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初中物理滑轮组的原理剖析与拓展应用研究

作者

王瑞军

兰州成功学校 730100

滑轮组作为简单机械的典型代表,是初中物理力学模块的核心内容。其通过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组合,实现了力的方向调节与大小改变的双重功能,广泛应用于起重机、电梯、纺织机械等工程场景。人教版教材明确指出,理解滑轮组的原理需基于杠杆平衡条件与功的原理,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因缺乏对滑轮本质的认知而陷入机械记忆。本文从杠杆原理出发,系统剖析滑轮组的力学机制,并拓展其应用边界,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一、滑轮组的力学原理剖析

(一)定滑轮与动滑轮的本质:杠杆的变形

滑轮的本质是杠杆的变形。定滑轮的支点位于轮轴中心,动力臂与阻力臂均等于滑轮半径,属于等臂杠杆。当物体悬挂于滑轮一侧时,另一侧的拉力需与物体重力平衡,因此定滑轮仅改变力的方向而不省力。动滑轮的支点位于轮边缘,动力臂为滑轮直径,阻力臂为半径,动力臂是阻力臂的 2 倍,属于省力杠杆。使用动滑轮时,物体重力由两段绳子分担,每段绳子承受的拉力为物体重力的一半,从而实现省力效果。

(二)滑轮组的组合机制:省力与变向的协同

滑轮组通过定滑轮与动滑轮的串联组合,实现了省力与变向的协同。定滑轮作为“转向器”,将拉力方向调整为便于施力的方向;动滑轮作为“省力器”,通过多段绳子分担物体重力,降低单段绳子的拉力需求。例如,当滑轮组由 1 个定滑轮与 2 个动滑轮组成时,物体由 4 段绳子承担,拉力仅为物体重力的四分之一,同时可通过定滑轮将拉力方向调整为向下,便于地面操作。

(三)机械效率的制约因素: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理想状态下,滑轮组机械效率达 100% ,输入功等于输出功。但现实中,其机械效率受多种因素限制。动滑轮自重不可忽视,它的重力要由绳子分担,这无疑额外增大了拉力要求。摩擦损耗也是关键因素,滑轮轴与轴承、绳子和滑轮槽之间的摩擦会消耗能量,使其转化为热能散失。此外,绳子拉伸时发生弹性形变,部分能量以弹性势能形式储存,未全部转化为物体的动能。人教版教材安排实验,让学生测量不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结果表明动滑轮数量越多、摩擦越大,机械效率越低。这充分体现了能量守恒定律,输入功要同时克服物体重力、动滑轮重力及摩擦力,使得输出功占比降低。

二、滑轮组的应用拓展研究

(一)工程领域:重载提升的核心组件

在工程领域,滑轮组堪称重载提升的“关键先生”,是起重机、塔吊、电梯等重型机械不可或缺的核心组件。就拿塔吊来说,其吊臂末端精心配置的滑轮组,借助多级动滑轮与定滑轮的巧妙组合,能将电机输出的拉力成倍放大,轻松实现建筑材料的垂直吊运。而且,定滑轮的转向特性让操作员能在地面灵活操控钢索,精准控制吊钩方向,有效规避高空作业带来的危险。再看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它采用双联滑轮组,利用并行绳索均匀分散载荷,单台设备就能稳稳吊起数百吨重的货物,充分凸显了滑轮组在重载场景下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生活场景:便捷操作的隐形助手

在日常生活里,滑轮组堪称便捷操作的隐形好帮手。晾衣架巧妙运用简易滑轮组,当用户下拉绳索时,衣物能轻松升至高处,让人们无需再费力攀高,既安全又方便。窗帘轨道中也藏着滑轮组的智慧,它能把水平方向的拉力巧妙转变为垂直运动,让窗帘的开合变得轻松省力,轻轻一拉就能搞定。再看旗杆顶部,定滑轮与动滑轮默契组合,人们只需下拉绳索,国旗就能垂直上升。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应用,结构虽不复杂,却将滑轮组“省力+变向”的核心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让物理知识真正融入生活,服务于生活。

