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结合的土地利用模式对生态安全的作用研究
李淑华
凌源市林业和草原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凌源 122500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生态安全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土地利用模式作为影响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林草结合模式通过在特定区域合理配置林地与草地,形成综合性的生态保护策略,已在多地区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然而,当前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如资源配置不合理、政策支持不足以及地方差异化需求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林草结合模式的生态功能与实施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对于提升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林草结合模式的生态功能与作用
1.1 林草结合模式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林草结合模式以其独特的生态结构,增强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进而提高了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土地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往往是环境变化带来的直接后果,而林草结合通过不同植物群落的相互作用,创造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生态空间。在这种模式下,草地和林地互为依托,互相补充,增加了生态系统的韧性。林地可提供丰富的水源涵养功能,草地则能有效减缓土壤侵蚀的速度。这种空间上的有机结合不仅稳定了生态环境,还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增强了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在面对极端气候事件时,林草结合模式显现出较高的恢复能力,它们通过多样化的生态结构降低了环境冲击的影响,形成了对抗环境波动的自然屏障。生态系统的这种适应性,进一步降低了土地退化的风险,帮助地区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1.2 林草结合模式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
林草结合模式在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尤其在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碳存储等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在生态安全的框架中,这些服务功能不可忽视。水源涵养功能是林草结合的显著优势之一,尤其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草地与森林的相互作用能有效改善水文循环,保障地下水资源的补给。与此同时,土壤保持功能的加强也表现在草地的根系与森林植被的结合中,它们共同为土壤提供支撑,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产力。在碳存储方面,林草结合模式通过林地的碳吸存与草地的碳固存,发挥了双重的碳汇效应,对抗气候变化的作用尤为重要。研究表明,林草结合区的生态服务价值明显高于单一土地利用模式,显示出其在提升区域生态安全、减缓环境恶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2、林草结合模式的实施现状与挑战
2.1 当前林草结合模式实施的现状分析
林草结合模式的实施在一些地区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尤其是在一些生态脆弱的区域,如西北干旱区和黄土高原等地。然而,这一模式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在部分地区,尽管政策上已有推进,但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例如,部分地方因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根据当地生态特征进行合理的林草布局,导致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土地资源的争夺与不合理的土地使用管理,也常常让林草结合的实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此外,资金投入的不足与地方政府对该模式实施的重视程度不一,也限制了林草结合模式在更广泛区域的推广。虽然一些地区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但实践中发现,这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缺乏科学的管理与评估体系,影响了其实际效果。
2.2 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影响林草结合模式实施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尤为关键。在自然条件上,气候、地形以及水文条件直接影响着林草结合模式的适用性。比如,在一些水资源匮乏的地区,过度的草地扩展可能会加剧水资源的消耗,反而不利于生态安全。社会经济因素则通过土地资源分配、农牧民利益等方面影响着林草结合的推进。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农民对生态补偿机制的认知不足,导致农民在实践中的配合度不高,从而影响了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再者,政策环境的不足,尤其是在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下,林草结合模式往往无法得到充分落实,影响了其
生态效益的长期发挥。
3、林草结合模式优化路径与对策建议
3.1 改进土地利用规划与政策支持
为了实现林草结合模式的生态效益最大化,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支持的改进是关键。首先,土地利用规划应当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生态特征进行科学划分,避免一刀切的做法,确保林草结合模式在特定区域得到合理配置。针对不同的生态区域,规划应考虑土地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开发和滥用土地资源,同时保护生态脆弱区,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政策方面,政府应出台更加务实的政策,特别是在生态补偿机制上,鼓励农民和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在具体操作上,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补贴、奖励措施以及技术培训,激励农民采取生态友好的土地利用方式。法律保障同样需要加强,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推动土地利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为林草结合模式的持续推广提供制度保障。此外,地方财政投入和专项资金支持也是实现这一模式的关键,尤其是在贫困和生态脆弱地区,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确保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3.2 推动区域性适配与综合治理
实施林草结合模式时,必须根据不同生态区域的特性灵活调整策略。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草地的功能应更侧重于水源保护与土壤保持,而在湿润地区,森林则起到更为重要的水文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作用。因此,规划和实施时应充分考虑地形、气候、土壤等因素,合理配置林草资源,确保生态功能的最大化。此外,生态补偿机制、环境教育和社区参与是推动林草结合模式成功实施的重要手段。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强生态保护意识的普及,鼓励农民、牧民及地方社区积极参与生态治理,通过制定相关激励政策,激发他们的环保责任感,形成良性互动。综合治理的实施则要求各方力量的协同,政府、科研机构、地方社区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对于模式的有效推广和长期稳定至关重要。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实现林草结合模式的广泛应用,从而提升整体生态安全水平。
4、结语
林草结合的土地利用模式在生态安全保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优化林地与草地的空间布局,该模式不仅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适应性,还显著增强了水源涵养、土壤保持与碳存储等生态服务功能。然而,尽管在一些地区已取得积极成果,但在实践过程中,林草结合模式仍面临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以及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制约。因此,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支持,因地制宜地推进区域适配,依靠综合治理机制的协调合作,成为解决现有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强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投入,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将有助于更广泛地推广林草结合模式,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未来,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林草结合模式的实施效果有望得到更加精确的评估与优化,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在此过程中,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将成为推动林草结合模式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武振国,张耘恺,李雪敏,等.内蒙古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与技术,2025,48(05):142-152.
[2] 程晓瑜,吕洁华,徐振威.新疆林草地稳定性空间格局及驱动机制研究[J/OL].草业科学,1-21[2025-07-30].
[3] 焦艳菲,白蕾,张少赓.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陕西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及多情景模拟[J].环境污染与防治,2025,47(03):59-66.
[4] 孙腾,毛腊梅,杨如玉,等.基于土地类型的县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研究——以陕西省蒲城县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40(04):13-25.
[5] 孙洋锐.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演变及其对碳储量影响[D].西安理工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