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自然资源调查成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李超

肥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肥城 271600

一、自然资源调查成果标准处理与数据格式统一

1.1 调查成果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理

自然资源调查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生态资源等内容,将不同类别的调查成果,根据统一流程、统一标准开展相应工作,具体标准包含:坐标系、数据格式、属性字段、分类规则等;采取国家或行业规范,对调查结果文件格式进行校验,整理好不同类型成果之间的可对接;通过标准化后形成成果便于后期的空间叠加分析、规划绘图、导入使用等操作,避免发生数据冲突现象。

1.2 空间数据集成与地理信息系统支撑力

将调查成果导入 GIS 后,需对调查结果进行空间配准和图层配置,并根据规划地图的图层设置情况,把不同的要素数据,例如:土地利用、矿产分布、水文生态等图层数据按规划比例尺进行图层叠合后统筹管理;GIS 平台需要具有数据查询、空间叠加分析及可视化展示的功能,便于规划设计人员能充分了解规划的范围、布局以及每个资源要素与其规划用地的关系;同时根据规划评价结果对各种因子调整,进而得到更合理更可实施的优化方案;利用空间数据库以及地形地貌模型对接 GIS,能够使成果能够方便调用,灵活配置,在此基础上出图更加精准;GIS 支撑能力使得资源调查成果可以直接引入到空间规划文件中。

1.3 数据更新机制和动态维护体系

自然资原状况有其变动性,调查结果也需相应地根据时势发展而不断更新和维护,要建立调查数据更新周期、核验、变更记录等工作制度,以使调查成果可应用于规划编制最新的现状;并要建立包含数据采集更新流程、校核复核机制、数据库版本管理等内容在内的维护体系,保证规划编制可随时获得最新的资源数据信息,并且能充分运用到规划工作中来,且不会因为滞后出现新的问题和隐患。通过动态维护体系能够避免规划依据落后或新旧资源的变化没有被纳入规划风险之中。

二、自然资源成果应用于空间规划设计多个关键过程

2.1 规划用地结构确定与资源约束分析

自然资源调查成果能够为规划用地结构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供给能力、矿产资源保护需求与生态敏感区边界等要素进行约束性分析。规划设计应以调查成果为前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区、矿产资源开采界限与建设用地边界。运用成果数据进行资源约束分析,能够避免开发触及环境敏感区域或资源生成条件弱区,从而实现空间布局与资源现状相协调。

2.2 专项规划编制中的成果嵌入应用

自然资源调查成果可以支持专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生态修复规划、水资源规划等)的编制,在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时,要以调查的数据为基础图层和依据来指导规划方案提出、规划方案调整及规划效果评价,同时规划导则中关于矿产资源产出能力和生态敏感性的要求也需要有调查成果的数据做支撑。通过专项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数据一体化方式,实现同一资源要素在同一时点在一个空间范围内的不同层级规划的一致表达和应用,尽可能避免由于不同层级规划之间产生冲突而导致专项规划需要再次调查的情形。

2.3 空间功能分区编制的参照是资源利用

① 空间功能分区体系包括生态控制区、农业生产区、城镇建设区和其它既有建设用地等类型; ② 自然资源调查成果用于区划过程中判别土地资源质量、判定生态脆弱性、判定水资源适宜性和判定矿产资源现状; ③ 按土地适宜性和资源承载能力划分功能分区,优势资源区作为建设用地或者生产用地,生态敏感区作为生态保护用地; ④ 开展功能分区应当基于调查结果开展适宜性评估,使国土空间规划的功能分区与资源

基础条件完全匹配。

三、成果检验机制与规划实施反馈体系

3.1 方案验收和结果一致性的校核

完成了规划成果编制之后,要按照自然资源调查成果来核验规划成果的规划图则与调查图层,核实规划边界、功能类型、资源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通过采用技术软件自动比对方式和审核人员人工复核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对规划文本、附件中的资源要素是否出现错漏的情况进行查证。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核对无误之后还需要对规划方案进行全面地调整和完善,如果校核之后发现规划和调查存在差异还需要进行重申论证和完善。

3.2 实行监测和资源变化情况反馈制度

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自然条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例如土地用途的变化、生态破坏、矿产开采、水资源的变化等,在调查时应构建监测机制,将有关变化的信息及时反馈到资源调查中。依靠遥感影像、土地变更登记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收集和分析资料,用以完善资源调查信息。定期将资源变化的信息向规划主管部门反馈,可以及时做好规划调整工作,从而使规划能够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检查并对其变化进行修改完善,使其更好地体现出指导意义。

3.3 成果评价和规划效果评估体系建设工作

对于国土空间规划实施成效成果要建立一套评价体系。以评价调查成果来量化评价规划实施效果,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率,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水资源利用效率、矿产资源保护成效等。对于评价工作来说要将原始调查结果和规划实施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定性指标来评价规划效果。评价结果可以指导以后的设计、总结前期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提出改善资源管理工作的措施。

3.4 制定数据治理体系与协同机制

对自然资源调查成果进行规范应用需要根据数据治理体系和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来做相关的处理。数据治理是对数据更新、权限控制、元数据管理和成果共享等方面做出的相关规定;需要规划部门、自然资源部门、生态环境部门、统计机构等单位共同确定一套统一的数据平台和共享机制,做到在开展工作时能够将资源成果有效运用到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中。同时,协同机制确定了数据的责任方,明确了数据更新的频率和共享接口,各个部门不能使用不同的数据版本,保证自然资源调查成果在规划和管理中具有权威性以及系统性,这是做好数据治理体系的基础。

结束语

自然资源调查成果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要依据,标准的数据化处理、空间化集成、成果嵌入、结果反溯是实现科学规划的重要条件,从统一数据标准、以GIS 为基础的支撑平台、增加土地利用结构设计、增加功能区划成果嵌入,建立规划校核及反馈机制等方面入手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加强对评价体系建设及部门协同的完善能够提升规划制度执行力度和资源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基于国土调查云平台的土地资源督察系统研究与应用[J]. 杜熬;曾科;王小河;黄炼.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4(06)

[2] 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的赋能与升维[J]. 苗前军;姚艳霞.测绘科学,2022(08)

[3] 生态价值转化导向的乡村地区国土空间治理思路——以浙江省为例[J]. 隋玉亭;彭敏学;徐礼琼.中国土地,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