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思政"融合机制的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孙斌

中交投资南京有限公司 南京 210000

引言

在全面从严治党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背景下,国有企业面临"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与"做强做优做大"的双重使命。当前党建与思政工作存在"两张皮"现象:多数国企反映思政教育脱离生产经营,部分党建活动缺乏思想引领。这种割裂状态亟需构建"党建+思政"的融合发展新范式。本文突破传统单维度研究局限,创新性提出"三位一体"融合机制,系统解决"为何融""怎么融""如何评"的核心问题。

1.理论溯源与框架构建

1.1 理论逻辑

国有企业“党建+思政”融合机制的理论逻辑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强调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而党组织作为政治核心嵌入企业治理结构,能够通过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为生产经营提供方向性保障。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语境下,党的政治优势通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职能定位,与思政工作“凝聚共识、激发动力”的教育功能形成结构性互补。从系统论视角看,二者融合具有三重理论支点:其一,目标一致性原理。企业发展战略与党的方针政策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高度契合,这种同构性为党建与思政工作提供了共同的价值锚点。其二,资源耦合效应。党组织的纪律性、组织力与思政工作的渗透性、感染力相结合,能有效破解传统企业管理中“见物不见人”的弊端。其三,效能倍增机制。通过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企业治理语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业务流程,形成“目标设定-过程控制-绩效反馈”的闭环管理。这种理论架构在新时代呈现三个显著特征:首先是政治性与经济性的有机统一,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坚守社会主义企业的根本属性;其次是系统性与针对性的动态平衡,既强调整体推进,又注重分类指导;最后是传统性与创新性的融合发展,既继承“支部建在连上”的红色基因,又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思想传播规律。

1.2 融合机理

国有企业“党建 +, 思政”融合机制的内在机理可以从系统协同与功能互补两个维度展开分析。从系统协同视角看,党组织作为企业的政治核心,与思政工作育人体系构成双向赋能的有机整体。具体表现为: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思政工作转化为员工可感知的价值导向,而思政教育成效又通过党组织活动得到巩固深化,形成“理论武装-实践验证-效能反馈”的闭环回路。功能互补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目标导向的层次化衔接。企业发展战略的宏观目标、部门任务的中观目标、个人成长的微观目标,通过党建责任制与思政工作责任制联动落实,构建起“国家-企业-个人”三位一体的价值传导链条。其次是资源整合的动态化匹配。党组织的政治资源、组织资源与思政工作的教育资源、文化资源相互渗透,如将主题党日活动与业务技能培训相结合,既强化了党员意识,又提升了专业能力。最后是效能输出的复合化呈现。通过建立“党员示范岗”“思政导师制”等载体,使政治引领力转化为生产经营的创新动力,思想感召力转化为团队协作的执行合力。在运作逻辑上,融合机制呈现“双螺旋”结构特征:一方面,党建工作通过组织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确保思政工作与企业治理同频共振;另一方面,思政工作通过常态化教育机制提升全员政治素养,为党组织功能发挥奠定思想基础。当前融合实践已展现出明显的时代适应性。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部分企业开始探索“智慧党建+云端思政”新模式,通过移动终端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投放和思想动态的实时监测。

2.融合机制的实践路径

2.1 价值引领系统构建

国有企业“党建+思政”融合机制的价值引领系统构建,需要从目标定位、内容体系和方法路径三个维度协同推进。在新时代背景下,这一系统通过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的有机统一,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和动力支撑。在目标定位上,融合机制遵循“国家战略-企业使命-个人发展”的递进逻辑。党的方针政策通过形势任务教育转化为企业发展战略,如“双碳”目标下的绿色转型要求被细化为具体业务指标;企业核心价值观又通过岗位责任制嵌入员工职业发展,形成闭环传导链条。内容体系建设注重分层分类指导。针对管理层,重点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将“两个一以贯之”原则融入公司治理;针对党员群体,通过“三会一课”强化先锋模范作用;针对普通员工,则结合岗位特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方法路径上,构建“认知-认同-践行”的递进机制。通过理论宣讲、案例教学等方式建立基本认知,利用新媒体平台实现互动式传播,最终依托实践活动促进价值内化。当前实践中,价值引领系统呈现三个创新特征:一是载体融合,将传统思政课堂延伸至生产一线,如“车间党课”“项目临时党支部”等;二是技术赋能,运用大数据分析员工思想动态,实现精准教育;三是评价联动,建立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的考核指标体系。这些创新举措有效破解了“重形式轻内容”的难题,使价值引领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2.2 制度保障体系优化

国有企业“党建+思政”融合机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科学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当前部分企业存在的形式主义倾向和执行力不足等问题,本质上反映了制度设计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有待加强。优化制度保障体系需要从顶层设计、执行监督和动态调整三个层面协同发力,为融合机制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在顶层设计层面,应建立“双向嵌入”的治理结构。通过公司章程明确党组织在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法定地位,将“党委前置研究讨论”程序与经营管理决策流程无缝衔接。例如部分企业推行的“党建入章”实践,不仅确保了党组织参与重大事项决策的合法性,还促进了党建要求与业务标准的有机统一。执行监督环节需要构建闭环管理链条。一方面,将党建与思政工作要求量化为具体考核指标,纳入企业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实现“同步部署、同步检查、同步考核”。另一方面,建立常态化督导机制,通过专项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执行偏差。动态优化机制是保障制度生命力的关键。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发展阶段演进,制度体系需要定期评估和迭代更新。建议建立“年度评估-问题诊断-制度修订”的工作闭环,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收集反馈意见。当前制度创新的重要方向是数字化转型。通过建设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制度文件的电子化归档、智能推送和在线考核,既提升了管理效率,又增强了制度执行的透明度。

