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真空对机械部件材料性能的影响与改进策略

作者

张学全 王忠旭

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辽宁沈阳 110000

一、引言

真空技术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制造、航空航天、核能等战略领域,其核心机械部件需在 10⋅3Pa 至10∧-7Pa 极端环境下长期服役。在此条件下,材料面临真空脱气、冷焊、摩擦磨损加剧等多重挑战。例如,EUV 光刻机轴承在 10⋅ -6Pa 超高真空环境中需承受纳米级运动精度要求,而传统金属材料的放气率( 10⋅6Pa⋅m3/(m2⋅s). )远高于真空工艺标准。国扬精机研发的 SMF104BJZZ 轴承通过马氏体不锈钢基材与陶瓷涂层复合结构,使氢氟酸腐蚀环境下的寿命提升 80% ,每年节省设备维护成本超2000 万元。本文从材料性能影响机制出发,结合最新工程实践,提出创新改进策略。

二、真空环境对材料性能的多维影响

2.1 力学性能退化

真空环境显著改变材料的摩擦学行为。传统润滑介质(如油脂)在真空下易挥发,导致摩擦系数升高 3-5 倍。真空泵碳片在 1000Pa 真空环境中连续工作 3 小时后,真空度下降至初始值的 50%-60% ,主要因石墨材料与缸壁摩擦产生大量粉尘。此外,冷焊现象在金属接触界面尤为突出,如不锈钢在10~5Pa 真空下的粘附力可达常压的 10 倍,导致部件卡死风险增加。

2.2 热稳定性挑战

真空环境下材料的导热机制发生根本性变化。高温真空绝热板(HT-VIP)在 100-900℃时导热系数为 0.20-1.16W/(m⋅K) ,较 C/C 复合材料低一个数量级,但其内部真空状态导致固体骨架热传导成为主要散热途径,温度梯度可引发材料热应力开裂。石墨螺杆虽具备 2000℃以上耐高温特性,但其热膨胀系数( 0.8×10-6/C )与金属基底的不匹配仍可能导致结构失效。

2.3 化学活性变化

真空环境加剧材料表面氧化与腐蚀。例如,在半导体外延设备中,金属部件在高温真空下的放 Fi 行为(如不锈钢释放 CO、H2)会污染工艺腔室,影响晶圆质量。苯基甲基硅油(LX0403)通过 28%-30% 苯基含量设计,在 270-330℃真空环境中热失重率降低 50% ,有效抑制氧化反应。然而,部分涂层材料(如铝硅合金)在真空烧结后仍存在微气孔,可能引发局部腐蚀。

三、材料性能优化的创新策略

3.1 复合化材料设计

通过梯度结构实现性能协同优化。国扬精机轴承采用“金属基材--陶瓷过渡层--二硫化钼润滑膜”三层结构,在 10. -6Pa 真空下实现 1500 小时无故障运行,其氢氟酸腐蚀速率较纯金属降低 90‰ 。高温真空绝热板(HT-VIP)的 SiC 泡沫芯材与碳纤维增强陶瓷密封层结合,使导热系数在 900℃时仍保持1.16W/(m⋅K) ,较传统材料降低 90‰

3.2 表面工程技术突破

蒸镀技术为超高温材料防护提供新路径。航陶基 HTJ078 系统通过动态电子束调控,在真空度10. -4Pa 下实现钨-陶瓷复合涂层的均匀沉积,使航空发动机涡轮前温度提升 100C ,叶片寿命延长 3倍。针对真空泵碳片磨损问题,铝硅合金涂层经真空烧结后气孔率降低至 5% 以下,磨损率较纯石墨降低 80% ,真空度保持率提升至 90% 以上。

3.3 结构设计智能化

超构材料为真空器件小型化提供新思路。电子科技大学段兆云团队开发的全金属超构材料互作用结构,在 2.221GHz 下实现 10.16kW 输出功率,体积仅为传统器件的 1/3 石墨螺杆采用梯形螺纹与柔

性石墨密封圈组合设计,在 2000C 高温真空下实现电绝缘与真空密封双重功能,热传导效率通过铜浸渍技术提升至 400W/(m⋅K)

四、性能测试与验证方法

4.1 真空环境模拟

真空环境模拟测试需严格遵循 ASTME595-15 标准,核心在于精准复现材料服役的低气压与温度条件。测试系统通常由不锈钢真空腔体、分子泵组(极限真空可达 10∘-8Pa )及闭环温控模块构成,将样品经超声清洗除油后置于腔体内,在 125C 、 7×10∘. 3Pa 环境中持续 24 小时,通过石英晶体微量天平实时监测总质量损失(TML),同时利用低温冷阱收集挥发性冷凝物(CVCM)并称重分析。该方法能有效区分材料的放气特性:例如高纯石墨因孔隙率低且杂质含量 <0.01% ,TML 可控制在 0.1% 以下,而 304 不锈钢因表面氧化层分解,TML 常超过 1.0% 阈值,释放的 CO2 与 H₂O 会显著降低真空系统的极限压力。国扬精机针对 EUV 光刻机轴承开发的分子泵级脱气工艺。

4.2 摩擦学性能评估

真空摩擦学性能测试依赖专用真空摩擦磨损试验机,其核心是具备磁悬浮驱动系统的球-盘接触模块,可在 10-4Pa 真空环境下实现 0-500N 加载与 0-3000r/min 转速调节。测试时选用 Φ6mm 氮化硅陶瓷球(硬度 HV1800)与 Φ50mm 圆盘样品配对,通过红外测温仪与扭矩传感器同步采集摩擦系数(精度±0.001)与界面温度。陶瓷涂层轴承的测试数据显示,其表面二硫化钼润滑膜在真空下形成的转移膜使摩擦系数稳定在 0.005-0.01,较 440C 不锈钢(摩擦系数 0.05-0.08)降低 80% ,且磨痕深度仅为0.5μm (传统材料为 3μm )。

4.3 热稳定性测试

热稳定性测试通过激光闪光法与热膨胀仪协同完成,激光闪光系统采用 1064nmNd:YAG 脉冲激光(能量 5J),在 10-3Pa 真空环境中瞬间加热样品正面,利用红外探测器(响应时间 < 1μs)记录背面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结合样品密度与比热容计算导热系数(误差 <3% )。高温真空绝热板(HT-VIP)的测试表明,其 SiC 泡沫芯材经 CVI 工艺渗入碳纤维后,在 900℃时导热系数为 1.16W/(m⋅K) ,较未处理芯材降低 40% ;进一步通过 PIP 工艺引入 Si₃N₄陶瓷相,热膨胀系数从 4.2×10-⋅6C 降至2.1×10-6/°C ,与航空钛合金( 2.0×10-6C )的匹配度达 95% 以上。

结束语

真空环境对机械部件材料性能的影响呈现多尺度、跨学科特征。通过材料复合化设计(如“金属-陶瓷-润滑膜”三层结构)、表面工程创新(如蒸镀技术、梯度涂层)及智能化结构优化(如超构材料、石墨螺杆),可显著提升材料在极端真空条件下的可靠性。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关注纳米材料(如直径520nm 的无机纤维芯材)与真空工艺的协同作用,以及区块链溯源系统在材料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推动“中国智造”在高端装备领域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卢波,姚丙南,马双伟,等.2500℃超高温真空(气氛)环境材料力学性能试验装置研发[J].工程与试验,2022,62(04):88-91.

[2]郭政,穆松,庄智杰,等.中/高度真空环境下水泥基材料性能的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2023,42(09):3075-3082.

[3] 栗长远.机械加工工艺对汽车零部件精度的影响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 2022(3):19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