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美育对高校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影响研究
熊曦
四川师范大学
一、舞蹈美育概述
舞蹈美育指以舞蹈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舞蹈通过时间上的节奏、空间上的构图和形式美的其他元素,塑造独特的形象,以此表达舞蹈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舞蹈美育以其独有的方式促进高校学生德、智、体的综合发展,由此增进其身体健康,也培育健全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舞蹈美育具有身心合一、愉悦性和普及性的特点。
首先,舞蹈美育具有身心合一的特点。舞蹈作为肢体的艺术,运用人的身体认识世界、思考探索和交流表达。舞蹈美育的关键在于“以体启智,以动育心”,通过肢体动作与心理活动的积极互动,促进个人身体动觉与心理健康的协同发展。在舞蹈美育的实践活动中,无论表演、编创或是即兴,都需要学生调动身体的各个部位,以身体作为媒介,参与到感性体验和理性探索中。通过舞姿动作和情感表达的联结,实现美的浸润,由此培育出兼具健康身体、丰盈情感和文化自觉的完整人格。
其次,舞蹈美育具有愉悦性的特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人的本能是追求快乐。舞蹈美育以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与身心互动机制,为学生提供愉悦的体验,从而实现寓教于乐。在舞蹈创造中,通过舞蹈赏析,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由此引起内心的共鸣。这一过程中,愉悦感由内而发,不仅实现了身心的放松和情绪的宣泄,更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得以审美的熏陶。通过舞蹈创造,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充分运用身体各部位表现内在的思想和情感,由此从身体和心理上体验到创造和表达的愉悦。舞蹈美育的愉悦性不仅是瞬间的快乐体验,更是通过身心的共同参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第三,舞蹈美育具有普及性的特点。舞蹈美育秉持“面向所有学生”的理念,打破了传统精英教育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强调。舞蹈美育强调通过舞蹈艺术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即培养完整的人。舞蹈美育的这种普及性确保了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以舞蹈为载体,唤醒“自身身体上的一种特殊的艺术体验”,从而在舞蹈实践活动的参与中得以艺术的熏陶,不仅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更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与能力。
二、增强心肺功能
心肺功能指人体心脏泵血和肺部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等能力的综合体现。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肺部则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心肺功能体现出心脏、肺部及血液循环系统的高效协同能力,是衡量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标志。心肺功能良好的高校学生往往有较强的运动耐力,其心脏肌肉更健康,静息心率相对低。他们在运动后身体恢复的速度也更快。更重要的是,由于心肺系统是为大脑和肌肉持续供氧的重要载体,所以心肺功能强的高校学生往往精力充沛,在学习中更能保持较高的专注力。
在高校学生心肺功能的提升和改善方面,舞蹈美育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灵活轻快的舞步,还是缓慢的抒情舞姿,无论是模仿学习既定的舞蹈动作,或是即兴表现、动作创造,都需要积极调动身体的多个关节、不同肌肉的联动,这种艺术化的肢体运动过程能促使血液从核心向四肢高速流动,不仅改善血液循环,更提高摄氧能力。在不同种类的舞蹈也能对心肺功能的提升产生不同效应。例如,中国古典舞的韵律美强调对呼吸的运用。在提沉元素的学习中,通过气息在丹田的吸和吐,帮助学生调节呼吸的节奏和深度,使其在体验传统韵律美的过程中强化心肺的机能。又如芭蕾小跳以轻盈灵活和持续的小幅度跳跃呈现出典雅之美。在小跳动作的学习和练习中,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供应,需要心脏加快血液供应,从而让学生在体验芭蕾的典雅美的过程中,心肺功能得到锻炼,提高身体的抗疲劳能力和耐力。
三、增强肌肉力量
肌肉力量即人体肌肉在特定活动、运动速度下,自主产生力量或对外部阻力的能力。肌肉力量的增强可以提高个人的基础代谢率,帮助其更有效地消耗能量和维持身体的健康。具有良好肌肉力量的高校学生,能够更好地控制身体各个部位的动作。他们不仅有较强的运动能力,身体灵活协调,反应敏捷、耐力持久,而且往往精力充沛、情绪稳定。
舞蹈美育通过身体的艺术化动作实现对高校学生的审美教育。许多舞蹈动作都对肌肉的发力和控制有一定要求。无论是基本的蹲起、跳跃,还是更具表现力的手臂伸展、身体扭转等,都要求肌肉持续发力。复杂性的舞蹈动作更需要调动多个身体肌肉才能完成。在舞蹈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身体的各大肌肉群来完成各种动作,从而实现肌肉能力的提升。例如,舞蹈的跳跃动作需要下肢肌肉群的运用。这些动作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的臀部肌肉、大腿肌肉和小腿肌肉,使其下肢肌肉变得更加强壮。又如,舞蹈中许多上身舞姿需要手臂和腰部的配合。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腰部肌肉、肩部肌肉和手臂肌肉,使其上肢的力量和肌肉的耐力都得到显著提升。
四、提高肢体协调性发展
身体协调性即肢体各部分之间协调配合能力,包括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等协同运转。身体协调性对于个人身体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不仅是影响基本动作技能和活动参与水平的重要因素,更是高校学生控制自己身体进行一系列动作的基础。具有良好身体协调性的学生,往往更加灵敏,可以轻松处理身体与大脑之间的信息传导,其空间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呈现出一定的优势。舞蹈美育作为以肢体动觉艺术为载体的教育形式,对高校学生身体协调性的提升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舞蹈所呈现的主题表现和情感表达,都是以一系列肢体动作实现的。在舞蹈动作中,常常需要头、肩、胯、膝等肢体部位的多维度联动,促进高校学生神经系统的整体配合,由此提高各肢体部位之间的配合能力。很多舞蹈动作更是集柔韧性、平衡性、灵活性和力量性为一体,需要协调全身肌肉、关节才能完成。例如藏族舞蹈的三步一撩,需要膝盖有韧性的屈身起伏,身体随之轻微晃动。又如中国古典舞中的射燕舞姿,需要单脚重心站立,为呈现出身体的和谐美感,还需注意顺风旗手位和上身横拧的协调配合。在舞蹈美育中,高校学生可以学习丰富的舞姿、动作和步法,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调动身体各部位形成不同的配合,其肢体协调性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与此同时,舞蹈与音乐往往有紧密的联系。舞蹈美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通过身体的律动来诠释和表现情感和想法,在此过程中得以美的熏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从手指尖到脚指尖,从头部到腰部,不仅每一个动作都需要优美、协调,充满韵律感,更重要的是,需要身体的律动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产生和谐的配合。例如,在指定的节拍中完成指定的舞蹈动作,又如在特定的旋律中创造相应的舞蹈动作。这些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学生听觉信号与肢体反应的同步性,不仅使得所呈现的舞姿动作更具美感,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高校学生的整体协调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美育理论源头追溯[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02)
2.陶文东.舞蹈的美育功能及其实施[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