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草原培育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宋治国
师宗县国有五洛河林场 云南 师宗 655700
引言:森林草原是地球上极具生态价值的生态系统类型,孕育了众多珍稀动植物物种,对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发挥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森林草原资源遭到过度开发利用,乱砍滥伐、过度放牧、非法开垦等行为频发,导致其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仅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会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深入研究森林草原培育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成为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森林草原培育中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
当前森林草原培育中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23 年数据显示,近十年全球森林草原面积以每年约0.8% 的速度缩减,相当于每分钟消失约 36 个足球场面积的自然植被。这种退化导致栖息地破碎化现象尤为突出,卫星遥感监测表明,超过 60% 的森林草原生态系统被道路、农田等人工设施切割成面积小于 100 公顷的孤立斑块。以亚马逊雨林为例,贯穿林区的伐木道路使局部区域物种迁移距离增加 3-5 倍,严重阻碍了美洲豹、貘等大型哺乳动物的基因交流,部分种群近交系数已超过安全阈值。
过度放牧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的结构性破坏更为显著。在中亚和非洲萨赫勒地区,约 35% 的草原因长期超载放牧出现植被逆向演替,优质禾本科牧草被耐旱的藜科植物替代。这种植被结构的劣变直接影响食物链底层:依赖针茅属牧草生存的草地蝗虫种群数量下降 42% ,以其为食的蒙古沙雀、红隼等鸟类的区域丰富度较本世纪初下降 20‰ 。蒙古国科学院的研究显示,过度放牧导致的土壤板结使蚯蚓等土壤生物密度减少 65% ,进一步削弱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力。
二、森林草原培育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一)基于植被优化配置的生物多样性提升策略
植被作为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基础,其合理配置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科学的植被优化配置应遵循生态位互补原理,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乡土树种和牧草进行混交种植,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植被群落结构。通过增加植被的种类丰富度和结构复杂性,为不同物种提供多样化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水平。同时,合理控制植被的密度和生长速度,避免单一物种过度占据生态空间,促进物种间的协同共生。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培育项目中,实施了基于植被优化配置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项目前期对草原的土壤类型、气候特征和现有植被进行了全面调查,根据生态位互补原理,选取了羊草、针茅、冰草等乡土牧草进行混播,同时保留了一定比例的灌木和半灌木植物。在种植过程中,采用条带状混播方式,合理控制各种牧草的播种比例和密度,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植被层次结构。经过三年的培育,草原植被覆盖度从原来的 55% 提升至 82% ,牧草种类增加了 18 种。多样化的植被为草原上的昆虫、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栖息场所,调查显示,项目区域内鸟类物种数量较之前增加了 25 种,啮齿类动物的种群数量也趋于稳定,有效提升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1]。
(二)生态廊道构建与连通性修复策略
生态廊道是连接破碎化栖息地的重要纽带,对于促进物种迁移、基因交流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关键意义。在森林草原培育中,应根据物种的迁移习性和生态需求,科学规划生态廊道的位置、宽度和类型。生态廊道的构建需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现有植被资源,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干扰,同时保障廊道内植被的连续性和适宜性,为物种提供安全的迁移通道。通过修复生态廊道的连通性,能够降低栖息地破碎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2]。
陕西秦岭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保护项目中,针对区域内栖息地破碎化严重的问题,实施了生态廊道构建与连通性修复策略。项目团队通过对秦岭地区野生动物的活动轨迹和栖息地需求进行深入研究,规划了多条贯穿不同森林草原斑块的生态廊道。这些廊道以天然河谷、山脊线为基础,宽度设置在 50 - 200 米不等,廊道内种植了大量乡土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了适宜动物栖息和迁移的植被环境。为保障廊道的连通性,项目还拆除了部分阻碍动物通行的围栏和道路隔离设施,建设了生态天桥和地下通道。项目实施后,监测数据显示,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的活动范围明显扩大,物种间的基因交流频率增加,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得到显著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三)基于动态监测的适应性管理策略
动态监测是森林草原培育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支撑,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能够实时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和生态系统的动态特征。监测内容应包括物种数量、种群结构、植被覆盖度、土壤质量等多个指标,采用遥感技术、地面调查等多种监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基于监测结果,制定适应性管理措施,及时调整培育方案和保护策略,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实现对森林草原生物多样性的精准保护和可持续管理[3]。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草原过渡带保护项目中,采用了基于动态监测的适应性管理策略。项目建立了由卫星遥感监测站、地面监测点和专业监测团队组成的全方位监测体系,定期对区域内的植被类型、物种数量、土壤理化性质等进行监测和数据分析。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管理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生物多样性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当监测发现某一区域乔木砍伐量过大导致林下植被生长受限时,管理团队及时调整采伐计划,增加了林木抚育和补种措施;当监测到某种珍稀鸟类的繁殖栖息地受到干扰时,立即划定保护区域,限制人类活动进入。通过这种动态监测与适应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项目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热带雨林草原过渡带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强,物种丰富度持续提升[4]。
结束语
森林草原培育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现状,提出了植被优化配置、生态廊道构建、动态监测与适应性管理等实践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验证了其有效性。在未来的森林草原培育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多学科合作,不断完善保护策略和管理措施,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参考文献
[1]邹朵华. 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J]. 河北农机,2025, (9): 151-153.
[2]和勇. 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防火策略[J]. 农村科学实验, 2025, (9): 129-131.
[3]李健. 林业规划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J].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4, (5): 100-102.
[4]彭成. 洮河林区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J]. 南方农业,2022, 16 (22): 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