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群生态调控策略
孙萃芳 王梦迟 徐月 于志伟
1.身份证号:2106021985****0521 辽宁沈阳 110000 2.身份证号:2107821992****501X 辽宁沈阳 110000 3.身份证号:2101141987****542
一、污水处理微生物菌群生态调控的核心目标
(一)优化群落结构,强化功能菌群占比
优化群落结构是调控的基础目标,旨在确保降解污染物的功能菌群(如异养菌、硝化菌、反硝化菌、聚磷菌)成为优势菌群,且比例适配处理需求。需根据污水水质特征(如有机物浓度、氮磷含量)调整菌群结构,例如高氮污水需提升硝化菌(氨氧化菌、亚硝酸盐氧化菌)与反硝化菌的丰度,高磷污水需强化聚磷菌的优势地位;同时避免有害菌群(如丝状菌)过度繁殖,防止污泥膨胀等问题破坏系统稳定性,通过结构优化让菌群功能与污染物降解需求精准匹配。
(二)提升代谢活性,加速污染物降解
提升菌群代谢活性是提高处理效率的核心目标,需通过调控激活微生物的降解酶系统与能量代谢过程。针对不同污染物的降解路径,强化关键代谢环节的活性,例如降解有机物时激活异养菌的胞外酶(如蛋白酶、脂肪酶)活性,脱氮时提升硝化菌的氨单加氧酶、反硝化菌的硝酸还原酶活性,除磷时增强聚磷菌的聚磷激酶活性。
(三)增强系统抗扰性,维持运行稳定性
增强菌群抗扰性是应对复杂工况的关键目标,旨在提升菌群对环境波动与冲击负荷的适应能力。需构建具有功能冗余的菌群结构,例如通过富集多种降解功能相似的菌群,避免单一菌群受冲击后功能缺失;同时强化菌群的环境适应能力,如通过逐步驯化提升菌群对低温、高盐、pH 波动的耐受性,减少进水水质突变(如有机物浓度骤升、有毒物质流入)对菌群的破坏,确保系统在扰动条件下仍能维持稳定的处理效果,降低运行风险。
二、污水处理微生物菌群生态调控的关键策略
(一)环境因子调控:优化菌群生存条件
环境因子调控通过调整污水处理系统的物理、化学条件,为菌群提供适宜生存与代谢的环境。物理因子调控包括温度、溶解氧(DO)、水力停留时间(HRT)的优化:根据功能菌群习性控制温度(如硝化菌适宜中温环境),通过分段控氧(好氧区高 DO、缺氧区低 DO)满足不同菌群代谢需求,调整 HRT 确保菌群有充足时间降解污染物;化学因子调控包括 pH、营养比例(C/N/P)、抑制剂控制:将 pH 维持在菌群适宜范围(多数功能菌适宜中性偏碱环境),通过投加碳源、氮源或磷源调整营养比例至最优(如脱氮时控制 C/N≥5),投加螯合剂降低重金属等抑制剂对菌群的毒性,通过环境优化为菌群活性与结构稳定奠定基础。
(二)功能菌群定向富集:强化目标菌群作用
功能菌群定向富集通过选择性筛选与驯化,让目标功能菌成为优势菌群。可通过接种功能菌剂(如高效脱氮菌剂、除磷菌剂)快速提升目标菌丰度,缩短菌群驯化周期;利用选择性培养基与工艺条件筛选优势菌,例如通过厌氧 - 好氧交替工艺富集聚磷菌,通过低温驯化筛选耐低温硝化菌。
(三)生物载体优化:构建菌群栖息与互作平台
生物载体优化通过改进载体材质、结构与分布,为菌群提供更优的栖息空间与互作环境。选择高比表面积、高吸附性的载体(如生物活性炭、多孔陶粒、弹性填料),增加菌群附着位点,提升生物量浓度;优化载体的空间分布与水力条件,促进载体表面形成生物膜(如好氧生物膜外层为异养菌、内层为硝化菌),构建分层代谢的菌群结构,实现不同菌群的协同作用。
三、污水处理微生物菌群生态调控的现存问题及优化方向
(一)当前调控的现存问题
当前菌群生态调控中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调控针对性不足,多采用 “一刀切” 的通用调控手段(如统一控温、控氧),未根据污水水质特征与菌群实际状态制定个性化方案,导致调控效果不佳;二是监测与反馈滞后,缺乏实时监测菌群结构与活性的技术手段,无法及时掌握调控效果,难以动态调整策略,易出现过度调控或调控不足;三是协同调控缺失,单独调控环境因子、载体或菌群,未考虑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如载体结构对 DO 分布的影响、环境因子对菌群富集的制约),导致调控效率低下,无法形成协同效应。
(二)调控策略的优化方向
针对现存问题,需从精准化、智能化、协同化三方面优化调控策略:一是推进精准调控,通过微生物测序、酶活性检测等技术解析菌群特征,结合污水水质数据制定个性化调控方案(如针对低 C/N 污水精准投加碳源),提升调控的针对性;二是引入智能调控,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菌群活性(如通过在线 DO、ORP 监测反映菌群代谢状态)、水质参数,结合算法模型预测菌群变化趋势,自动调整调控参数(如动态控制 DO 浓度、碳源投加量),实现实时反馈与动态优化;三是强化协同调控,系统分析环境因子、载体、菌群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根据载体结构优化 DO 分布,结合环境因子调控促进菌群在载体表面的定向富集,形成 “环境 - 载体 - 菌群” 协同作用的调控体系,提升整体调控效率。
(三)技术创新的支撑路径
技术创新是推动调控策略落地的关键支撑,需从监测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三方面突破:一是发展高效菌群监测技术,如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快速解析菌群结构,开发便携式酶活性检测设备实时监测代谢状态,为精准调控提供数据支撑;二是研发新型生物载体材料,如可降解缓释碳源载体、具有抗菌功能的改性载体,提升载体对菌群的支撑与功能强化作用;三是优化功能菌剂研发与应用,开发耐极端环境、多功能复合的高效菌剂,结合载体固定化技术提升菌剂定植稳定性,减少流失,为定向富集提供优质菌种资源,通过技术创新为调控策略升级提供保障。
结束语
微生物菌群的生态调控是提升污水处理系统效能的核心手段,其核心在于通过环境优化、定向富集与载体支撑,实现菌群结构、活性与抗扰性的协同提升。当前调控中存在的针对性不足、监测滞后、协同缺失等问题,可通过精准化、智能化、协同化的策略优化与技术创新逐步解决。未来,随着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工程学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菌群生态调控将朝着更精准、高效、稳定的方向发展,为污水处理行业的低碳化、资源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助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参考文献
[1]艾热古力·拍孜拉. 污水处理过程中生物膜形成机制及其优化策略[J]. 中国轮胎资源综合利用, 2024, (11): 130-132.
[2]韩斌, 杜凯. 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研究[J]. 清洗世界, 2024, 40 (04): 118-120.
[3]杨庆, 胡展宏, 李沅津, 董余凡, 徐宗泽, 彭永臻. 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气溶胶菌群释放特征及控制措施的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学报,2023, 43 (11):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