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图书资料管理中的数据安全与防护措施

作者

沙丽

佳木斯技师学院

0 前言:

信息化浪潮推动图书资料管理向数字化模式转型,电子文献与数字档案以及在线数据库成为图书馆核心资产,数字化进程在提升服务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严峻的安全威胁,黑客攻击与恶意软件以及内部泄露等风险因素威胁着图书馆信息系统安全,传统的物理防护措施已无法满足数字环境下的安全需求,亟需建立适应数字化特点的综合安全防护体系。数据安全防护涉及技术实现与管理保障两个层面,需要从威胁识别与技术防护以及制度建设等多个维度统筹规划,构建系统性的安全保障机制。

1 图书资料管理中的数据安全威胁分析

数字化转型促使图书资料管理朝着电子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传统纸质资源正逐步转变为数字文献与电子期刊以及在线数据库等多元化数字资产。在数字化进程里图书馆信息系统面临着多重安全威胁,外部威胁主要以网络攻击与恶意软件入侵以及数据窃取等形式呈现,攻击者会利用系统漏洞或社会工程学手段来获取敏感信息,内部威胁源于权限管理不当与人员安全意识薄弱以及操作失误等因素,这些情况可能导致数据泄露或者系统损坏。系统自身存在的软件漏洞与配置缺陷以及更新滞后等技术风险,这为恶意攻击创造了可乘之机,数据在存储与传输以及处理过程中缺乏有效保护机制,这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概率[1]。

2 数据安全技术防护体系

2.1 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

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技术是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安全防护的核心基础架构,多因子身份认证机制与融合密码验证生物特征识别以及智能卡认证等技术手段,经多重身份校验显著提升用户认证的安全强度。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建立细粒度权限分配体系,根据用户职能层级和业务需求实施差异化授权策略,动态权限管理系统采用最小权限原则和职责分离机制,确保用户仅能访问履职所需的数据资源。访问控制策略配合时间限制与地理位置验证等约束条件,构建立体化权限防护网络与有效防范内部威胁以及权限滥用风险。

2.2 数据存储与传输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能给图书资料全生命周期安全提供密码学保障机制,静态数据加密运用 AES-256 高强度对称加密算法,对数据库核心字段以及文件存储系统实施透明加密处理,以此确保敏感信息在存储状态下的机密性。动态数据传输借助 TLS 1.3 协议来建立端到端加密隧道,结合完美前向保密机制防范数据在网络传输中的窃听和篡改威胁,分层密钥管理架构采用主密钥和数据加密密钥的层次化设计,配合硬件安全模块实现密钥的安全生成与托管以及轮转。数据完整性保护机制运用 HMAC 算法和数字签名技术,建立数据篡改检测和溯源方面的能力,加密性能优化通过硬件加速和算法并行处理技术,确保加密操作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小化并实现安全性与效率的平衡[2]。

2.3 系统监控与入侵防护技术

系统监控和入侵防护技术用于构建智能化威胁感知及主动防御体系,入侵检测系统融合基于签名模式匹配和基于行为异常检测技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建立用户行为基线来实时识别偏离正常模式的可疑活动。下一代防火墙集成深度包检测与应用层过滤以及威胁情报联动功能,在网络边界实施精细化访问控制和恶意流量阻断操作,安全信息与事件管理平台运用日志聚合与关联分析以及威胁建模技术,实现跨系统安全事件统一监控和智能响应功能。漏洞管理系统结合自动化扫描和风险评估机制,建立从漏洞发现到修补验证的闭环管理流程,威胁情报平台整合内外部威胁数据,提供实时威胁预警和攻击趋势分析以增强防护系统的前瞻性和适应性[3]。

3 数据安全管理保障机制

3.1 安全管理制度与人员培训

安全管理制度为图书资料管理数据安全构建组织保障体系与规范框架,数据安全管理体制通过建立分层级责任制,以此明确数据管理员与系统管理员以及安全审计员等角色职责边界和权限范围。安全策略制定涵盖数据分类分级与访问控制以及操作审计等核心要素以形成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制度规范,人员安全培训体系依靠定期开展安全意识教育与组织专业技能培训以及举办应急演练活动,来提升管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技术应对能力。建立安全合规管理机制并设置内部审计流程,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同时构建持续改进流程,以此确保安全制度能够有效执行且实现动态优化,开展背景调查以及签署保密协议来强化人员安全管理进而构建内部威胁防控机制。

3.2 数据备份与应急响应机制

通过建立数据备份与应急响应机制来构建图书资料管理系统的业务连续性保障体系,采用多层次备份策略即本地备份与异地备份以及云端备份相结合的方式,以此确保数据在不同故障场景下具备可恢复性。建立备份数据完整性验证机制并通过定期恢复测试和数据校验,以此保障备份数据的有效性和可用性,建立应急响应预案且制定分级响应机制,依据安全事件影响程度制定相应的处置流程和恢复策略。配备事件响应团队包含技术专家与管理人员以及外部支持资源,以此确保应急处置具备专业性和时效性,建立灾难恢复机制通过备用系统切换与数据快速恢复以及业务流程重建,最大程度减少安全事件对图书资料管理服务造成的影响。

4 结语

构建完善的图书资料管理数据安全防护体系是应对数字化挑战的关键举措,技术防护体系通过身份认证与数据加密以及系统监控等手段建立多层防护屏障,管理保障机制通过制度规范与应急响应确保安全措施的有效实施,实践证明,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数据安全水平。面对不断演进的安全威胁,图书馆应持续优化防护策略,加强新技术应用与管理创新,推动安全防护能力的持续提升,数据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将为图书资料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保障,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娜.大数据视域下图书馆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5,28(10):173-175.

[2]刘瑛.数字化时代下图书馆藏书管理的挑战[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03):44-49+67.

[3]池艳琼.高等院校图书馆计算机数据安全保护技术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21,(21):161+163.