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模式下炎武勤学精神融合大班主题教学的思与行
谢晴
昆山市千灯中心幼儿园 江苏省苏州市 215300
引言:顾炎武先生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也是炎武勤学精神内核思想“博学于文”的直接体现。广学知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学问应经得起推敲和实证。《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充分利用自然、社会和文化资源,共同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1。我园地处顾炎武家乡千灯,顾炎武精神正是宝贵的教育资源,我们以研学为教育杠杆,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桎梏,充分发挥校家协同育人作用,开展《勤学小炎武》大班主题教学活动,让大儒精神滋养、涵育幼儿生活与学习。
一、研学模式下炎武勤学精神融合大班主题教学的价值意蕴
1.理论层面
将炎武勤学精神转化解读,这不仅是对理论内涵的解读,更是幼儿实践的指导路径。转化为五个维度:好奇、学习、实践、坚持、真实,作为教师、幼儿在主题教学开展中的实践宗旨。让幼儿在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勤学意义,即顾炎武一生践行的勤学精神,从而构建起幼儿自己理解认同、探索践行的勤学精神。研学模式下炎武勤学精神大班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赋予儿童个性色彩、园所文化特色内涵,生长出幼儿园德育理念新立足点。
2.实践层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中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祖国的壮美河山和历史文化遗产等2。炎武勤学精神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将其运用于学前教育阶段教学,响应了国家政策,也是幼儿园、家庭、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更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幼儿园教育理念的创新融合,亦是初探了炎武勤学精神在幼儿园培根播种的创新实践路径。促使教师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获得师德品质发展。在研学模式下的炎武勤学精神融合大班主题教学的开展中,幼儿获得多感官体验、多形式实践、多维度发展。
二、研学模式下炎武勤学精神融合大班主题教学的现实问题
1.认知落差:勤学精神内生力量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之间的代沟
顾炎武先生的“博学于文”“经世致用”等理论主张,体现了他对学习的认知理性与高度自律。而大班幼儿处于“自我中心——具体运算”过渡阶段,他们充满热情,追求快乐,从行为、思维上都存在较大的落差,让幼儿主动约束自己,自律学习是存在一定实践难度的。
2.场域局限:研学活动开展形式与幼儿活动安全保障之间的平衡
研学活动,势必要让幼儿走出幼儿园,到人文研学场域中去,追寻顾炎武先生的足迹。顾炎武先生一生游学各地,其“行万里路”的想法与做法,与为保障幼儿安全与活动成效,幼儿在一定范围、时间内开展研学活动相去甚远。特别是在,幼儿安全为第一要义的规则制度下,我们应理性平衡两者之间的落差,让实践探索落地。
3.教学顾虑:炎武精神解读转化与生活化游戏化教学之间的兼容
为落实炎武勤学精神在幼儿园的播种与萌发,对炎武精神的解读尤为重要。避免为“博学”而违背生活化游戏化教学原则,或增加让幼儿坐下来的认知学习。打破游戏与精神的“浅层解读”,即简单地将进行角色扮演“小小顾炎武”,以服饰、对话等浅浅切入点,没有精神内核的解读与自我感悟。应努力达成精神传播与游戏开展的相互兼容。
4.评价缺位:情感意志培养目标与幼儿发展综合评价之间的断层
勤学精神中的五个维度“好奇、学习、实践、坚持、真实”,更注重情感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的培养,难以用外显的认知掌握、技能动作角度来做幼儿评价,“精神成长”评价需要更为体系、贴切的幼儿发展评价模式来实现量化评价到质化评价的转变。
三、研学模式下炎武勤学精神融合大班主题教学的实践策略
1.勤学精神转化——从大儒思想走向勤学小炎武的转变
顾炎武先生的勤学精神,若直接转化为勤奋好学、游学读书等此类字眼,对于幼儿是较难理解和接受的。我们应从儿童角度出发,把勤学解读为幼儿可操作、实践的理解维度,即“好奇、学习、实践、坚持、真实”五维解读。这样的解读即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征,又契合了勤学精神的核心内容:学习与实践。以便于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做,做中研。因此,通过阶段性实践,我们确立了以《勤学小炎武》为主题的大班主题教学活动。从大儒的精神世界里汲取适宜幼儿学习的精髓。
