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正义的街区边界空间微更新设计研究
邵雨凡 海继平
西安美术学院 710065
引言
在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的背景下,高密度老城区的空间资源争夺与社会矛盾愈发突出。街区边界空间作为公共与私权交织的过渡区域,长期存在权属模糊、功能失配、文化断裂等问题,成为空间非正义现象的集中体现。传统大拆大建的更新模式因忽视多元主体权益、割裂社会网络而备受争议,小微尺度的渐进式更新逐渐成为平衡空间公平与效益的重要途径。
1 相关概念
1.1 空间正义
空间正义源于社会正义理论的空间转向,强调空间资源分配、使用权利及文化表征的公平性,包含分配、程序、文化三个维度。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指出,空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权力与资本的博弈常通过空间形态的非均衡性显现。在城市更新语境中,空间正义要求打破“精英主义”的空间垄断,关注弱势群体的空间权益,实现空间资源的社会化再生产。
1.2 街区边界空间
街区边界空间是城市肌理中公共领域与私有领域的过渡区域,涵盖建筑退界、街巷交叉口、围墙沿线等模糊地带。其具有双重属性:物质层面是交通、活动的潜在载体,具有可塑性与渗透性;社会层面因权属混杂成为利益冲突焦点。根据扬·盖尔的公共空间理论,边界空间的活力取决于界面友好度与功能复合度,其更新需兼顾空间效率与社会包容。
2 研究对象
2.1 尚俭路背景与概况
西安尚俭路街区位于明城墙内东北部,毗邻解放路商圈,是典型的混合型居住街区。尚俭路属于“尚”字系列街道,承载着儒家推崇的道德寓意,体现对传统美德的弘扬。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街巷肌理保存相对完整,但伴随城市现代化进程,面临传统空间形态与现代功能需求的冲突。街区以尚俭路为南北轴线,东西两侧分布着密集的里坊巷道与低层建筑群,常住人口密度约 2.8 万人/平方公里,人均公共活动面积不足 0.3 平方米,空间资源紧缺问题突出。
2.2 空间正义问题聚焦
尚俭路街区的困境映射出“分配—程序—文化”三重正义的系统性失衡,公共资源向商业资本倾斜、弱势群体空间权利缺失、地方性文化记忆被全球化消费主义稀释,为基于空间正义的微更新提供了从空间再生产到社会关系重构的实践靶点。
2.2.1 物质空间层面
边界空间呈现结构性衰败特征。界面侵占严重,建筑退界区域被私搭棚屋、电动车停放挤占,步行通道有效宽度不足 1.2 米,无障碍设施缺失;空间连通性低下,形成“孤岛化”消极空间;基础设施老化,照明覆盖率小,排水设施陈旧导致雨季内涝频发,小微绿地多处于荒废状态。
2.2.2 功能使用层面
空间权属混杂引发功能失序。公私领域博弈,沿街商户外扩经营侵占公共空间;时间性冲突明显,早高峰配送车辆占道、夜间烧烤摊油烟扰民等问题引发居民投诉率增长;文化记忆消解,传统砖雕门头、古井等历史要素被广告招牌遮蔽,受访青年对街区历史典故知之甚少。
2.2.3 社会治理层面
多元主体矛盾加剧空间非正义。产权碎片化;参与机制失效,社区更新议事会中租户与老年群体参与率少;文化认同断层,传统节庆活动参与度大幅减少,空间文化资本面临代际流失。
3 基于空间正义的街区边界空间微更新设计原则
3.1 全龄友好设计原则
体现公平性、参与性的设计原则,优先保障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空间权利。空间正义理论要求社会有机体中的每一类群都具有公平参与社会资源与权利分配的机会,避免对老幼病残孕等弱势群体的忽视与不公正对待。
3.2“尚俭”在地文化设计原则
体现文化性、在地性的设计原则,“尚”字系列街道反映了社会道德规范与儒家价值观的传承,其“俭”字强调节俭的准则。文化转译在地记忆的可持续再生,以文化正义为内核,通过环境设计激活场所精神与集体认同。
4 基于空间正义的街区边界空间微更新设计策略
提出“柔性介入—动态平衡—协同共治”的微更新设计策略框架,实现空间资源的公平配置、多元主体的权利保障与地方文化的适应性再生。
4.1 空间形态修复——柔性界面与弹性介入
以分配正义为导向,通过微更新设计平衡空间权属冲突。采用可拆卸、可移动的模块化装置,结合透光性材料,在商户占道区与居民活动带之间形成物理缓冲;对“消极边角”进行针灸式改造,植入口袋花园,选用本地耐旱植物,结合微型公共设施;通过坡道衔接、触觉铺装导引及连续性檐廊设计,构建全龄友好的慢行网络。
4.2 功能场景赋能——时空弹性与复合利用
以程序正义为框架,设计适应多元主体需求的行为容器。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空间弹性调度,通过可升降地桩划分早市摊贩区与居民活动带,配合 LED 地面投影标识时段功能,缓解时间性冲突;设计“尚俭文化驿站”模块化装置,整合便民服务、文化展示及商业功能,沿边界线性布局形成服务廊道;结合西安夏热冬冷气候特征,采用攀缘植物绿墙与可伸缩遮阳篷构建微气候调节界面,提升热舒适度。
4.3 文化记忆再生——符号转译与参与式叙事
以文化正义为内核,通过环境设计激活场所精神。提取尚俭路传统建筑元素,转化为镂空景墙、地面铺装图案与灯具造型,形成“新方言”设计语言;以街区现存古井、老树为核心,设计“记忆环廊”,强化空间叙事性;设置“故事砖墙”互动装置,居民可扫码上传家族老照片、口头历史录音,构建动态生长的社区数字记忆库。
5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以空间正义理论为指导,聚焦西安尚俭路街区边界空间非正义问题,提出适用于高密度老城的微更新设计策略。研究揭示分配失衡、程序失序与文化失语叠加导致空间非正义,证实空间正义理论对微观更新的指导价值;构建“柔性介入—弹性共享—协同共治”框架,实现空间资源动态平衡、保障多元主体权利、传承地方文化。
研究在尺度、长效性、技术及理论融合等方面仍存局限。后续可深化尺度适配性研究,验证更新长效机制,探索技术应用创新,推动空间正义与生态、性别正义等理论交叉,关注弱势群体需求,完善“精细化正义”设计体系。为高密度老城区包容性更新提供理论支撑,亦呼吁跨学科协作与多主体参与,共建公平而温暖的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中德,刘淑清.空间正义失范与重申——基于城市权利的历史街区更新路径重构[J].中国名城,2024,38(09):10-17.
[2]于世伟,晋日丰,高琪,等.空间正义理论下的街区边界空间更新设计策略图谱建构[J].新建筑,2024,(01):70-75.
[3]刘辰阳,田宝江,刘忆瑶.“空间正义”视角下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更新实施机制优化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2019(12):33-39.
[4]朱颖,周璠,潘泽强. 空间正义视角下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绩效评价与设计应对:以广州老城区为例[J]. 世界建筑,2023(1):74-79.
[5]杨光炤,张克华,武潇.老旧社区治理中“失而复得”的公共场所空间与场所精神重建——以西安解放门街道尚俭路“社区会客厅”营建为例[J].理想空间,2023,(0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