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应对灾害能力,促学生健康成长
廖婉玲
广州市从化区河滨小学 510000
“道德与法治” 学科旨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良好习惯、提升综合素质,其教学需注重实效性,引导学生运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身心健康成长,且需贴合生活,打造充满活力的课堂。为构建道法高效课堂、提高学生防灾避险能力,现以本学期 “从化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六年级教材培训活动” 中,城西教育指导中心张爱群老师执教的《应对自然灾害》第二课时为例,探讨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利用对比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学行为。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的成功。
张老师执教《应对自然灾害》第二课时,采用前后对比导入法:先让学生观看 2008 年汶川地震前后图片并谈感受,再播放《桑枣中学创造奇迹》视频,引导学生发现该校零伤亡源于师生强烈的防灾避险意识与日常疏散演练。通过汶川地震与桑枣中学的对比,自然引出 “应对自然灾害”课题,既为新课铺垫,又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调动积极性,为课堂开好头。
二、善用疏散图,掌握正确的逃生路线
图片能创设情境、带来视觉冲击,小学道法教材插图直观性强,而消防疏散示意图在突发状况下对引导疏散、减少伤亡至关重要,让学生认识并熟悉它是关键。张老师在 “疏散图护佑生命” 环节,先出示 “学校安全疏散图”,引导学生明确危险来临时需走最近楼梯、听指挥有序逃生;再播放微课《疏散图,学会看》,让学生掌握 “不乘电梯” 等看图方法,并能说出演播厅的正确逃生路线。随后,张老师出示电影院、酒店逃生图,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并画出逃生路线,学生汇报精准、路线正确。通过追问 “为何不乘电梯”,学生进一步明白需从楼梯撤离的道理。此环节以消防疏散图为媒介,结合师生、生生对话,让学生掌握正确逃生路线,将知识运用于具体情境,提升避险意识。
三、巧搭“小擂台”,学会不同的逃生方式
我们都知道,动手游戏能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结合,把知识教学融入游戏活动之中。这种生动活泼的方式,更能调节枯燥乏味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轻松获取知识。在道法课堂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生活经历设计教学,巧妙 “搭” 起防灾避险知识 “小擂台”,让学生从游戏中掌握不同灾害的逃生方式,使 “防灾减灾”意识深入每一位学生心中,落实应对不同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提升学生实际应对和处置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
张老师在教学 “防灾避险小擂台” 环节时,先出示书本 39 页活动园的插图,提问:“他们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同桌交流后,为活跃课堂气氛,张老师让全班用手势汇报答案 —— 正确的用右手比 “√”,错误的用双手在胸前摆 “×”。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大家积极参与,动作整齐划一,没有同学判断错误。在学生对第一幅图做出判断后,张老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不能躲在大树下避雨?还有哪些地方不适合避雨?应该在哪里避雨?” 从学生的汇报中可知,他们已经了解到在大树下避雨容易遭遇雷击,应前往车内、房屋等安全场所避雨。
学生用手势判断完第二幅图后,张老师再次追问:“为什么不能在山谷扎营?不应该在哪些地方扎营?应该在哪里扎营?” 学生自信地回答:“不能在山谷扎营,否则容易被泥石流冲走,应该在高处扎营。” 随后,张老师顺势引导:“从化是洪水多发地区,洪水来了该怎么做?” 并播放视频《洪水来了怎样做》,让学生分享从视频中学到的防洪方法。学生的回答十分丰富,有的说:“可以借助水盆、木头等物品进行水上转移。” 有的说:“可以爬到树上或屋顶等待救援。” 还有的说:“如果处于山谷,要向高处转移,防止被洪水冲走……”
张老师继续出示第三幅图,学生迅速用手势判断,并大胆汇报:“地震来临时,要先保护头部,躲到桌子底下或墙角。” 接着,张老师播放视频《地震来了怎么办》,并追问:“从视频中你学到了哪些防御地震的方法?” 学生汇报结束后,课堂随即开展地震模拟演练,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防御方法。老师大声喊道:“地震来了!” 全班学生立刻躲到桌子底下;待老师高声喊出:“地震结束了!” 学生才纷纷回到座位。从现场表现来看,所有学生都已学会在教室内应对地震的正确方法。
在学生汇报完第四幅图的判断结果后,张老师采用同样的方式,结合本地生活实际提问:“广东省沿海地区台风高发,台风来了该怎么办?” 同时出示 “台风来了怎么办” 的图片,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再邀请他们分享心得。学生的表述十分恰当,由此掌握了更多防御台风的方法。
最后,张老师还出示判断题,让学生再次用手势判断正误。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再次点燃,四道题目全部判断正确,进一步丰富了防灾避险的知识与技能。
教师通过搭建 “小擂台”,借助手势游戏引导学生判断对错,再通过辨析与交流,让学生掌握防御常见自然灾害的正确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不仅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防灾减灾安全意识,还让他们真正掌握了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与互救的基本方法,提升了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减少灾害发生时不必要的风险与损失,帮助学生学会在不同灾害情境中合理判断、选择科学的逃生方式。
四、妙用资料收集,懂得科学防灾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前资料搜集已成为小学道法常规作业,能帮助学生理解课程、拓宽视野,课堂小组合作交流资料可激发探索欲,助力学生掌握科学防御灾害方法。
张老师在 “科学防御减轻灾害” 环节,课前让学生分 “预警信号”“防灾工程种类”“科技抗灾” 三组搜集资料,课堂上先小组交流,再
由代表汇报:“预警小组” 提及雷电、大风等预警信号及暴雪四色等级,张老师随后通过暴雨预警信号连线题(学生用手势选答案)、分享生活中预警应对经验,深化学生认知;“防灾工程小组” 介绍防沙带、防洪堤坝等,老师示图补充;“抗灾技术小组” 汇报野战医院、卫星导航等,老师拓展 “北斗”、无人机、人工降雨等技术。最后,张老师引导学生齐读《防洪法》相关条款,讲解 “5.12 防灾减灾日” 由来,强化法律意识与防灾认知。
此环节通过资料交流分享,让学生明确预警信号与监测系统的重要性,感受国家抗灾努力,激发科学探索勇气与国家自豪感,掌握科学减灾方法。总之,道法课堂需紧扣学生生活,以生活经验为教育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方能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学生防灾避险能力,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2011 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主动探究 有效教学——浅谈小学品德课堂中探究教学的策略[J].郑富富.新课程(上).2016(08)
[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梅杰松.新课程(上).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