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共同体的构建与运行

作者

陈文静

敦化市大石头镇中心小学校

1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要求与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

2022 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确立为语文核心素养,对小学阅读教学提出了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型要求。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积累语言经验,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且需“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习惯的养成,倡导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等多样化阅读形式”。这一要求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模式,亟需一种能够整合多方资源、促进互动协作的新型教学组织形态,而“小学语文阅读共同体”正是回应这一需求的重要路径。

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三大局限:其一,教学场景封闭,多局限于课堂40 分钟,缺乏家庭、社区等场景的联动,导致阅读实践与生活脱节;其二,主体关系割裂,教师、学生、家长三方往往处于“教师教、学生读、家长督”的孤立状态,未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其三,评价维度单一,多以纸笔测试中的阅读题得分作为评价依据,忽视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与表达交流。而阅读共同体以“共同阅读目标”为纽带,将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区志愿者等主体纳入同一协作体系,通过多场景互动、多维度交流与多元化评价,恰好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成为落实新课标核心素养目标的有效载体。

2 小学语文阅读共同体的多元构建路径

2.1 以“三维主体协同”搭建共同体基础框架

阅读共同体的核心在于“协同”,需明确教师、学生、家长三方的角色定位与权责分工,形成“教师引领—学生主导—家长支撑”的三维联动模式。教师作为“专业引领者”,需承担三项核心任务:一是依据新课标学段目标,为不同年级学生筛选适配的阅读资源,如低年级以绘本、童话为主,高年级引入散文、短篇故事;二是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阅读任务,避免“摘抄好词好句”等机械作业,转而提出“故事中主人公的选择是否合理”“如果是你,会如何解决文中的问题”等开放性问题;三是搭建交流平台,如每周一节“阅读分享课”,引导学生围绕任务展开讨论。

学生作为共同体的“核心参与者”,需从“被动阅读”转向“主动建构”。可通过组建4~6 人的“阅读小组”,让学生自主分配角色,如“主持人”负责组织讨论、“记录员”整理观点、“发言人”代表小组分享,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责任意识。家长则作为“家庭支撑者”,需从“监督者”转变为“同行者”,例如参与“亲子共读”活动,与孩子共同阅读同一本书,通过“睡前交流”分享各自的阅读感受,或协助孩子完成“生活中的阅读”任务,如观察超市商品说明书、解读社区通知等,让阅读融入日常生活。

2.2 以“多场景融合”拓展共同体实践空间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应与生活紧密结合”,阅读共同体的构建需打破课堂边界,实现“课堂—家庭—社区”三场景融合。在课堂场景中,可创新“阅读+”模式,如“阅读+表演”,让学生将故事改编为课本剧;“阅读+绘画”,用漫画形式呈现故事脉络;“阅读+写作”,基于阅读内容进行续写、改写或读后感创作,实现“读—思—表达”的闭环。在家庭场景中,可建立“家庭阅读角”,营造温馨的阅读氛围,同时借助班级微信群,由教师定期推送“家庭阅读指南”,如“如何引导孩子提问”“如何回应孩子的阅读困惑”,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指导方法。

社区场景则为阅读共同体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舞台。可联合社区图书馆、文化站开展“社区阅读节”活动,如组织“故事大王”比赛,让学生走进社区为低龄儿童讲故事;开展“好书漂流”活动,鼓励学生将家中闲置的书籍捐赠至社区书架,实现资源共享;邀请社区内的文化工作者、退休教师等担任“阅读导师”,为学生推荐书籍、解答阅读疑问,让共同体从“校园内部”延伸至“社会层面”,形成全方位的阅读支持体系。

3 小学语文阅读共同体的长效运行保障机制

3.1 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激发主体参与动力

传统阅读评价侧重“结果”,而共同体的运行需以“过程性评价”为导向,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成长与变化。评价主体应实现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增加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可通过“阅读成长手册”记录,如“本周我读了 3 本书,最感兴趣的是《夏洛的网》,因为夏洛的友情让我感动”;小组互评围绕“协作能力”“参与度”“观点贡献”等维度展开,采用星级评价制;家长评价则聚焦“家庭阅读表现”,如“孩子本周主动与我分享阅读感受,提问次数比上周增加2 次”。

评价内容需紧扣新课标核心素养,从“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三个维度设计具体指标:语言运用方面,关注学生能否清晰表达阅读观点、运用书中的词汇进行交流;思维能力方面,观察学生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否从多角度分析故事;审美创造方面,评价学生在“阅读+表演”“阅读+绘画”等活动中的创意表现。通过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让每个主体都能看到自身在共同体中的价值,激发持续参与的动力。

3.2 完善“资源与制度”支撑,保障共同体稳定运行

资源保障是共同体长效运行的基础。学校需加大对阅读资源的投入,除更新图书馆藏书外,可建立“班级图书角”,由师生共同管理,定期更新书籍;同时利用数字化资源,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中的“阅读资源库”,为学生提供音频、视频等多形式阅读材料,满足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家长与社区则需提供“非物质资源”,如家长分享自身的职业经验,社区提供活动场地与专业人才支持,形成“学校主导、家庭补充、社区助力”的资源整合机制。

制度保障则需从“规则制定”与“激励机制”两方面入手。在规则制定上,由共同体全体成员共同商议“阅读公约”,如“每周至少阅读2 小时”“分享时尊重他人观点”“爱护共享书籍”,通过共同制定规则增强主体的认同感与约束力。在激励机制上,设立“阅读之星”“协作小能手”“最佳家庭阅读奖”等荣誉,每月评选并公示;同时将阅读共同体参与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考依据,让激励机制成为共同体稳定运行的“助推器”。

4 结束语

本文围绕新课标要求,系统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共同体的构建路径与运行保障,明确“三维主体协同”“多场景融合”的核心框架,及过程性评价、资源制度支撑的关键作用。阅读共同体有效打破传统教学局限,将阅读转化为群体协作的生活实践,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有力支撑。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其与数字化技术、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持续优化实践模式,助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玮.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共同体的实践[J].天津教育,2025,(21):116-118.

[2]胡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5.

[3]杨文钦. 学习共同体理念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J].教师,2025,(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