用山区环境中充足的太阳辐射能,利用光伏发电技术,将太阳能变为电能来满足山区地区的供电需求。它可以有效地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减少山区的贫困程度,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改善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山地光伏的发展模式有分布式型和集中型之分。山地光伏建设的技术主要涉及太阳能电池板、逆变器器、控制器和升压设备等方面。

1.2 山地环境对光伏电站施工的主要挑战

由于山地的特殊性,山地环境下施工难度大,只要包含地形地貌坡度、起伏、沟壑对场地平整、道路修建、设备运输、材料转运、组件布局、基础施工的困难;

岩石分布、土壤承载力、地质灾害风险(滑坡、泥石流)对基础选型和安全施工的影响;高海拔、温差大、强风、雨雾、雷暴对设备选型、施工安全、进度的影响;生态环保、植被保护、水土保持要求对施工方案的限制;交通可达性、偏远地区大型设备、长构件运输的困难;光伏系统构成(组件、支架、基础、电缆、逆变器、汇流等)的特殊要求和安装难点等方面。

2 山地光伏电站项目施工管理对策

光伏发电项目的不断增多,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缓解传统能源供给压力。山地光伏电站项目虽然能够充分利用闲置荒地,有效控制建设成本,但存在设计不精准、施工难、物资转运困难等问题,难以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所以,必须充分利用项目管理理论,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提高施工管理方法。

2.1 强化施工阶段的准备管理

山地光伏电站施工阶段的准备工作包括团队组建、场地清理、道路建设、材料采购和保管。项目经理需根据工程规模和复杂度组建合适的团队,团队具有山地光伏施工的经验,团队成员包括技术工程师、安全员、质量检查员及施工人员等,需要明确每个团队成员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并确保其已接受必要的安全和技术培训,能够熟练操作各种施工设备和工具。深化场地勘察和规划,利用GIS、无人机航测等技术进行精细化场地堪测,明确难点区域,指导道路设计和场地分区规划,并且清理施工场地的杂草和障碍物,确保场地平整,便于大型机械设备的顺利进入和作业。施工道路的建设是首要任务,明确山地道路的标准(宽度、坡度、转弯半径、会车点设置、排水等)必须确保所有运输车辆能够顺利到达施工现场,尤其是偏远且地形复杂的区域。光伏电站相关材料的采购是施工阶段准备工作的关键部分。根据材料需求单和施工计划,采购团队需提前购买光伏组件、光伏支架、电缆、逆变器及其他电气设备或配件。采购过程中,所有材料必须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以确保材料的可靠性和性能符合设计要求。此外,材料的运输同样重要。对于光伏组件和其他易损材料,需特别注意包装和装载方式,防止其在运输过程中被损坏。根据施工现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和路线,以减少运输成本和时间。在材料到达现场后,需由专人负责检查材料的数量和质量,并按照施工计划进行妥善存储,防止材料受潮、损坏或被盗。

2.2 提高管理实施规划质量

山地光伏电站项目施工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文件执行。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是在开工之前由施工项目经理组织编制并报企业管理层审批的工程项目管理文件,也是具体施工组织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所以,必须保证项目管理实施规划文件的编制质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以及项目设计方案、勘察报告、合同文件、工程量清单等主要资料,完成项目概况、组织机构、平面布置、施工方案、进度计划、物资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信息管理、环保管理等方面工作,保证施工阶段管理脉络清晰,明确各项工作的核心目标和管理方案,根据实际情况优化管理流程,解决管理重难点问题。由于山地光伏电站项目建设周期较短,存在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编制应付检查、敷衍了事、照搬照抄等问题,没有体现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具体施工管理工作中难以发挥实质性作用,所以,必须针对山地光伏电站项目的特点和现场条件,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分析研究,将施工阶段管理理论与标准化应用融入其中,实现技术方案与管理理论的全面落地,山地项目尤其需要“一项目一策”。除了运用传统编制方法,还可以积极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深化BIM/GIS技术应用,不仅要用于场地建模和施工模拟,更要结合山地地形进行土方平衡优化、设备进场路径模拟、材料堆放规划、管线综合排布等,提前发现冲突,优化方案,避免因变更、返工导致施工质量管理不受控,满足高质量、高效率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的要求。

2.3 注重技术创新克服施工困难

重视技术创新,借助三维、3S等先进技术,加强对支架基础设计的创新优化,针对山地光伏电站建设所面临的技术难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确保山地光伏电站工程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首先,推进数字化设计平台的应用,实现快速、精准的阴影分析和间距优化。在目前由于新技术的实施,柔性支架系统技术相对成熟,在山地陡坡、不规则地形中的应用优势明显,通过对山地坡向及坡度相关指标参数进行仔细的分析,实现相关的量化计算,然后在对光伏组件布局间距优化设计,不仅可以提升光伏阵列布局工作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占地面积。其次,选用钻孔锚杆灌注桩基础技术。山地地形较为复杂,采用常规履带式钻孔设备,无法将其性能充分体现出来,一般都是基于人工操作来实现,这样就会导致支架及支架基础建设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关部门可以采用小型化、模块化、山地专用施工机械的应用(如小型挖掘机、爬山虎运输车、便携式吊装设备)。在满足山地地貌特征的前提下,保证了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2.4 设置联络网,加强项目进度管理

光伏场区地块多且分散,涉及分包数量多且管理水平不均衡,而总承包方管理人员有限,很难对各分包方进行有效管理。公司可以制定奖惩制度,强化分包管理,对能力较差的分包方进行惩罚或者清退,对表现较好的分包方实行表扬或者奖励,并且增加准入审核(考察山地施工经验)、过程考核、资源协调支持(帮助能力弱的分包解决运输、技术问题);在每个地块设置业主联络员、总包联络员、分包联络员,加强各参建方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使各参建方更好地了解施工现场的情况。公司通过设置专项联络人,加强过程管理,精准掌握各个分包的工程管理重点的解决措施,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如项目管理软件、APP)实现信息共享、问题跟踪、指令下达。在工程进度管理的过程中,会出现工期紧张的问题。要做到材料供应计划与施工进度的强关联,分析山地物流瓶颈,制定可靠的供应保障方案(提前备料、多点仓储、备用运输路线)。避免“人海战术”的盲目性。通过借鉴其他项目团队的管理经验,并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公司通过实行倒排工期计划及增加熟练工种两个举措解决工期紧张的问题,同时构建完善的进度管理体系,管控现场施工进度。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与责任制。

并且针对山地特点制定专项安全方案(如高边坡作业、临边防护、雷雨大风天气应对、林区防火)。

3 结束语

山地光伏电站项目施工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升,需要加强工程施工管理的强化及优化,因此,在项目施工建设中,要加强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管理制度和标准,加大项目施工管理中的质量管理及技术管理力度,从而实现山地光伏电站项目施工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根本性提升,推动山地光伏电站项目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周伟.新时期光伏电站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优化策略分析[J].中国民商,2021(1):117-118.

[2]高天宇.新能源光伏发电站项目建设管理优化策略研究[J].光源与照明,2022(11):71-73.

[3] 国家能源局. 山地光伏发电工程设计规范: NB/T 10187-2019[S].北京: 中国电力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