首先以主题谈话为例,激发幼儿对顾炎武先生的好奇,大班幼儿的谈话主题不易过于简洁,例如:“你眼中的顾炎武先生是怎样的?”“你去过顾炎武故居吗?”“你知道的炎武勤学故事”等等。启发幼儿思维发散,同时引导幼儿将思维定位在顾炎武的勤学轶事上,进而讲述自己的勤学故事。激发幼儿对顾炎武勤学精神的好奇与兴趣,并为接下来的主题教学开展垫行情感基础,明确学习导向。
2.短途微研学模式——“1+N”研学场域落地幼儿持续学习
短途微研学模式强调的是在有限、有效的空间、时间内开展具有便利性、安全性、多样性的研学活动。不同于出行远游研学,微研学模式将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地域资源,构建三维研学场域即“基地研学+社区公益+幼儿园教学”,以研学基地活动为载体,社区公益、志愿活动为支持,幼儿园主题教学为主阵地,开展《勤学小炎武》大班主题教学活动,让幼儿在进阶、持续性的学习与游戏中达成深度学习。
这样的研学模式,将幼儿的学习与游戏从碎片化走向系统性。如:首先开展顾炎武故居研学活动,形式主要有校家社联合活动,家长、幼儿自主报名,利用节假日参加联合研学活动。更多的是在日常中发动家长自主带领幼儿前往研学基地:顾炎武故居、顾炎武公园、日知书房、亭林公园、千灯图书馆等,在亲历感受、实践操作中感受炎武精神。在外出研学过后,园内组织大班主题教学活动《勤学小炎武》。如大班语言《读书破万卷》,大班社会《云上微研学——北京顾炎武故居》,大班剧目欣赏《祖父劝学》等。联合家庭、社区开展《寒假小炎武》读书活动,培养幼儿在假期中打卡阅读,阅读顾炎武的勤学故事,讲述家庭学习故事,与家庭共同培养幼儿阅读、分享好习惯。致使研学活动的场域动态、内容动态,不断衔接和深入。
3.主题教学生成——以生活游戏化理念润色炎武主题教学
生活是幼儿课程的重要前提,游戏是教学的关键载体。因此,生活化游戏化的《勤学小炎武》主题教学是我们的立足点。实践是勤学精神维度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幼儿才能吸纳知识、获得技能、蜕变成长。因此,我们渗透室内外区域活动、角色游戏等开展。打造班级勤学小炎武阅读区,将顾炎武卡通形象、顾炎武勤学故事、顾炎武家乡足迹、国内外名人勤学轶事等融入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在这个阅读区,孩子们可以制作书签、阅读少年顾炎武勤学故事、表征自己在生活中的实践、探索,学习中的坚持、求实。
在户外老街体验区活动中,打造小舞台剧目表演项目。引导幼儿运用 AI 技术软件创编大班幼儿专属《勤学之歌》、舞台剧《小炎武与母亲的趣事》、歌表演《精卫》等,在游戏化的实践中,去了解、解读勤学精神的意义。在自主创造、反复打磨中,让幼儿理解坚持、学会坚持、懂得坚持过后将会收获和喜悦。在主题教学活动中,我们从问题导向出发,从幼儿兴趣点出发。幼儿认为的勤学就是学会一项新的技能,每天打卡阅读,成功完成一份拼图,翻越攀爬架等。最真实的实践与坚持,才是勤学的本质,这样的勤勉可以助力幼儿稳步成长。
4.全息性评价——证据导向评价幼儿发展与成长
全息性评价注重主题教学全过程评价、多种模式评价、多种主体对象评价,这样的记录、揭示、评价路径,有利于幼儿显性情绪的彰显,隐性情感的捕捉。在评价之前,以证据为导向。证据如,第一阶段:幼儿勤学短视频、音频、照片活动记录;第二阶段:勤学活动任务清单、作品、分析统计;第三阶段:幼儿勤学成长档案、家长问卷反馈、教师对主题教学反思与调整等。从三个阶段层层递进,汇总出幼儿评价需要的种种证据链。
从评价主体来看,有幼儿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从评价切入点来说,可以是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从评价效益来论,动态过程评价要优于单一的传统评价方式。从评价工具来讲,多维度评价工具更贴合幼儿的评价需求。如四维评价工具:勤学活动记录表,即记录幼儿游戏、学习活动次数、过程。幼儿学习好奇指数,即记录幼儿对主题教学中某一项活动的兴趣指数、参与指数、反馈指数。勤学活动评价表:从幼儿情绪、行为、语言、作品等显性表象中了解幼儿发展情况,其中包含了意志、品格的评价系数,是反应幼儿隐性发展,即精神层面发展的重要数据。最后,家庭延伸卡,次打卡项目是幼儿技能、习惯、品格在生活中的延续。最后将评价形成数字化管理,进行幼儿发展综合评价与分析。
综上所述,顾炎武勤学精神是极其宝贵的,将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精准切合了政策导向。勤学精神的五维解读:好奇、学习、实践、坚持、真实,使得顾炎武勤学精神真正落地。短途微研学“1+N”模式,创新了研学路径,为幼儿研学有效服务。全息性评价中的证据导向,让”勤学“这一抽象情感、品质真正被看见、被相信、被发展,助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S].2022,(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M].法律出版社,2023,(10):5.
作者简介:谢晴(1993 年 1 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江苏昆山)学历(本科)职称(幼儿园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注释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S].2022,(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M].法律出版社,202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