(三)跨学科应用:生物力学与仿生学的启示

滑轮组的原理在生物力学与仿生学领域亦有重要应用。例如,人体膝关节可视为一种生物滑轮组:股骨与胫骨通过髌骨(滑轮)连接,股四头肌的拉力通过髌骨改变方向,实现膝关节的屈伸运动。这一结构既降低了肌肉收缩所需的力,又扩大了运动范围。仿生学领域,研究人员借鉴滑轮组原理设计外骨骼机器人,通过多级滑轮与弹性绳索的组合,放大人体运动能力,辅助残疾人行走或增强工人负重能力。

三、教学建议:从原理到应用的认知跃迁

(一)强化杠杆本质的直观演示

在物理教学中,强化滑轮杠杆本质的直观演示至关重要。教师可借助可自由拆解的滑轮模型,清晰呈现定滑轮与动滑轮的内部构造,引导学生精准定位支点、动力臂和阻力臂。在定滑轮演示中,固定滑轮轴,让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沿不同方向拉绳子,观察测力计示数与物体重力的关系,直观感受等臂杠杆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的特点。对于动滑轮,在物体上升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态观察支点从轮边缘逐渐向轮轴移动的情况[1]。同时,持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让学生发现无论物体处于什么位置,动力臂始终是阻力臂的 2 倍,进而深刻理解动滑轮省力一半的原理,使抽象的杠杆知识变得直观易懂。

(二)构建滑轮组的抽象模型

在滑轮组教学中,鉴于其组合方式繁杂,学生常因绳索缠绕而一头雾水,构建抽象模型十分必要。“分段分析法”是有效手段。先把滑轮组拆成定滑轮段和动滑轮段。在分析动滑轮段时,着重引导学生观察承担物体重力的绳子段数,明确省力情况,像有几段绳子承重,拉力就是物体重力的几分之一。定滑轮段则侧重于力的方向改变[2]。以 2 个定滑轮与 2 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为例,先算出动滑轮段 4 段绳子分担重力,省力效果明确,再结合定滑轮段对拉力方向的调整作用,将两段分析结果整合,学生就能轻松得出拉力为物体重力四分之一的结论,化繁为简掌握知识。

(三)关联工程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在物理教学里,关联工程实际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关键。播放起重机、电梯等机械滑轮组结构的视频,能为学生搭建起理论与实际的桥梁。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其设计逻辑,比如思考采用多级动滑轮是为了进一步增大省力倍数,而定滑轮数量则依据改变力的方向需求来确定。同时,探讨如何平衡省力需求与机械效率,能让学生明白工程设计的复杂性与综合性。此外,开展“滑轮组优化设计”项目也很有必要。给定载荷与空间限制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滑轮类型与组合方式,计算拉力和机械效率,并撰写设计报告[3]。这一过程能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强化知识迁移能力,真正实现从“学物理”到“用物理”的转变。

四、结论

滑轮组作为杠杆原理的典型应用,通过定滑轮与动滑轮的协同,实现了力的方向调节与大小改变的双重功能。其机械效率受动滑轮自重、摩擦等因素制约,体现了能量守恒定律在机械系统中的普遍性。在工程、生活及跨学科领域,滑轮组的应用广泛且深入,从重型机械到生物运动,均彰显其核心价值。初中物理教学应注重从杠杆本质出发,构建滑轮组的抽象模型,并关联实际场景,培养学生“从原理到应用”的认知跃迁能力,为后续学习复杂机械系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薛在升. 例谈初中物理滑轮与滑轮组受力问题的解题技巧 [J].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4, (04):4-5.

[2]郭玲. 创造技法在“滑轮”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J].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 2019, (01): 47-49.

[3]王莉芝.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J].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 2002, (04): 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