2.3 实践创新载体设计

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思政”融合机制的实践创新载体设计,需要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和员工需求,通过多样化、互动性强的形式提升工作实效。当前,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传统单一的会议学习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要求,必须通过载体创新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投放和思想引领的有效渗透。在物理空间载体方面,可构建“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教育矩阵。线下层面,将党建活动与生产场景深度融合,如在车间设立“红色驿站”,将党的政策解读与安全生产培训结合;在项目部建立“流动党课”机制,利用工歇时间开展微型学习会。在活动形式创新上,推行“沉浸式”教育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业务竞赛、技能比武等常规活动,如开展“党建+安全生产”知识擂台赛,或组织“红色剧本杀”等青年员工喜爱的活动形式。在组织载体优化方面,建立“双导师”培养机制。为业务骨干配备“党建导师”与“技术导师”,既指导专业技能提升,又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当前载体创新呈现三个显著特征:一是融合性,打破党建与业务的物理界限,如将质量分析会与组织生活会合并召开;二是精准性,通过大数据分析员工兴趣点,定制个性化学习内容;三是可持续性,建立载体效果评估机制,定期优化更新。

2.4 评价体系科学构建

国有企业“党建+思政”融合机制的评价体系构建,需要突破传统考核中“重形式轻实效”的局限,建立与企业发展目标相适配的多维度评估框架。科学的评价体系应涵盖过程监测与结果导向双重维度,既关注制度执行规范性,更注重实际工作成效转化。在评价指标设计上,采用“双螺旋”结构实现党建与业务的联动考核。一方面设置“政治引领力”指标群,包括党的创新理论转化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度等要素;另一方面建立“业务促进力”指标群,涵盖思政教育对安全生产的贡献率、员工思想动态与经营绩效的关联度等要素。评价方法创新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动态监测机制,通过信息化平台采集主题党日出席率、思政课程完成度等过程数据,结合季度业务报表进行交叉分析;其次是差异化评估,针对管理、技术、生产等不同岗位设计特色指标,如对研发部门增加“创新提案中的思政元素占比”考核项;最后是参与式评价,引入员工互评、服务对象打分等多元主体参与方式。结果运用机制是评价体系发挥效用的关键。建立“考核-反馈-改进”闭环,将评估结果与干部任用、薪酬分配、评优评先直接挂钩。当前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集中在技术赋能领域。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党建活动参与度与业务指标波动的相关性,利用人工智能建立预警模型,当思想政治测评分数低于阈值时自动触发干预机制。

3.实施效果与优化建议

3.1 实证分析

通过对多家国有企业的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发现"党建+思政"融合机制的实施效果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在组织效能方面,多数样本企业通过建立"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实现了党委会与经营决策会的有效衔接,形成战略决策与执行落实的闭环管理机制。员工思想动态监测数据揭示出明显变化,在实施融合教育的企业中,员工对"企业价值观认同度"指标显著提升,"主动参与创新提案"比例大幅增长,形成思想引领与业务发展的良性互动。数字化转型展现出强劲赋能效应,采用"智慧党建"平台的多家企业,其思政课程完成率显著提升,互动频次大幅增加,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新模式。问题诊断显示当前存在三个突出短板:一是部分基层党支部仍存在"打卡式学习"现象,教育形式化问题突出;二是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既懂党建又通业务的骨干力量不足,影响工作创新;三是考核指标中"软性成效"量化不足,思想引领实效难以精准评估。某省属国企的整改案例表明,通过建立"学习-实践-反馈"闭环机制,能在一定时间内将形式主义问题显著减少,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3.2 持续优化方向

国有企业“党建+思政”融合机制的持续优化需要把握新时代发展要求,针对实践中的痛点问题,从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和人才建设三个维度进行系统性提升。在制度创新方面,需构建动态调整的闭环管理体系。借鉴“融合—实践—再融合”的循环优化理念,建立季度评估机制,通过员工满意度调查、第三方诊断等方式,及时发现组织联动不畅、考核指标僵化等问题。技术赋能应聚焦精准化与智能化转型。针对当前部分企业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优先建设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整合党建学习、思想测评、业务数据等功能模块。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员工参与度与生产效益的关联规律,为资源调配提供依据。人才梯队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针对复合型人才短缺的现状,实施“双培工程”:一方面选拔业务骨干进入党务岗位锻炼,另一方面组织政工干部参与经营管理培训,促进知识结构互补。未来优化应重点关注三个趋势:一是从“物理结合”向“化学反应”深化,通过文化浸润使党建与业务真正融为一体;二是从“单向灌输”向“双向赋能”转变,让思政教育既引领发展又服务员工成长;三是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升级,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工作科学性。这些优化方向共同构成了国有企业“党建+思政”融合机制提质增效的实践路径,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供有力支撑。

结束语

本研究构建的"三维四路径"融合机制,有效破解了国企党建与思政工作"形式化""两张皮"等难题。实践证明,该模式可显著提升组织效能,为新时代国企深化改革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思想动态分析中的应用,构建更加智能化的融合发展新生态。

参考文献

[1]梁湘钏.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逻辑、经验范式与实践路径[J].经济管理,2024,46(04):5-28.

[2]覃浩.国有企业推进党建工作与改革发展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探索[J].广西电业,2023(04):31-39.

[3]熊须远.国企党建与公司治理“同频共振”策略研究[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4,26(0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